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作roguelike(35--对经典的另一种诠释)
国产动作roguelike(35--对经典的另一种诠释)Rollei 35是一台估焦相机,也就是没有对焦提示,只能估计距离,然后按照景深标尺来旋转镜头实现合焦。这个一方面是处于成本和体积控制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具体的使用体验而考虑的。Rollei 35并不是为所有拍摄需求而设计的,大多数情况下,它被摄影师放在口袋里,时刻准备拿出来抓拍,40mm小广角,对于熟练操作的摄影师来说完全可以应付自如。南京玄武湖Heinz Waaske为了创造出一部小巧的相机,他分别从快门及胶卷仓着手。Rollei 35的镜头采用了可伸缩设计,独特之处在于,释放快门的发条装置是固定在机身上,快门帘则固定在伸缩镜后方。意思是,等镜头完全伸出来以后,快门帘与发条装置接合,整个系统才能运作。反过来要把镜头缩回机身,就必须过片上弦,让快门帘和机身上的发条系统重新对接,才能把二者分离。南京和平公园这台相机的拍摄效果非常优异,配备天塞(Tessar)40mm f3.5镜头,
Rollei 35是一台很特别的相机,布局紧凑,做功扎实,把玩起来爱不释手,拍起照来又沉稳可靠,即使安静地放在那里,也让人忍不住多端详几眼。这台相机有着非常理想的简洁长方形机身,就像一枚八音盒,机械部件层层相扣,联动运转起来稳定而流畅。它的体积几乎是香烟盒大小,很容易让人怀疑是否真能容纳135胶卷,但它确实是标准的24X36片幅,手动光圈、快门,甚至还有可靠的测光组件,真是机器虽小、五脏俱全。
撰文、摄影:苗高杉
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以下这台相机的功能特点、发展历史,并针对不同的版本分享一些选机的经验。同时,本文也结合笔者用此台相机在北京和南京拍摄的照片,在成片效果、拍摄用途等方面提供参考,希望大家对Rollei 35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地认识。
Rollei 35诞生于1966年,由天才设计师Heinz Waaske亲手缔造,可谓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小的135相机。它以体积小巧、简单易用等特点迅速赢得了众多摄影师的芳心,在之后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一共售出大约200万台,包含了数十个不同的版本,可谓红极一时。
Heinz Waaske为了创造出一部小巧的相机,他分别从快门及胶卷仓着手。Rollei 35的镜头采用了可伸缩设计,独特之处在于,释放快门的发条装置是固定在机身上,快门帘则固定在伸缩镜后方。意思是,等镜头完全伸出来以后,快门帘与发条装置接合,整个系统才能运作。反过来要把镜头缩回机身,就必须过片上弦,让快门帘和机身上的发条系统重新对接,才能把二者分离。
南京和平公园
这台相机的拍摄效果非常优异,配备天塞(Tessar)40mm f3.5镜头,成像锐度高和层次丰富;硫化镉(CdS)测光准确度高;快门轻盈,手持一般1/15秒拍摄都没有问题。最值得称道的是前面板上的两个圆盘,分别用来调节光圈和快门,这种设计在所有相机中独一无二。同样不可思议的是,闪光灯热靴接口设计到了相机的底部,胶片计数器和三脚架接口合二为一,倒片把手则紧凑地安置在底部的另一边。
南京玄武湖
Rollei 35是一台估焦相机,也就是没有对焦提示,只能估计距离,然后按照景深标尺来旋转镜头实现合焦。这个一方面是处于成本和体积控制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具体的使用体验而考虑的。Rollei 35并不是为所有拍摄需求而设计的,大多数情况下,它被摄影师放在口袋里,时刻准备拿出来抓拍,40mm小广角,对于熟练操作的摄影师来说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南京总统府
按照生产时间,Rollei 35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德国时期(1966-1970),新加坡时期(1970-1980),后新加坡时期(1980之后)。按照铭牌上的标记,主流的35系列有Rollei 35(原型机)、Rollei 35 S/T、Rollei 35 SE/TE这五个版本,其中原型机有德产也有新产,之后的四个版本都在新加坡生产。除此之外,还有简化版B35、C35和LED版,以及各种金色或者银色的纪念版机型。
南京灵谷景区
原型机的铭牌上都标有相同的“Rollei 35”,但因产地及选用镜头的差异,陆续生产了四种变型。第一种变型机的产地在德国,采用蔡司的天塞镜头。从1971年开始禄来公司建立了新加坡工厂,由蔡司提供镜头及快门,禄来提供其它部件,在新加坡组装,这也成为Rollei 35的第二种变型款式。第三种变型非常有趣,于1972年开始使用 Schneider 的S-Xenar镜头,生产时间很短,市面上比较少见。第四种变型款式大约是1973年初开始,新加坡工厂获得了蔡司公司的授权,自己生产了用于Rollei 35的镜头和快门,从此Rollei相机有了自己标记的镜头。
1974年推出的Rollei 35 S应该是禄来公司的里程碑,它采用了蔡司的5片4组Sonnar(松纳)镜头,命名也是由Sonnar的第一个字母S 而来。当时禄来公司已经开发出HFT镀膜,被应用到全线镜头上,以提高镜片的透光率和抗逆光性能,这台机器也不例外,所以比以前有更好的成像效果。相比之下,与S型同时推出的还有Rollei 35 T相机,它其实就是原型机的“克隆体”,只是机身前部加注“T”,各种指标都与Rollei 35一样,作为S型的廉价版本进行发售。
