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裁剪特点有哪些(明清帝王服饰中)
明代服饰裁剪特点有哪些(明清帝王服饰中)通过把明代帝王画像、定陵出土帝王文物及博物馆传世清代帝王龙袍进行实物分析 将明代定陵出土衮服与清代龙袍含有“十二章”纹样进行比较 分析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在排列顺序、方式、位置上布局的共同点及差异性。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排列布局比较明代“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冕服上 清代的衮服上无全章的“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朝服和龙袍上面 从道光时期开始在女性吉服上出现“十二章”纹样直至清末 反映了明清两代在继承和使用传统汉文化符号的差异性 如图1所示。明代开国之初 朱元璋在服饰文化制度上提倡恢复汉族文化传统 帝王服饰继承了汉族传统礼制 采纳了历代冕服的形制 将象征权力及帝德的“十二章”纹样保留于冕服之中。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帝王冕服玄衣黄裳 十二章 衣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 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4]明太宗规定“衮服玄衣纁裳
摘要:为了研究明清两代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文章通过对存世的博物馆馆藏实物、帝王画像、古籍绘本的研究和对历史文献资料分析 用相互印证的方法比较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使用、排列布局及造型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性及关联性。研究表明 明清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样布局排列严谨有序 两者的纹样等级顺序排列基本相同 但在纹样的排列方式及位置布局有差异;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 在纹样造型方面 清代乾隆时期与明代相似度高 至清中期与明代差异较大 纹样造型逐渐形成清朝特色。研究背景
明清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样反映了以汉、满两族为主体政权时使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已有学者以断代史及门类史方法进行大量论述 尽管可以揭示某一朝代“十二章”纹的特征 但是 这不能反映朝代更替的背景下 纹样在继承与创新上的前后关联性及差异性。本文依据故宫博物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明清时期帝王服饰实物及画像 结合明定陵出土文物、明代《三才图会》中的绘本图像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重点对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的使用、排序布局、造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期揭示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之间的关联性及差异性 对现存明清帝王服饰的年代判断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 对现代礼服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概述
“十二章”即十二种纹样 又被称为“文”“文章”“服章”“彩章”或“衣章” 是中国帝制时代帝王专用的服饰纹样。“十二章”纹样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1]。关于“十二章”纹样较早的史料记载为周代《尚书》卷五:“予欲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以五色 作服 汝明。”[2]著名学者孙机认为“十二章”纹在先秦时并无此制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制定服制时 未见“十二章”的痕迹。西汉以后 经过诸经师诠释 到东汉明帝遂采东平王苍的建议 袭“十二章”之服。自此以后 形成定制 为唐代所沿袭[3]。十二种特殊纹样经过儒家的不断诠释并赋予象征性意义 最终演变为帝王服饰的专属纹样 成为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明代“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冕服上 清代的衮服上无全章的“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朝服和龙袍上面 从道光时期开始在女性吉服上出现“十二章”纹样直至清末 反映了明清两代在继承和使用传统汉文化符号的差异性 如图1所示。