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表达人生态度(山西晋城阳城人)
古人如何表达人生态度(山西晋城阳城人)经过舜多年的治理,沁河流域,特别是获泽河流域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友爱相处的协和精神。《书·尧典》中记载,在舜的帮助下,尧时代“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治水最重要的是沟通、是协调,需要在河畔居住的人类互相沟通信息,以便迅速掌握汛情,从而在治理的过程中有导有疏,使河水不至于泛滥成灾,最差也能够把上游的灾情迅速报告给中下游,保证最小程度的损失。这应当是阳城人喜欢抱团、善于沟通表达的根源吧?可见,舜是非常能干的。或许是出于锻炼年轻干部的需要,舜被派到了都城的边缘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沁水和阳城一带。那时,农业已有所发展,渔业更是比较传统的产业。舜到了这里之后,在历山教给人民怎么耕种,在获泽河里告诉人们捕鱼的方法,威望日长。尧舜禹时代,治水是当政者最重要的职责。所以,舜来到获泽以后,治水才是能否接班的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当时,黄河泛滥,而黄河较大的支流,比如渭河、汾河、沁河等成为人类生息的主要场所。舜在沁河
在一群人中,阳城人能敏感地察觉出,谁是可团结的人,谁是可能的突破口,而谁又是障碍。
没办法,这是天赋。这个天赋和一位伟大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舜。
古本《墨子》曾有“舜耕历山 渔获泽"的记载,获泽就是今天的阳城。舜为什么会来到阳城呢?
我们都知道,尧都在平阳,也就是今天的临汾,离阳城不远。尧当政时,舜是最受信任的人,《孟子》中记载:“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可见,舜是非常能干的。或许是出于锻炼年轻干部的需要,舜被派到了都城的边缘地带,也就是今天的沁水和阳城一带。那时,农业已有所发展,渔业更是比较传统的产业。舜到了这里之后,在历山教给人民怎么耕种,在获泽河里告诉人们捕鱼的方法,威望日长。
尧舜禹时代,治水是当政者最重要的职责。所以,舜来到获泽以后,治水才是能否接班的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当时,黄河泛滥,而黄河较大的支流,比如渭河、汾河、沁河等成为人类生息的主要场所。舜在沁河流域的治水成为当时的典范。
史书记载,当时,洪泛区晋南、豫北灾民上山逃荒,发生"历山农者侵衅"、"河滨渔者争坻(水中小洲或高地)"等纠纷。舜为“耕者拓地、凿渎(沟)。旱则引水,涝则导流;为渔者设坻;为猎者御虎;为陶者传技,各得其所。主客相安,成为灾中乐土。”四面八方的氏族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让当地人很是自豪,由此,埋下了阳城人自信、乐观、热情的心理种子。
治水最重要的是沟通、是协调,需要在河畔居住的人类互相沟通信息,以便迅速掌握汛情,从而在治理的过程中有导有疏,使河水不至于泛滥成灾,最差也能够把上游的灾情迅速报告给中下游,保证最小程度的损失。这应当是阳城人喜欢抱团、善于沟通表达的根源吧?
经过舜多年的治理,沁河流域,特别是获泽河流域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友爱相处的协和精神。《书·尧典》中记载,在舜的帮助下,尧时代“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舜在阳城取得的功绩,使得阳城成为后代国王向往的一块热土和圣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就是今天阳城县的桑林乡。
汤是殷朝(也就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我在翻阅陈舜臣所著的《中国历史风云录》时,了解到,汤的十四世祖先契是舜时代的人,舜安排他做禹的同僚,共同治水。那么,汤会不会是到此地瞻仰祖先的辉煌呢?不得而知。
相传析城山就是当年汤王求雨处。并由此拉开了沁河一带修建汤王庙的序幕,几千年不绝。此外,公元前927年,周穆王出巡,专程到获泽看望当地桑农,并在此狩猎。传说,今阳城县的驾岭村、护驾村分别为周穆王及随员驻地。同样是《中国历史风云录》中指出,周的祖先弃是舜的后稷(也就是分管农业的官员),是不是周穆王也到此寻访祖先的痕迹,也很难说。但,舜曾在沁水阳城一带生活工作多年,这应该是一些例证。
舜缔造的协和精神内化成了阳城人注重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的性格。即便是在深山老林当中碰到的阳城老乡,大多数都是充满自信,善于表达,从容不迫的样子,一点也不怯场,颇有舜帝子民的遗风。
同时,相对于其它县区人的“窝里斗”,阳城人表现的比较团结,“不蒸馒头争口气”,但凡是晋城组织的各类比赛,阳城人不参加则已,参加必定是冲着第一来的。泽州人的争强好胜是体现在外,争的是面子;而阳城人是内化于心,要的是实际。也因此,阳城人喜欢抱团,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很容易形成一股“势力”。这种不依不饶的抱团精神很有“杀伤力”,也颇让人提防。
古语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居水边者,必然智慧聪明。如果说泽州、高平和陵川人如大山般厚直的话,沁水和阳城人则似水般灵秀。灵秀当中,沁水人机巧,而阳城人玲珑。机巧聪明于内,是指向自身的智慧;而玲珑则通达于外,是兼顾他人的聪颖。所以,有人讲,阳城养“官”,因阳城人善于交际,善于琢磨人事的缘由。但,更重要的是阳城人崇尚文事、聪明好学的结果。
明末清初,阳城与韩城、桐城并列为“三城”,成为全国有名的文化名城;顺治丙戌科(1646),阳城一次中进士10人,创造了本县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科举辉煌,留下了“十凤齐鸣”的美谈。这些,都是阳城人聪颖智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