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老子的智慧柔弱胜刚强)
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老子的智慧柔弱胜刚强)“正言若反”,上面这些看起来像是说反话,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这些大家都不愿去做的事情,但是做这些事情却能真正让我们处上,处众人之所恶,善于处下,才是取得成功的真正的智慧。这些看起来像说的反话,但是深刻的道理都在这里面。“是以圣人云”,在老子心里,以前有很多有智慧的领导者,让大家跟他们学习,后面的话就是引用圣人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垢,是为天下王”,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这就是我们前面多次讲到的善于处下的道理。就如水的特性,处众人之所恶,所以真正想要夺得天下,也就是能“处其上”,首先要懂得“处其下”,要能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艰难困苦,能忍受屈辱谩骂。有困难有灾难,你不跑,能挺身而出,能勇于担当,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王。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水是最柔弱的了,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东西都不能抵挡的力量。从这里咱
本章是《道德经》的第七十八章,体现了贯穿于《道德经》始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柔弱胜刚强”,这个理念前面已经多次介绍,内容也比较简单,我们来看一下这一章的内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七八)
「译文」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任何能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的,世上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代替水。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天下都知道,但不能真正做到,无法付诸实行。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能做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全国的灾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符合正道的话都好像反话一样。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水是最柔弱的了,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东西都不能抵挡的力量。从这里咱们就可以看到,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外,由于水善于居下,善于到别人都不愿去的地方,因此老子又阐扬善于居下观念,居下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够处上,具有坚强的力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我们拿什么容器装,它就是什么样子。但是天下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的力量更强大,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水就是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最好的代表。“其无以易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水,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它的力量却无比强大,是最能体现柔弱胜刚强的了。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够这样做。为什么?因为“柔弱胜刚强”需要懂得忍耐、需要等待,而忍耐是最艰难的功夫。水滴石穿,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慢慢积累,等待时机,才能发挥作用。
“是以圣人云”,在老子心里,以前有很多有智慧的领导者,让大家跟他们学习,后面的话就是引用圣人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垢,是为天下王”,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这就是我们前面多次讲到的善于处下的道理。就如水的特性,处众人之所恶,所以真正想要夺得天下,也就是能“处其上”,首先要懂得“处其下”,要能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艰难困苦,能忍受屈辱谩骂。有困难有灾难,你不跑,能挺身而出,能勇于担当,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上面这些看起来像是说反话,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这些大家都不愿去做的事情,但是做这些事情却能真正让我们处上,处众人之所恶,善于处下,才是取得成功的真正的智慧。这些看起来像说的反话,但是深刻的道理都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