明代开国之初 朱元璋在服饰文化制度上提倡恢复汉族文化传统 帝王服饰继承了汉族传统礼制 采纳了历代冕服的形制 将象征权力及帝德的“十二章”纹样保留于冕服之中。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帝王冕服玄衣黄裳 十二章 衣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 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4]明太宗规定“衮服玄衣纁裳 绣十二章纹 其中玄衣八章 纁裳四章”;《明世宗实录》记载“玄衣黄裳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其序自下而上 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其序自下而上 为裳之六章”[5]。明代“十二章”纹样定制始于朱元璋时期 而后经过明太宗和明世宗两朝修订 最终确定并沿用到明末。清代入关前 帝王服饰上没有“十二章”纹样 在入关初期强制推行满族传统服饰的改革 在帝王服饰上服装款式恪守满族遗风 而纹样方面 主张“润色章身 即取其文” 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的帝王服饰中很少有“十二章”纹样 直至乾隆朝 随着帝王服饰制度逐步完备 “十二章”纹样开始在帝王服饰中使用 并逐渐形成明确的图案分布定式 在帝王、皇后的礼服和吉服上固定使用[6] 并在祭天地、朝会、节庆日、日常等场合穿着。明清两代延续了帝王服饰中表帝德和权力的“十二章”纹样 以表统治者权力和正统地位 说明“十二章”纹样在帝王服饰制度的重要性及权威性。
图1 明清时期”十二章”纹服饰
Fig.1 "Twelve heraldries" costum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排列布局比较
通过把明代帝王画像、定陵出土帝王文物及博物馆传世清代帝王龙袍进行实物分析 将明代定陵出土衮服与清代龙袍含有“十二章”纹样进行比较 分析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在排列顺序、方式、位置上布局的共同点及差异性。
2.1 纹样排列顺序的比较
“十二章”纹样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遵循“天人合一”的观念 形成了天象、自然物象相应的排列形制。乾为天 在上 是衣的象征;坤为地 在下 是裳的象征 因此 衣上而裳下 衣尊而裳卑。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样;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样。这种排列顺序显然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十二章”纹样出现尊卑之别 其且在排列顺序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明代“十二章”纹样形制始于明朝初期 期间“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在明太宗和明世宗时期有局部调整。虽然 明代章服制度经过多次修改与变动 但是 明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是一致的。明定陵出土的衮服“十二章”纹样排序中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在衣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在裳 其尊卑排序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清代帝王服饰基本沿袭明朝章服制度 其“十二章”纹样排序相对固定。清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 宗彝藻火粉米在裳 据《清会典》记载“朝服 色用明黄 列十二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 宗彝藻火粉米在裳”。清代帝王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排列布局与坐标线的主从关系相对应 如横标线重于纵标线 左标线重于右标线 前标线重于后标线[7]。因此 以领口为中心 日纹在左 月纹在右 星辰纹在前 山纹在后 按纹样的重要性排序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 其纹样尊卑等级排列与明代基本相同 仅黼黻两章排序与明代存在差异 明代黼黻两章在下裳 而清代黼黻两章在上衣胸前。由此可见 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的相同性 说明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其传达的图案含义及功能相同 都用于象征帝德与权力 都是因等级制度的需要被继承下来 两者的用途和图案含义都是一致的。
