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教你远离腰椎间盘突出(如果你正在遭受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
一招教你远离腰椎间盘突出(如果你正在遭受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腰为肾之府,故本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病机《医学心悟》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内经》中腰痛不外乎虚实两方面,虚证因精髓亏损而致,实证因寒、湿之邪侵袭而致。(浅析《内经》论治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髓核组织向后方或后外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
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危害性大,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发病患者总数的82%,男性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约占发病患者总数的97%。其中,第4/5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突出约占65%,第5腰椎与骶1之间的椎间盘突出次之。
病因病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医学诊断病名,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中医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将之归纳属于“腰背痛”、“腰痛”、“痹证”等范畴。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素问·刺腰痛篇》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医学心悟》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
《内经》中腰痛不外乎虚实两方面,虚证因精髓亏损而致,实证因寒、湿之邪侵袭而致。(浅析《内经》论治腰痛)
其病因病机
- 一为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
- 二为跌仆闪挫,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凝滞所致;
- 三为后期伴有正气亏虚,肝肾不足。
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腰为肾之府,故本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前提存在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变、变性,在反复的机械负荷或突受外力作用下,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后压迫相邻神经根,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除了退变和外伤因素以外,遗传因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一定相关性,在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家族史,吸烟和肥胖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
由于腰骶部活动度大,L4/5 和L5/S1椎间盘承受压力较大,因此此处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最高。L5 和S1 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于椎管中行走跨过相应椎间盘,当椎间盘病变突出时挤压相应神经根即引起压迫症状,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而引起疼痛症状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机械压迫(直接机械压迫,血供障碍)、炎症化学性刺激(肿瘤坏死因子α,环加氧酶~2,核转录因子B和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5~羟色胺)、自身免疫反应、神经根粘连、电生理机制、情感障碍等等。
临床表现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和后纵韧带后)型以及游离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背痛和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有腰椎侧弯、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及骶棘肌痉挛以及神经损害的体征。腰背痛和下肢放射痛的症状可以同时发生,可以先出现腰背痛后出现腿痛,也可以先出现腿痛后出现腰背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实验阳性。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不同,神经损害支配的区域也有区别。L5/S1椎间盘突出,累及S1神经根,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外踝、足跟、足底和小趾。L4/5椎间盘突出,累及L5神经根,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和足拇趾。L1/2,L2/3,L3/4椎间盘突出,累及闭孔及股神经,出现腹股沟区、大腿前侧、内侧和膝前方疼痛。
诊断要点1.症状:腰痛,下肢麻木及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如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等。
2.体征:有坐骨神经受压的体征,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腰椎侧凸,肌力下降等。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实验阳性。
3.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腰椎X线、CT、MRI检查。可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
