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杰出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主色调采用黑白灰:白来自粉墙,黑灰来自屋顶所用的石材及墙体周围的石材“钩边”,淋雨即为黑色,晒后即为灰色。屋顶除了石材装饰外,三角几何形体及玻璃材质和木质百叶窗的运用也使得整个建筑从整体造型上有自己的特色,不完全相同于周围群落。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的大门面朝南面开启,临近东北街,大门的门廊采用玻璃重檐两面坡形式的金属框架结构,既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门廊的造型特色形式,又结合现代材料的使用赋予大门设计以全新的时代特征。几何体构成的坡顶有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但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极具新意,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运的玻璃天棚,体现了典型的时代气息。苏州博物馆整体设计手法主要是通过不同建筑空间的次序转换形成院落式组合,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这一手法源自传统江南民居的构筑特点。外形设计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特点,屋顶结构采用苏州常见的斜坡顶,与拙政园的歇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广州,其建筑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1983年获得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曾有人这样评价贝老“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提到贝聿铭的代表作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在中国,北京的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楼也是他的手作,但只有苏州博物馆对于贝老有着非凡的意义,他用自己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把凝聚自己一生勇气和智慧的封笔之作,把他的赤子情怀、他的创新理念、他的卓越智慧留给了故乡。苏州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赋予历史街区以新的生命,并以建筑艺术的方式,完美拉近了他与故乡苏州之间业已逝远的时间距离。他甚至形容,苏州博物馆是自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原馆成立于1960年1月1日,馆址位于苏州东北街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全馆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域面积约2600平方米。馆藏文物约4万余件,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于建设博物馆的呼声与期待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原馆由于场地面积大小的限制和缺少室内温控设备,馆内收集的藏品无法妥善地保护收藏和完整地展示给公众,因此苏州新博物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在博物馆决定建设之初,决策者们就决定苏州博物馆不仅需要有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也需要完美体现苏州特有的城市风貌。苏州博物馆的建设蕴含着整个苏州 2500 年历史的期待,如此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如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时年85岁的贝聿铭重新出山接受了这一项目的设计工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址位于在古城东北角齐门路与东北街的交叉口,紧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与贝家祠堂所在地民俗博物馆、狮子林(狮子林的原主人正是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可谓是贝氏家族的私家园林)连成一体。苏州博物馆基于中国传统,规模不大,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选址在历史城区,并紧邻拙政园,规划上有很多限制。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贝聿铭显而易见地是受到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苏州园林风格的启发。
苏州博物馆整体设计手法主要是通过不同建筑空间的次序转换形成院落式组合,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这一手法源自传统江南民居的构筑特点。外形设计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特点,屋顶结构采用苏州常见的斜坡顶,与拙政园的歇山式屋顶和周围传统民居屋顶形式保持一致。整体建筑外围檐口高度为 4 米,最高处不超过 16 米,与周围古建筑群落相协调。
苏州博物馆主色调采用黑白灰:白来自粉墙,黑灰来自屋顶所用的石材及墙体周围的石材“钩边”,淋雨即为黑色,晒后即为灰色。屋顶除了石材装饰外,三角几何形体及玻璃材质和木质百叶窗的运用也使得整个建筑从整体造型上有自己的特色,不完全相同于周围群落。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的大门面朝南面开启,临近东北街,大门的门廊采用玻璃重檐两面坡形式的金属框架结构,既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门廊的造型特色形式,又结合现代材料的使用赋予大门设计以全新的时代特征。几何体构成的坡顶有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但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极具新意,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运的玻璃天棚,体现了典型的时代气息。
博物馆东西部展区由内部庭院的廊榭相互连接,内部庭院绿地和水景面积达总面积的 42.4%,分为 1 个主庭院和 9 个次庭院。主庭院由建筑主体相围,其北墙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形成相互借景之势,撩拨观者心弦,大有前往探奇究竟之念。次庭院多以树、竹、太湖石点缀,更加贴近苏州民居的意蕴。
苏州是一座园林之城,在不大的城池之内,至今保留百十座历代园林,苏州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园林建筑。苏州园林的最大特色,就是化山川丘空于方寸之间,贝聿铭设计的这座园林式博物馆的庭园中,少不得要叠石理水放置假山。但是,在这座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庭院里,堆一座什么样的假山才能传递自己的设计理念?他想到了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米芾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意似便已”,这正是贝聿铭的意趣所在,于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工程设计中,他独创性地采用石材切片加以排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庭园粉墙前以石片营造了一幅匠心独具的壮观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片石假山”。
通过墙上层叠富有韵律的片石假山想象山峦起伏的效果,配以水景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山水共一楼”的思想。整个水景布局由两层楼高的立面水墙和底部荷花水池组成。水流自黑色花岗岩口流出,经过设计过后的转折流线层层而下,形成墙面丰富的构图及生动的馆内水景。大厅右侧为紫藤院天井,除用作东侧展室采光之外同时也是馆内咖啡厅的室外区域,院内种植有从忠王府内文征明亲植紫藤树嫁接而来的紫藤,绿色的生动意蕴加上建筑的黑白灰色组合在一起,富有宁静祥和与文人气韵的情趣之感。
正如英国媒体在2006年苏州博物馆开幕式时写下的报道中所称,“这个伟大的华人建筑大师重建了他的家族失落的精髓,用到的却是他独特的现代语汇。在苏州博物馆里,波光粼粼的美丽池水被刷白的建筑群环绕,这些建筑有低低的灰顶和飞檐。倒映于水中的是一面白墙衬托下的巨石排列成的画景。一座现代风格的小亭架于水上,还缀有石桥和高大的竹林。整个博物馆隐于银杏松柳相映成趣的庭园中。”贝聿铭的智慧和胆识使这片崭新的建筑群落不着痕迹地融入了2500年的古城。
102载的悠悠岁月,贝老的作品征服了全世界,他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为世界留下了永恒的美。愿他一路走好。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