紧接着,禄来公司在1979年推出了Rollei 35 SE和TE高低配置的两个版本,分别配备Sonnar和Tessar镜头,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相比于之前的版本,SE/TE更新了测光组件,顶部去掉了追针式测光表,取代之的是取景器里的LED灯提示,同时测光窗向中间移动、窗口增大,测光电池由PX625型1.35V水银纽扣电池改为5.6V柱型铅锌电池,位置也由打开机身盖从机内安装改到从机顶电池仓安装。
为了争夺低端市场,禄来还开发出了一系列廉价版的35系相机,最早的一款是1969年出现的Rollei B35。它搭载了三片三组的蔡司Triotar镜头,采用了没有慢门的Prontor快门,硒光电测光板代替了原来的测光小孔,外观上最明显的是机身正面的快门、光圈旋盘被移除,整体造性也就不那么抢眼了。在B35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简化版本是Rollei C35,其实也就是把 B35的测光表去掉了而已。迁至新加坡之后,禄来又推出Rollei 35 LED,用LED灯取代了测光指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断的改进让Rollei 35差一点就做到了完美,但始终有一个方面没有彻底完善,就是相机的对焦功能。所有的主流35系列相机都不带测距功能,其实禄来曾经尝试研制测距版的35相机,打算命名为35 SA,但最终因为成本原因最终没有投入量产,令很多相机发烧友叹息不已。后期推出的XF35型虽然引入了黄斑对焦,但是它已经不能算在Rollei 35体系之内了,它更像当时盛行的日系旁轴相机。
北京的窗
各个版本的Rollei 35都有黑色和银色机两类,功能相同只是外壳不同,黑色低调沉稳,银色个性鲜明,就好像八音盒里的乐曲,有的沉静悠扬,有的激昂慷慨。黑色的产量略少,所以收藏价值稍高,但其实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原型机是备受推崇的,普遍来看,大家更青睐德产相机。这里面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德产的质量更好,但实际上新产和德产在用料、做工上差别不大,笔者觉得只是物以稀为贵而已。只在德国生产了5年,再加上距今最久,所以市面上“MADE IN GERMANY”的价格要高于“MADE BY Rollei SINGAPORE”,这个可以通过机背底部的铭文进行区分。尤其是1967年8月之前生产的相机,机背刻字“Germany byRollei-Compur-Gossen-Zeiss”,被称之为“0 series”,仅产8000部,被藏家视为珍品。
禄来生产过金色和银色的Rollei 35纪念版,Gold版外壳是纯金打造,加上非洲蜥蜴饰皮,奢侈之极;80年代重新德产之后,又推出一系列特种机型,像Classic系列、Platin铂金版、Metric版等,产量小价格高,但实际功能都一样。有一点你要知道,像禄来这样的“高情怀”品牌,外观对价格的影响很大。如果你仅仅是用来拍摄,不要追求限量版甚至铭牌、出产地什么的,你只需要买一款价格能承受的,并好好享受它带来的乐趣吧。
镜头方面,后期的Sonnar结构(S版和SE版)比Tessar具有更大的光圈,像场均匀,边缘成像更优,全开光圈时性能更好。但因为是估焦相机,使用时一般都用f5.6以下的小光圈,所以就实际出片效果来说S和T差别不大。早期的Rollei 35还使用过标有“OptonTessar”的西德蔡司镜头,仅供应西欧市场,数量稀少,极罕见;还有施奈德的S-Xenar镜头,是迁厂至新加坡之后蔡司供货不足的临时配置,也是天塞结构,成像基本没有差别。
南京灵谷寺
Rollei 35系列的大部分相机使用的都是SynchroCompur快门,非常可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极低的故障率也是大家喜欢它的原因之一。当然,年代久了速度上会有偏差,通常是慢门(如1/2秒)速度变慢,这个可以通过专业的清洁和润滑来解决。硫化镉(CdS)测光在七十年代是非常先进,无论从准度还是耐用度来说都优于之前的硒测光,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电池是内置的,很容易常年把电池留在机中,一旦漏液就会对机身造成损伤。
当年推出的廉价版RolleiC35如今却并不廉价。它刚面世的时候商业上算是失败的,但是如今却因为罕见而在收藏界极受欢迎,“MacKeown的价格指南”和“古董与传统相机”两本书里对于Rollei C35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两个小伙伴B35和35LED就没有这么好命,但是从实用层面讲,也并不逊于之前介绍的主流机种。
还有两款Rollei35的衍生机,模样上略有35系的气息,但着实算作异类。一个是1974年面世的Rollei XF35,终于配备了黄斑联动测距,f2.3大光圈,采用电控快门实现了自动曝光。另一个是众所周知的长而矮Rolleimatic,最大的特点是奇特的过片方式——通过滑动相机前盖来过片,其他并无特别之处,没有广泛流行。
南京街头
说了这么多,希望能让大家对Rollei 35相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它与其它任何一种相机都不一样,设计美学与机械的完美融合,让它如此与众不同。用“经典”二字来形容Rollei 35完全不过分,不过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经典,未接触的人或许会质疑它徒有其表,而用过的人或许才懂得这种微妙情怀,握在手中,心里踏实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