腰椎X线片虽然不能显示椎间盘和神经结构,可显示患者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借此可排除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一些疾患。动力位X线能反映病变节段的稳定性,这对全面评估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当患者决定手术治疗时,动力位X线片的临床意义更大。CT可以清楚显示腰椎骨性结构,包括椎管形态,间盘钙化或椎体后缘离断等。腰椎间盘突出时CT可表现为椎管内椎体后缘出现突出的椎间盘影,椎管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神经根受压移位,硬膜囊受压变性等。若行CT三维重建,将会清楚的看到整个腰椎的立体结构,特别是在矢状位上显示双峡部结构。若为术后患者,三维重建CT还可显示植骨融合情况。MRI检查对于神经及硬膜囊的显影效果明显优于CT检查。MRI可以全面观察突出的髓核、硬膜囊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观察圆锥以下是否存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以及神经畸形。此外,MRI还能够显示和分辨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通过对下肢不同组肌肉的电生理检查,根据异常结果来判定受损的神经根。
辨证论治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均能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一)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采用初、中、后三期治法。
1.初期:按症候的不同,辨证论治。
(1)血瘀型:腰腿疼痛如针刺,疼痛麻木有明确的定位,白天较轻,夜晚加重,腰部板硬,下肢牵掣,腰部活动受限,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弦紧。辨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处方:若疼痛明显者,以筋痹方(生黄芪、当归、生白芍、川芎、生地、柴胡、乳香、羌活、秦艽、制香附、川牛膝、广地龙、炙甘草)合三藤饮(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加减;若麻木为主者,以筋痹方合三虫饮(全蝎、蜈蚣、地鳖虫)加减。
(2)湿热型:腰部疼痛、作胀,下肢无力,疼痛的地方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口渴,小便色黄,量少而频,舌苔黄腻,舌质偏红,脉弦数。辨证:湿热下注,经脉失畅。治则:清热利湿,疏经通络。处方:热痹方(黄芪15g,柴胡、当归、苦参、党参、苍术、防风、羌活、知母、茵陈、黄芩、秦艽、露蜂房、大枣、炙甘草)合牛膝、生薏苡仁加减,其中牛膝可以引经下行,生薏苡仁不仅具有祛湿功效,还有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
2.中期
气虚血瘀型: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舌质淡黯,苔薄白腻,脉沉细。辨证: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虚血瘀。治则:补气活血、祛湿通痹。处方:疼痛为主以调身通痹方(炙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柴胡、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桂枝、茯苓、杜仲、川牛膝、炙甘草)合三藤饮加减;麻木为主以调身通痹汤合三虫饮加减。
3.后期
(1)肝肾亏虚型: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后明显,平躺休息后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精神疲惫,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辨证:肝肾不足,经脉失养。治则:补益肝肾。
偏阳虚宜温补肝肾,充养精髓;偏阴虚宜滋阴补肾,柔肝益精。处方:偏阳虚可用温肾通痹方(炙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柴胡、山萸肉、淮山药、甘杞子、鹿角片、菟丝子、熟附片、肉桂、杜仲)加减;偏阴虚可用益肾通痹汤(炙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柴胡、山萸肉、淮山药、甘杞子、川牛膝、炙龟板、鹿角片、菟丝子)加减。
(2)气血不足型:腰腿酸软无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治则:益气和营、活血通痹。处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3)寒湿痹阻型:腰腿冷痛,寒凝酸楚,下肢发凉,腰部沉重,转侧不利,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或腻,舌质淡,脉沉紧或濡缓。辨证:寒湿痹阻,经脉不畅。治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处方:寒痹方(生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柴胡、熟地、鹿角片、肉桂、炮姜、生麻黄、白芥子、砂仁、炙甘草、牛蒡子、白僵蚕)加减。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除中药内服外,还可外敷三色膏,配合针灸、推拿手法、牵引、理疗、骶封等方法。应注意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3周。按摩推拿前后亦应卧床休息,推拿后一般绝对卧床3周使损伤组织修复。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疼痛减轻后,应开始锻炼腰背肌,以巩固疗效。一般经严格正规的非手术综合治疗3—6月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的方法有中药外敷、膏药外贴、熏洗、离子导入等,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灶所在,起到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的目的。我们常常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外敷三色膏,配合中药熏蒸,中药溻渍等治疗。