2.2 纹样排列方式的比较
明代定陵出土冕服中“十二章”纹样分布在正前面的两肩、两袖、下裳部位 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 其纹样布局呈对称式排列。除日、月、星辰三章外 其余九章每章两个按中轴线呈左右对称排列服装前身 反映其在帝王服饰中的重要性及严谨性。
清代“十二章”纹样分布以领口为中心向服装正前、后背呈十字型对称构架分布 其排列方式与明代差异明显。清代“十二章”纹样也采用对称式排列 与明代每章两个进行对称不同 其用两种不同的纹样搭配成对进行左右对称 日与月、星辰与山、龙与华虫、黼与黻、宗彝与藻、火与粉米排列左右形成十字型对称(图2)。明清两代“十二章”纹都采用对称排列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服饰形制多为左右对称式 纹样采用对称排列更方便安排。另外 对称排列具有稳定、均衡的视觉效果 符合统治者祈求江山稳定的心理。
图2 明清帝王服饰在“十二章”纹的位置、排列及顺序的异同点
Fig.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elve heraldries" on Ming and Qing emperors’ costumes in terms of position layout and order
2.3 纹样位置的比较
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都采用上衣下裳的排列布局 但两者略有不同 明代定陵出土冕服中“十二章”纹其上衣六章 下裳六章 清代“十二章”纹样为上衣八章 下裳四章。明定陵出土衮服 经专家复原纹样位置布局如图2(a)所示 衣六章 日月在两肩 星辰、山在后 龙、华虫在两袖;裳六章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为每章左右各一排列 与《明世宗实录》史料记载和明代王圻《三才图会》绘制皇帝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相同 明世宗画像中衮服位置布局亦是如此。清代“十二章”纹样位置分布 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博物馆馆藏清代道光黄绸盘金绣“十二章”龙袍传世实物来看 位置布局如图2(b)所示 上衣领前列三星 领后为山纹 右肩有兔 代表月亮 左肩肩部日中有乌 代表日;右胸为黼纹 左胸部为黻纹 后背正龙下方为龙纹 左下方为华虫纹 上衣共有纹样八章。下幅共四章[8] 前身右为火纹 左为粉米;后身右为藻纹 左为宗彝纹。清代“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与明代差异明显 如明代华虫及龙纹在肩袖部 星辰纹在后领;清代华虫及龙纹在后背 星辰纹在前领。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造型特征比较
3.1 日、月、星辰纹样
日月星辰三章居“十二章”纹之首 明代日纹在左、月纹在右 星辰纹在背。清代日纹在左、月纹在右 星辰纹在前[9]。明代日纹为圆形红色地上面饰“三足乌” 圆形红日下方常衬托云纹 造型饱满 其三足乌造型为头朝左 尾向右 呈展翅飞翔状;清代乾隆时期 造型与明代基本相同 到同治时期 三足乌造型不再呈展翅飞翔状 圆形红日下方不再有云纹衬托 整体造型略单薄[9]。明代月纹为圆形白色地上饰玉兔站立在玉树下捣药纹样 玉兔倾斜站立与捣药器物呈三角形构图 圆形下方有祥云;清代乾隆时期 造型在明代的基础上 在圆形中添加山纹 造型更加饱满。到同治时期 月纹造型趋向简单 不再有玉树、山纹及衬托云纹 只剩下玉兔站立捣药纹样。明、清两代星辰纹样基本相同 纹样呈连缀三星的三角造型 纹样的差异主要是三角的间距有长短变化。
可见 清代乾隆时期日、月纹样借用了明代的造型 纹样构图饱满、神态生动 两者差异不明显。到清中后期 日、月纹构图简单化 两者在纹样构图、造型上差距日益显著 反映了清代前期由于满族没有表等级秩序的章服制度 把明代“十二章”纹样造型借鉴到清代帝王朝服及龙袍中 至清中期在明代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逐渐形成清代特色的“十二章”纹样造型 如表1所示。
表1 明清龙袍中日、月、星辰、山纹造型特征的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the shapes of sun moon star and mountain pattern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3.2 山、龙、华虫纹样
山龙华虫三章在上衣部位 其重要性仅次于日月星辰纹。明代山纹在领背部 龙纹和华虫在肩袖部。清代山纹在领背部 龙纹、华虫在背部。明代《三才图会》中山纹为类似山峰状 用不规整的三角形叠加而成 整体呈三角形;清代乾隆时期山纹为岩石堆积状。至清代道光时期 山纹用大小不一且较规整的三角形叠加组成 整体呈未盛开的荷花状(表1)。
