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里挺进大别山(千里挺进大别山)
为什么千里挺进大别山(千里挺进大别山)当时,国民党拥有军队430万人,而我军只有127万人。蒋介石皖南事变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家、民族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蒋介石依旧宣称:“围剿共军,事关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未达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围剿共军的意见,到死也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就信心满满的蓄意发动内战,围剿我军。
千里挺进大别山
一、实力相差悬殊
意图发动内战,以武力围剿我党军队,是蒋介石一以贯之的策略。
从抗战爆发前,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置日本入侵于不顾,全力围剿红军,到抗战时,蒋介石蓄意发动的“皖南事变”,无不都在证明这一点。
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家、民族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蒋介石依旧宣称:“围剿共军,事关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未达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围剿共军的意见,到死也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就信心满满的蓄意发动内战,围剿我军。
蒋介石
当时,国民党拥有军队430万人,而我军只有127万人。
双方兵力比是:三点四比一。
而武器装备方面,双方差距则更为悬殊。
国民党军队有一百余万军队装备了美式武器,又接收了一百万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拥有我军没有的空军、海军、坦克和重炮,而且还掌握着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
而我军武器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大都是缴获所得,仅有一小部分可以自己生产制造。
优势仿佛都在国民党一方。
二、六个月内解决战事
1946年1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陈诚就向蒋介石密陈道:“今日之情势,惟有以武力求和平,以武力谋统一。
国家之统一,自有史以来,从来都是用武力解决的。”
蒋介石批示道:“你所陈述的观点,非常符合我的内心。”
陈诚
之后,陈诚又拟定了一份“六个月内解决战事”的作战计划。
蒋介石采纳了陈诚的作战计划,并升任陈诚为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
1946年6月26日拂晓,国民党30万大军对我中原解放区发起突然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三、形势严峻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攻为守,集中兵力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在剿灭这两个解放区后,再依次围剿其他解放区。
陕甘宁解放区是中央所在地。
山东解放区位居要害,是我军实力最强的解放区。
国民党军以20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以40万大军进攻山东解放区,当时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而解放区内的经济形势则更加的严峻。
陕甘宁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的陈再道写道:“几个月在晋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都打光了。
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
陈再道
敌强我弱,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我军唯有全力防御,咬牙死撑,任由国民党军肆意破坏解放区的经济。
四、大胆决策
针对当时的困境,毛主席果断作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大胆决策:抽调一支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在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还没有粉碎,我军的数量和装备还没有超过国民党军队时,立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这是一次“围魏救赵”计谋,在现代战争中的巧妙应用。
毛主席
之后,毛主席更是形象地形容这次决策是:“仗在别人家打,酒在自己家吃。”
不能任由国民党军在解放区横冲直撞,肆意破坏了。
被动挨打,这不是毛主席的脾性;
主动出击,这才是毛主席的性格。
五、危险而艰巨的任务
决策已下,然而要选择哪个人统率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却成为摆在毛主席眼前的首要问题。
一支孤军撕开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深入国民党军腹地,直指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其中的凶险,可想而知。
失败了,就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而成功了,则有效地缓解了各个解放区的压力,而这支孤军仍然免不了要面临国民党军的层层包围、疯狂围剿。
这是一次牺牲局部,成全整体的行动,也是一次牺牲孤军,扭转整个战局的行动。
这是一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
最终,毛主席选择将这个任务交给邓小平。
邓小平
邓小平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之一。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的正确思想曾经被博古、李德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受到了批判,毛主席也被剥夺了军事指挥的权力,被排挤、被孤立。
当时,邓小平是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也跟着被排挤、被打压。
毛主席选择邓小平,除了邓小平忠诚、能力出众,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邓小平顾全大局,意志坚定,执行力强。
六、战前动员
知晓毛主席的决策后,邓小平决心坚决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个任务。
在动员大会上,邓小平说道:“我们的行动绝不是冒险,而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坚决为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并在那里站稳脚跟而斗争。
我们现在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解放区,一头挑着陕甘宁解放区。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把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敌人重兵吸引过来。