中药熏蒸处方:川乌、草乌、天南星、当归尾、红花、桂枝、细辛、山奈、松节、紫草、桑枝、海桐皮、威灵仙、苏木。该方具有活血舒筋,温经通络的功效。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三)针灸疗法
根据放射痛的部位辨证为足太阳经症和足少阳经症。
1、主穴
- 足太阳经方:腰夹脊、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
- 足少阳经方: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2、配穴
- ①风寒湿为主配腰阳关、风市;
- ②湿热为主配阴陵泉、曲池、行间;
- ③气血瘀滞为主配膈俞、血海;
- ④肝肾亏虚配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
(四)耳穴治疗
腰部疼痛明显,转侧活动受限,两侧骶棘肌痉挛,首先予耳穴治疗,用食指及拇指指腹按压、牵拉双侧对耳轮的上部,可适当进行捻按,每次按压30秒,以压致病人感觉疼痛但能忍受,且耳轮出现胀热感为宜。该法具有疏通经气,缓解腰骶部疼痛及肌肉痉挛,改善腰骶部活动的功能。
(五)手法治疗
腰椎整脊手法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用的手法之一。推拿疗法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速度,达到利于病变组织修复的目的,在淋巴系统方面还可以加速淋巴回流,促进水肿吸收。
手法推拿的适应证:
- ①初次发作,病程短(6个月以内);
- ②无马尾神经压迫症状;
- ③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皮肤疾病,不能施行手术;
- ④无进行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 ⑤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者。具体手法:滚法、揉法、推法、按法、拨法、屈曲牵拉法、扳法、直腿抬高法。
但要注意重手法推拿或踩跷法,易引起神经根粘连、椎板增生硬化、黄韧带肥厚,甚或神经根纤维化、挫伤,暴力推拿致使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表现为马尾神经损伤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
1、牵引下的脊柱推拿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使用机械转动牵引床。缚好牵引带,设定程序,牵引量由轻至重徐徐加大。牵引量为体重的110%左右。先持续牵引3~5分钟。然后在牵引下施行相应手法。完毕,放松牵引休息5分钟,重复进行三次。
2、脊柱前屈位(仰卧位)手法
- ①髋膝屈曲旋转骨盆法。
- ②单侧髋膝屈曲法:左右各10次。
- ③双侧髋膝屈曲法,二侧同时进行。
- ④直腿高举法:连续被动做直腿抬高15次,角度由小至大,循序渐进,切忌暴力,最后在90°或略超过90°位作悬足压膝牵伸跟腱手法3次,左右分别依次进行。
- ⑤髋膝屈曲外展外旋手法。
- ⑥双侧髋膝屈曲位(蛙式位)作连续外展外旋摇晃骨盆活动15次。
施术要点:手法中,应嘱病人主动活动(或至少是主动能动意识)配合跟随术者手法,此时术者以“一、二、一、二”呈节律性(频率相当于脉搏频率)进行手法,力图使患者被动运动与术者主动手法融合于一体。这样可减少患者肌张力的对抗性,减少手法的粗暴性,使手法同步化于机体微小血管的运动节律性,以符合机体生理学的要求。此外,通过术中上述心理暗示,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可启动患者脑的下行抑制机制的积极活动,提高痛阈,更好地有利于手法顺利完成。
3、脊柱侧卧位手法
- ①斜扳推腰法;
- ②腰髋后伸法。
4、脊柱后伸位手法(俯卧位)
两助手牵引双下肢,使脊柱过伸,术者双手掌按住病变节段作上下抖动按压手法,并同时嘱助手分别作腰部顺、逆时钟方向旋转6次。
(六)导引功法
采用施氏“洗、梳、揉、搓、松、按、转、磨、蹲、摩、吐、调”十二字养生功,以内调气血脏腑,外强筋骨,扶正祛邪。“十二字养生功”能起调节局部及全身肌力的平衡、改善血液循环、消除小关节的炎症及增进食欲、调节患者的心情等作用。可作为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日常锻炼方法,以达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七)牵引治疗
牵引的作用是
- 腰椎牵引能够增宽椎间隙。牵引力可使粘连组织、痉挛的韧带和关节囊逐渐牵开,在椎间隙增宽的同时,椎管、侧隐窝容积增大、黄韧带伸展、盘黄空间和神经根与硬脊膜的相对空间增大。
- 恢复腰椎正常序列牵引时将病人腰部放置于生理体位,随着牵引时间增加,小关节紊乱,脊椎侧凸等腰椎序列,不良现象逐步恢复正常;在牵拉下,腰部处于一个平衡而又相对稳定的状态,便于减轻和消除局部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
- 牵引能使肌肉痉挛减轻或消失。
对于本症的预防,主要包括:
1.选择合适的坐具:养成良好的生活姿势: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养成了各自的习惯,其正确与否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等姿势的合理性。
2.加强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腰背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加强项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延缓腰椎劳损退变的进程,可以有效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常用的锻炼方法有“飞燕式”、“五点支撑法”和“三点支撑法”等。
3.选择合适的床铺和睡姿:床铺最好为硬板床,褥子厚薄、软硬适度,仰卧位时可在腰部垫一个5~10cm高软枕,这样可以维持腰部的生理曲度。人的睡眠姿势大致可分为仰卧、侧卧和俯卧三种方式。仰卧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曲度变化不大。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左侧还是右侧卧位,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宜。
4.注意腰部防寒与保暖:寒主收引,湿性粘着,寒湿之邪阻滞于腰部经络,致气血不畅,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注意酷暑季节的空调使用,气候变化时衣物的增减。
5.养成良好的劳动姿势:避免搬(提)重物时超过自己的能力。应保持腰椎的生理弧度,减少弯距,碰到较重的物品,先屈膝用腿部的力量协助提起物品,屏住腹部肌肉帮助提物,腹压可保持腰部的稳定。
#大家健康超能团##健康超能团##腰椎间盘突出#@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