明代龙纹造型为一升一降两龙面面相对形态 两龙纹左右对称、右升龙、左降龙。龙纹头部扁长 嘴部张开且扁长 无须 身体呈S型扭曲 扭曲幅度不大、四肢有力、龙爪锋利。清代“十二章”中的龙纹造型为一升一降两龙面面相对形态 乾隆时期为右升龙、左降龙 至道光时期改变为左升龙、右降龙、两龙倾斜45°角面面相对且中间加饰火珠 龙身周围添加火纹 整体图案呈方形 其龙纹嘴部张开 嘴部有须 身体呈S型且扭曲幅度大。明代龙纹造型简洁大气 充满活力 整体气势威严、肃穆、庄重 通过局部细节的刻画来增加神韵和气势。清代龙纹造型复杂 但显老态 通过身体大幅度扭曲及张牙舞爪的姿势刻画凶猛之态 缺乏神韵 显得有形无神(表2)。
表2 明清龙袍”十二章”中龙纹图案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dragon patterns in "twelve heraldrie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华虫的造型来源于五彩雉鸡 明代华虫纹整体身型为头平视 尾部上翘 脚踏云纹;其嘴部闭合、头上有冠、颈部圆润、身型与颈部粗细相差不大 尾部有两根长尾羽毛。清代华虫纹整体身型为头上扬、尾部向下、双脚站立;其嘴部张开 头上有冠 颈部纤细 身型与颈部粗细相差较大 尾部有两根长羽毛 左右旁伴随多根短羽毛呈发散状展开。明代华虫纹头部、颈部、腹部圆润且粗细相差不大 身型短且尾部上翘 体态轻盈。清代华虫纹头部小、颈部纤细 腹部至尾部逐渐变大 身型较长且尾部向下 体态略显笨重(表3)。
3.3 宗彝、藻、火纹
宗彝纹样由两个杯祭器组成 祭器上分别饰有一蜼一虎 蜼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长尾猿 其长尾巴往外绕身而掩鼻 以表示其智慧;虎的尾巴拖地。明代宗彝、藻、火纹在下裳 清代宗彝纹在下幅后身的左边 与右边的藻纹相对 火纹在下幅前身的右边 与左边的粉米纹相对。明代蜼双腿直身而坐 两手垂放在膝盖处 其尾巴绕身至鼻子 虎前肢伏地、后腿坐地、尾巴拖曳在地;清代蜼造型基本相同 至同治时期 蜼的尾巴变短 不再绕身至鼻子 虎前肢不再伏地 后腿坐地 尾巴拖曳在地 尾部比明代明显变长。
藻的造型来源于水藻 纹样由叶和茎组成。明清两代藻纹差异明显 明代藻纹由一枝茎叶卷曲成圆形的图案 其茎纤细且弯曲 叶片细长呈条状;清代的藻纹由一枝茎叶分叉成方形的图案 其茎较粗且弯曲幅度不大 叶片较短且宽。明代火纹由火焰弯曲成水滴形的图案 其火焰自下而上蜿蜒蔓延;清代火纹由细长而弯曲的火焰构成方形的图案 其火焰密集而细长。
明清两代的藻纹、火纹造型关联性不大 其轮廓造型上差异明显。同一个纹样主题 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反映了传统服饰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如表3所示。
表3 明清龙袍中华虫、宗彝、藻、火纹构图及造型特征的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shapes of pheasant tiger/ape algae and fire pattern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续表3
3.4 粉米、黼、黻纹样
粉米造型来源于米粒 纹样由米粒聚集而成。明代粉米、黼、黻纹按上下顺序依次排列于下裳 清代粉米纹在下幅后身 黼位于前胸部左边 与前胸部右边黻纹相对。明代的粉米纹由梭形米粒汇集成圆形图案 用梭形米粒围绕成圆形边缘 圆形内部用梭形米粒竖形排列 一般为4~6列;清代的粉米纹由圆形米粒汇集成圆形图案 有圆形弧线勾勒边缘 其构图以一颗圆形米粒为圆心向四周发散3~5圈 呈多圆同心“聚米”状排列。黼与斧发音相同 黼纹造型为斧头。明代黼纹由斧身、斧刃及斧柄三部分构成 斧身用蓝色 斧刃用白色 斧身与斧刃之间的分割明显;清代黼纹由斧身和斧刃二部分构成 斧身和斧刃之间的分割不明显 斧身用蓝色 斧刃用白色 斧刃于斧身之间通常用晕色法进行色彩过渡 斧头的底部常饰“卐”字纹。黻纹由两“弓”相背组成 隐喻臣民背恶相向善。明清两代黻纹造型相似 明代两弓相背的距离约大于清代 如表4所示。
表4 明清龙袍中粉米、黻、黼纹构图及造型特征的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shapes of rice black and blue figure and axe pattern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影响明清帝王服饰中纹样差异的主要因素
4.1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造就排列方式的差异
