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近日,一部名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古装剧的播出,屡屡引发热议。该剧凭着精巧的结构、紧凑的剧情、对大唐风物、妆容等的严谨还原重现,让那个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的唐王朝,变得摇曳生动起来。 想不想亲笔填一阙宋词。《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教你学填词。点击下方图片,看免费课程吧!

喜欢宋词,

喜欢柳永“晓风残月”的柔美,

喜欢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伤怀。

总有一句宋词,动人心怀,

想不想亲笔填一阙宋词。

《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教你学填词。

点击下方图片,看免费课程吧!

近日,一部名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古装剧的播出,屡屡引发热议。该剧凭着精巧的结构、紧凑的剧情、对大唐风物、妆容等的严谨还原重现,让那个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的唐王朝,变得摇曳生动起来。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大度而不浮华,雄浑而不雕饰,犹如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昂扬向上,前景是一片光辉灿烂。

而其中,唐朝女子华丽、秾艳乃至大胆、肆意的妆容,则正是那个自信时代最好的写照。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2)

1、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楚辞 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指的便是古代妇女常用的一种妆饰手段——脂粉。脂粉,实际上指的是妆粉和胭脂。

妆粉,或用米粒研碎后加香料制成,或者用铅粉等化学物质制成,俗称“铅粉”,是最早的一种人造颜料。

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易于久藏,因而深受妇女的喜爱。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洗尽铅华”,其实指的就是铅粉。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3)

粉盒

胭脂,则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是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草本植物制成。古人多认为胭脂产于匈奴境内阏氏山,且有一首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阏氏(yan zhi)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到了唐代,涂脂之风更加盛行。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到夏日,流下的香汗都是红色的。而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也有类似记载。

诗中说:“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讲的便是一位年青宫女,舞罢归来,盥洗完毕,洗脸盆中积起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诗句中虽不无夸张,却也能够看出唐代女子对红妆的狂热。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4)

涂抹方法不同,妆容效果也各异。比如酒晕妆,便是红妆中最为浓艳者;桃花妆,则色浅而艳如桃花;飞霞妆,比桃花状更为淡雅,有白里透红之感。

唐代女子追求标新立异,因而便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妆容,诸如啼妆、泪妆、血晕妆等。唐代有史料记载,很多女子化妆时会把眉毛去掉,在眼窝涂上丹紫色,然后在眼睛下面画上三四道红色线条,就像被抓伤一样,给人一种伤痕感,便是“血晕妆”。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5)

饰桃花妆的妇女(唐人《弈棋仕女图》局部)

2、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们常说“眉目传情”,可见眉虽小,却可以传达人们的的情感。眉妆的历史颇为悠久,《诗经》中有一首歌颂齐庄姜之美的诗,其中两句写道:“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蛾眉”,就是对双眉的形容,意思是说,庄姜的眉毛如同蛾的触须一样细长而弯曲。日后,这个词也便成为美女的一种代称。而人们对妇女眉目之美的崇尚,也促就了画眉的风习。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6)

盛唐以后,妇女画眉已成习尚,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女孩,也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画起娥眉来。李商隐《无题》诗中有“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便是这种情况的印证。

贵族妇女们,更是会将画眉看作装扮中的首位。哪怕其它妆容略去,眉却是一定要画的。如唐代诗人张祜《集灵台》诗之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讲的便是虢国夫人不喜浓妆艳抹,入宫面圣时素面朝天,仅淡淡画几笔眉毛。

初唐时期,眉妆崇尚长、阔、浓,从贞观年间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可以看到妇女多画此眉妆。

盛唐时代,流行的眉型则是长、细、淡,如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7)

到了中唐,天宝至元和年间,八字眉再次流行,并和乌唇、椎髻一道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李商隐对此有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额捧黄”。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8)

中晚唐妇女的桂叶眉(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9)

中晚唐妇女的八字眉(唐周昉《执扇仕女图》局部)

总的来看,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比起从前略显宽粗,而一扫前代长眉一统天下的局面。宽眉给予了女子一种特有的英健明朗之气,也恰恰契合了唐代开放包容、刚健自信的时代氛围。

3、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因为是用黄色的颜料涂抹在额头之间,故名。唐代皮日休《白莲》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指的便是这种妆饰。

据说,这种妆饰的产生,和佛教的流行有关。南北朝时,佛教鼎盛,大江南北掀起了崇佛的热潮。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就将自己的额头也涂抹成黄色,久而久之,便成风习。

古代妇女额部饰黄,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染画,一种是黏贴。染画就是用画笔蘸取黄色的染料,涂抹在额头上;相比之下,黏贴更为简便。

这种额黄,是一种用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后来,有了更多的颜色和花样,便渐渐脱离了额黄的范围,更多接近花钿。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0)

关于花钿,有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植有梅树,微风袭来,吹下一朵梅花。这朵梅花却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公主额头间。额上被染成花瓣之状,怎么也洗不掉。宫廷中的其他女子见到了,感到颇为新异,争相效仿,渐渐地竟成为一种风尚。

唐代妇女的花钿式样繁多且各有新意。最为简单的花钿,只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

除最为常见的梅花外,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和桃子相仿;颜色也颇为多样,一般由材料本身色彩所决定。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1)

花钿式样

最别致的是一种“翠钿”,是用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个饰物呈青绿色,清新别致。温庭筠《南歌子》中便有“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之语。

黏贴花钿的胶水,出产于北方,相传是用鱼鳔制成。妇女黏贴花钿的时候,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便可掀下。

4、朱唇一点桃花殷

所谓点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便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宋玉《神女赋》中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便是称赞女子嘴唇的颜色,如朱砂般红润、鲜明。

唐代点唇的唇脂有了一定的形状,如唐元稹的《莺莺传》中,有“口脂五寸”,说明当时的口脂已经是一种管状的物体,和现代的口红基本相近。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2)

唇脂

唐朝女子唇妆繁复,从颜色上,可分为:檀口(浅红)、朱唇(朱红)、绛唇(深红)、嘿唇(黑色)等;而从形状上,又有内儿圆、石榴娇、小红春、大红春、天宫巧等几十种。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3)

但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蝴蝶唇妆,上唇峰较陡,唇珠突起,小巧圆润,最为切合唐朝妇女樱桃小口的风尚。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4)

在唐代,口脂除了妇女使用外,男子也可以用。不过,男子的口脂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防裂唇膏,而妇女所用唇脂,则主要是为了妆饰,因此都含有颜色。

“朱唇一点桃花殷”,那一点颜色,让女子的妆容更加亮丽,也为大唐添了一抹风姿。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5)

自公元618年,李氏家族建立大唐,定居长安。此后仅30年间,唐太宗铸就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丝绸之路的通畅,东西方的连接,长安的光辉开始照耀全世界。

公元七世纪末,随着武则天登临帝位,不仅大唐的繁荣愈加昌盛,女性群体的地位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让她们开始一扫保守和矜持,穿胡服、骑骏马、踢蹴鞠,更是能如男儿般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乃至入朝为官。

她们时而雍容华贵,时而浓烈奔放,时而娇艳妩媚,唐朝女子在妆容上的大胆浓烈,正是源于盛世气象、包容氛围所给予她们的自信。

唐朝女性人物妆容(大唐女子妆容史)(16)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总是永无止境的。唐妆之美,便在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自信。它是那一个昂扬时代的明证,也是对美最热烈的一种诠释!

参考文献

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