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淡看世间事修一颗平常心(赏读人生最难是修一颗旁观的心)

淡看世间事修一颗平常心(赏读人生最难是修一颗旁观的心)

作者:夜阑

淡看世间事修一颗平常心(赏读人生最难是修一颗旁观的心)(1)

我认为古人说得最好的一句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句棋局上的话,揣摩之后竟也成一句亘古不灭的警世良言——身陷囹圄之中的人,难以客观冷静地全面地看待事物,切中其要害;而以旁观者的心态静观事态,往往会是一目了然的清晰。
就像爱情,它本身非常地简单——爱就厮守,不爱就放手。可事实上,明明是“我将真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却仍执着不悔地飞蛾扑飞。明明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还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也许,道理谁都懂,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只因当局者迷,迷了心性,失了本性,故难以自拨。因而世间才会生出那么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自囿之人。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永远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许多悲剧的故事,在当局者身上是痛不欲生的劫难,而在旁观者的视觉中却不过如同看一本故事书,唏嘘数声便罢。
不是世人不够善良慈悲,而是世间根本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无法体会到当局者的悲喜,当局者更无旁观者的冷静之心。

淡看世间事修一颗平常心(赏读人生最难是修一颗旁观的心)(2)


世间事,无法一概而论,包括对错、善恶。当局者与旁观者所处立场不同、心境差异,看待事物的迥然不同,当然所产生的结果及结论也是大相径庭。
就如,你永远无法判定一个人是正或是邪。“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尊佛压着一个魔,推倒了佛,就会出现魔。”人都有善恶两面,“好人”只是佛压住了魔,“坏人”也不过是魔推倒了佛,就看你处于什么角度去审视而已。
北宋大文豪苏轼贬赴汝州,途经庐山曾写下过一首流传古今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旷古烁今的七言绝句,是苏学士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了艺术的笔给我们画下的一幅朦胧派的水墨画。透过历史的笔墨,我们也不难观其良苦用心。
诗的纹理间似乎只有形态各异的山峰,而深入其脉络之中,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了异曲同工的深邃内涵。
作者笔下的“庐山”不止是座单纯的山,而是像山一样压制于身的困厄。苏轼写此诗无非是以自己的处境告之世人,看待事物不可主观片面,须放开胸怀超然物外,以淡然之心洞察世事。

王国维先生曾说:“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我想,旁观者之所以“清”,是因其心跳出了事物本身的拘囿,不受其纠葛,更能客观全面地去分析思考。诚然,这就是一种以出世之心做人的最好体现。
倘若我们遇事能以旁观者的出世之心冷静思量,不囿于成见。暂将得失成败抛之脑后,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想必也能如东坡居士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淡看世间事修一颗平常心(赏读人生最难是修一颗旁观的心)(3)


许多事就如一场秋风催落英,飘摇凋零之时的萧索,总使人惝怳不已;而当它芳菲铺径时,才恍然若梦——凋落,只是为缤纷的刹那芳华。如若一开始我们便以既成定局的旁观者来静观花开花落,是不是会减去许多不必要的悲苦?
佛陀对世间万物皆怀慈悲之心,只因他们修行了一颗出世之心,超出了红尘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不受尘事牵绊,置身事外,自然看万物可亲,见众生可爱。
人生是场修行,最难,是修一颗旁观者的心。你如莲、如菊、如梅也好,如菩提、般若也罢,不过都是本着旁观之态修渡罢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