对于客观世界纷呈杂陈的“象”的认识分析 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导趋向 决定着传统服饰形制制定的基本方向和方法[10]。“象”是以形象的方式去把握客观世界的动态之象 “十二章”纹样是帝王服饰上的象征性符号 具有直接映像性 能够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些现实关系。如日、月、星辰为三光 所谓“三光垂象表天地” 用来体现宇宙万物之道 从而体现帝王之德。“象”包括万事万物 对不同的客观世界的择取与分类就形成了“取象比类”的方法。“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只要功能相同或相似即是同类。“十二章”纹样排列方式是根据“取象比类”的方法 依据事物表现于外的“象” 尤其是“假象”中的想象和形象归类联想而形成。根据“象”的功能性进行分类 而同一种事物通常存在多种功能 因此 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 但是排列方式有所不同。明代“十二章”纹样在“复衣冠如唐制”意识形态下 继承了汉唐以来的位置布局;清代“十二章”纹样根据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排列方式进行了重新布局设置 如黼、黻、藻、宗彝在前表社稷 龙、华虫、火、粉米在后表民生。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上衣下裳形制与汉唐以来的传统礼制一脉相承 两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等级顺序排列基本相同 而在纹样的位置布局及排列方式这两方面差异明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4.2 民族文化碰撞造就服饰观念的差异
明清两代帝王的章服制度制定与修改都是以帝王为主导 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框架下 学士根据帝王的具体要求和治国思路 反复考证和研究传统礼服制度后共同考订 其章服制度既符合治国方略 又与汉唐以来的服饰制度和规范一脉相承。明清两代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纹沿用到帝王服制中 两者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和确定其正统地位。在服饰观念上 明代主张恢复汉族传统服饰形制 其实质是恢复“中国之礼仪” 以礼治天下[11];清代早期恪守满族服饰形制 至乾隆时期逐渐形成在服饰款式上保存满族特色 而在服饰色彩及纹样上吸取汉族传统服饰元素 形成汉族与满族兼容的服饰特色。因此 虽然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都饰有“十二章”纹样 但是 两者对待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的观念有所不同 明代是主动且全面的恢复汉族传统服饰 而清代是被动且局部接受汉族传统服饰 反映出汉族、满族两者民族文化碰撞所带来的服饰观念的差异。
4.3 审美变迁造就纹样造型的差异
明清时期的官服纹样主要为自然描摹类 其形象来源自然[12]。明清两代的“十二章”纹样 纹样题材虽然相同 但是 纹样造型有一定的差异 其主要受到不同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明代服饰纹样具有严谨有序、庄重华丽的审美特征 如明代“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纹样 纹样构图严谨饱满、造型生动。清代早期服饰纹样受明代影响较大 到清中后期逐渐形成满而精的审美趋向 服饰纹样繁杂多样 做工精致。清代“十二章”纹样乾隆时期的造型与明代差异不大 至中期“十二章”纹样逐渐简化 且纹样面积小 在繁杂的纹样中很难辨识 但其工艺依据精致。因此 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造型差异显然受到时代审美变化的影响。
结语
明清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 即两代的“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 其差异性体现在纹样的使用、排序、造型上。“十二章”纹样在明代帝王服饰的冕服及清代帝王服饰的朝服、吉服中使用 是明清两代帝王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在“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相同 其尊卑排序显能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与汉代以来的等级排序一脉相承 反映出“十二章”纹样延续性与正统性 但是 在纹样的排列方式、上下顺序、使用部位上明清两代存在差异。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纹样题材相同 在纹样造型上 明代不同时期的“十二章”纹样基本相同 而清代经历了承袭明制到形成特色的演变过程 在日、月、星辰、龙、宗彝、黻纹样中 清乾隆时期造型、构图与明代相同 基本上沿袭了明代样式 差异不明显;清道光时期“十二章”纹造型与明代差异更加明显 反映了清早期“十二章”纹样继承了明代样式 至清中期“十二章”纹样在明代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变 其纹样造型逐渐形成特色。
来源:《丝绸》202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