声律启蒙15上卷五微(声律启蒙上卷十灰)
声律启蒙15上卷五微(声律启蒙上卷十灰)峻阁:高峻的楼阁。御柳:宫禁中的柳树。唐朝韩翃《寒食》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宋朝王安石有《御柳》诗:御柳新黄已迸条,宫沟薄冻未全消。人间今日春多少,只看东方北斗杓。犀角杯宫花对御柳,峻阁对高台。【注释】:宫花:皇宫园囿中的花木。唐朝元稹《行宫》诗中有“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休对咎,福对灾,象箸对犀杯。
【注释】:休:美好,美善,吉庆。《易经》中有“顺天休命”,《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休祲(jìn)降于天”,意思是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咎:凶。和“休”在这里是反义词。
象箸:象牙做的筷子。
犀杯:犀牛角做的酒杯。
犀角杯
宫花对御柳,峻阁对高台。
【注释】:宫花:皇宫园囿中的花木。唐朝元稹《行宫》诗中有“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御柳:宫禁中的柳树。唐朝韩翃《寒食》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宋朝王安石有《御柳》诗:御柳新黄已迸条,宫沟薄冻未全消。人间今日春多少,只看东方北斗杓。
峻阁:高峻的楼阁。
明代楼阁
高台:高高的楼台。曹植有诗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花蓓蕾,草根荄,剔藓对剜(wān)苔。
【注释】: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蓓蕾初绽
根荄:植物的根,比喻事物的根本。
剔: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如剔骨头、剔骨尖刀。还有一个意思是从缝隙里往外挑。如剔牙。
剜:用刀子等东西挖。唐朝韩愈《石鼓歌》中有“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唐朝聂夷中有《咏田家》一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雨前庭蚁闹,霜后阵鸿哀。
【注释】:阵鸿:天空中像排阵一样的大雁。
元亮南窗今日傲,孙弘东阁几时开。
【译文】:陶渊明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公孙弘延请人才的东阁何时打开。
【注释】:元亮南窗今日傲:元亮指陶元亮,也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辞去彭泽县令的时候,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其中有一句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孙弘东阁几时开:孙弘指西汉时期的公孙弘。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宰相,也是儒家学者。《汉书》记载,“(公孙弘)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说他在担任宰相后,修建了专门的房子,用来延请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公孙开阁”的典故。另外,他还非常提倡节俭,虽然他身居高位,却仍然盖着粗布做的被子,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不放两种肉菜。(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中,有“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软草;高张翠幄(wò),庭前郁郁凉槐。
【译文】:野外茸茸的柔软的草地,就像铺开的绿色席子一样;庭院前郁郁葱葱的槐树,就像高高张开的翠绿色的帷幕一样。
【注释】:茵:古代车子上的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比如褥子。有成语“芳草如茵”,形容绿草茂盛。
茸茸:柔细浓密的样子。
幄:形如房屋的大帐幕。
郁郁:(草木)茂密,比如成语郁郁葱葱。
凉槐:可以乘凉的大槐树。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