为了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扭转全国的战略局势,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困难 不能成为我们的障碍,要下定决定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
邓小平
刘伯承也说道:“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我们跃进大别山,就可以向东威胁南京,向西进逼武汉,向南控制长江,向北介入中原。我们跃进大别山,就可以把敌人重兵吸引过来,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和其他解放区的担子就会减轻一些,他们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伺机歼灭敌人。当然,我们的担子就会加重,困难就会增多。”
这是一次牺牲自己,成就队友的行动。
刘伯承元帅
七、通过黄泛区
1947年6月30日,邓小平、刘伯承统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12万人,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
蒋介石完全没有猜到我军的战略意图,国民党也没想不到,我军竟然敢主动出击,向国民党统治核心区挺进。
强渡黄河之后,我军没有时间休整,而是毅然决然的分兵三路,快速向大别山急进。
不久,刘邓大军进入了黄泛区。
早在1938年6月9日时,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蒋介石下令炸开了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决堤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40多个县的大片土地,形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解放战争时,黄河水依旧泛滥,大片大片的黄泛区依旧存在。
黄泛区
第六纵队第17旅旅长李德生写道:“黄泛区,纵横二十多公里,遍地积水,一片淤泥,到处水汪汪的,没有道路。泥泞的土地,一脚踩下,就陷到蹆肚,有时还会碰上齐胸没颈深的泥潭,部队边行军,边救人,有的马匹就活活被淤泥吞没。又正当酷暑,烈日暴晒,加之敌机不时飞临轰炸,扫射,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到了夜晚,头顶轰炸、扫射的敌机没有了,可是天黑水多,行军同样十分困难。”
在黄泛区行军,我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辎重都失陷其中,但我军最终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黄泛区。
李德生
八、狭路相逢勇者胜
通过黄泛区后,蒋介石这才反应过来,猜出了我军的行军意图——千里挺进大别山。
蒋介石随即调集重兵,在汝河布置防线,意图对我军进行围追堵截,彻底消灭。
邓小平做战前动员道:“现在没有别的出路了,只有坚决打过去!”
刘伯承说道:“后有追兵,前有阻敌,现在只有采取进攻的手段,杀开一条血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话,立刻传遍全军,产生了巨大的激励力量。
邓小平、刘伯承
8月24日凌晨,我先头部队强渡汝河,先在国民党军阵地上撕开了宽约3公里的通道,然后顽强地顶住了国民党军在通道两侧的反复冲击,掩护大部队通过。
8月26日,刘邓大军顺利通过汝河,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之后,我军迅速进入了日夜期盼的大别山。
历经20个日夜的急行军,刘邓大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战胜困难重重的自然屏障,进入大别山,胜利完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九、攻守易势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兵锋直指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军事重镇武汉,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从前线抽调重兵,防守南京、武汉,并派出精锐围剿大别山中的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打败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歼敌19万人,并在大别山艰难地站稳了脚跟。
在反围剿过程中,刘邓大军承受了十分巨大的损失,兵员减半,12万大军,只剩下6万多人,伤员无法安置,弹药耗尽,物资短缺。
而就在此时,我军另外两支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大别山左右两侧相继南下:
陈赓、谢富治兵团8万多人从山西南部出发,强渡黄河,进入河南西部地区;
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18万人从山东向西南推进,在豫皖苏地区展开。
三路大军相互呼应,互为犄角,在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摆开了一个倒“品”字形阵势。
陈赓大将
谢富治
陈毅元帅
粟裕大将
中原地区,从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我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整个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形势格局发生了根本改观。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欣喜道:“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之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邓小平、刘伯承统率的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在此次行动中的优异表现,也让毛主席对他赞不绝口。
十、欣赏器重
1957年,毛主席访问莫斯科。
毛主席对赫鲁晓夫说道:“我不想当主席了。”
赫鲁晓夫好奇地问道:“那谁可以接班呢?”
赫鲁晓夫
毛主席说道:“我们党内有好几位同志完全可以,都不比我差。第一个是刘少奇,第二个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同志,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我们党内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
刘少奇
赫鲁晓夫说道:“邓小平啊,这个人,我知道。他的智慧、思想水平都很高。”
毛主席继续说道:“可别低估我们的邓小平同志,他曾经率领第二野战军,一举击败蒋介石,使蒋丧师百万。”
邓小平
邓小平一生有三落三起。三次起复,毛主席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毛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夸赞邓小平,夸他行事果断,办事周到,做事公道,是个厚道人。
自始至终,毛主席对邓小平都十分欣赏和器重。
千里跃进大别山,也是邓小平辉煌人生的得意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