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再后来,莫言踏上了文学的道路,这个出生乡土的年轻人对于文学有着惊人的天赋,自从1895年,莫言凭借《透明的红萝卜》一文坛崭露头角之后,各种奖项就一直伴随着他,2011年,莫言获得矛盾文学奖引起轰动,而就在第二年,他又捧回了中国文学界从来没有人获得过的诺贝尔文学奖,将轰动推向了全国。莫言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当他刚记事的时候,在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之下, 他亲眼见识了人命的脆弱,也见识了人性的种种姿态,而这些东西都在后面的岁月被莫言经过艺术加工写进了小说。2012年应该算是莫言创作生涯的一条分界线,在此以前,文艺界以外很少有人认得莫言,2012以后,莫言声名大噪,然而,各种争议也就随之而来了。2012年,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界而言都是值得高歌欢庆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终于有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个在诺奖获奖名单上为中国文学实现零的突破的人就是莫言,获奖之后各种报道和采访纷至沓来,莫言这个名字也一

引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圣杜甫的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却又很深刻的道理:文章的影响可能蔓延至万世千秋,所以对于字句得失作者一定要仔细斟酌。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它超越了现实,却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反映现实,针砭现实是文人自古以来永恒的使命,然而,毁誉交加也是文人永远不能摆脱的宿命,当书中呈现社会现实时,难免不尽如人意,这时候各种毁谤也就随之而来了,就连当代文学大家莫言也不能摆脱被人谩骂的宿命。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1)

莫言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极富魔幻色彩又处处折射出现实的奇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欲望被无限扩张,人性被极尽扭曲,所有的脏污和暴力都得到了毛发毕露的展现,支持者认为这是另一种天才的审美,反对者将其称之为病态的艺术,更有人认为莫言展现中国人的阴暗面是为了迎合西方,将莫言称作“叛徒”。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都得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始说起。

一、莫言其人

2012年应该算是莫言创作生涯的一条分界线,在此以前,文艺界以外很少有人认得莫言,2012以后,莫言声名大噪,然而,各种争议也就随之而来了。

2012年,对于整个中国文学界而言都是值得高歌欢庆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终于有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个在诺奖获奖名单上为中国文学实现零的突破的人就是莫言,获奖之后各种报道和采访纷至沓来,莫言这个名字也一下子为人熟知。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2)

1955年的山东高密还保留着浓郁的农村气息,这里的一切都还显得那么安静和原始,也是在这一年,莫言降生在了这片土地之上,而对于以后的莫言而言,高密不仅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还是他文学创作的素材源泉。

莫言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当他刚记事的时候,在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之下, 他亲眼见识了人命的脆弱,也见识了人性的种种姿态,而这些东西都在后面的岁月被莫言经过艺术加工写进了小说。

再后来,莫言踏上了文学的道路,这个出生乡土的年轻人对于文学有着惊人的天赋,自从1895年,莫言凭借《透明的红萝卜》一文坛崭露头角之后,各种奖项就一直伴随着他,2011年,莫言获得矛盾文学奖引起轰动,而就在第二年,他又捧回了中国文学界从来没有人获得过的诺贝尔文学奖,将轰动推向了全国。

总之,人红是非多,诺贝尔文学奖为莫言带来了名誉,同时也为他带来了诸多的争议,其实,一直以来,关于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争议和讨论一直就没有断过,只是,以前这种讨论囿于文学界之内,在莫言获得全国知名度之后,他的作品被推向了大众,而这种争议也同样被推向了大众。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3)

莫言的批判者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莫言对于人性丑恶的临摹,那么莫言的作品到底是如何刻画人性的呢?

二、莫言笔下的人性

莫言这个名字的本意为“别说话”,然而事实上,莫言不仅说了很多话,而且还特别敢说话,敢说别的作家不愿意说的话。

莫言的作品是魔幻而现实的,现实之处在于他对于故事环境和背景的刻画十分写实,真实得这些故事仿佛真的在中国的某一隅土地上悄然发生过,而他的魔幻之处在于这些故事都太过荒诞,太过阴暗,让你仿佛置身与人类世界之外的一个异度空间,现实和魔幻的结合和对此形成了莫言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而对于欲望和暴力的刻画是莫言小说中永远的主题,以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为例,这部小说附会传统观念中六道轮回,借助动物的视角,写出了在时代辗转变化之下,人性呈现出的种种姿态和他们变化的轨迹。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4)

而随着主角的不停转世,托生为不同的动物,而他看到的人性也不尽相同,当他托生为牛的时候,由于不肯入社,他被施以暴力的鞭打,被各种虐待,甚至最后被烧得伤痕累累,这时候,托生为牛的主角还保留着一丝人性,而在权力的诱使之下,村里的人缺丧失了为人的底线,对比之下,极尽悲哀,也极尽讽刺。

除了《生死疲劳》之外,莫言的其他小说也无一不在提现着对人性的诉说,例如《红高粱》里的剥皮,比如《酒国》里的婴儿宴,比如《檀香刑》里的酷刑,而且莫言对于这些被扭曲的人性,这些血腥残酷的暴力情节不是一笔带过,而是由细致的刻画,尤其是《酒国》之中,婴儿宴几乎是是贯穿了整篇小说的始末。

综上所述,莫言笔下的世界并不美好,或许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莫言是把中国和中国人当作罪人来描写的,在他的小说里,对于民族精神深处的劣根性没有丝毫的粉饰,他不仅将其暴露了出来,还加以夸张和放大,将这些劣根性演绎到极致,甚至成为一出出荒诞的闹剧。

那么,我们能否就此简单粗暴地将莫言的小说说成是对西方的迎合,甚至将其贬为叛徒呢?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5)

三、对莫言的评价

毋庸讳言,如今中国有许多人都不喜欢莫言笔下描写的人性,但是如果就此将莫言称为“叛徒”,那么就太言过其实了一些。

其实,我们细细探查就会发现莫言的小说中不仅仅充斥着对人性和欲望的临摹,更时时刻刻反应着对人性的叩问和反思,人性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人性永远不可能非黑即白,无论愿或不愿,人性的阴暗面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无法消除,更无法拒绝。

莫言之所以在暴力和血腥上面花费这么多笔墨,绝对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病态的嗜好,不是刻意地去摸黑家乡以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相反,莫言的小说更多地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因为他要鞭挞,要反思,这是他作为一个乡土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而自从获得诺奖以来,世人对于莫言的种种猜测和恶意揣摩,何曾不是另外一副欲望和人性的面面观呢,就像莫言回应的那样,从获得诺奖到现在,这些岁月就像一片镜子,它使莫言看见了人心,也看见了自己。

莫言被哪些人抹黑批判(叛徒莫言专门丑化国人迎合西方)(6)

总之,莫言描画了这么多丑恶的人性,不是对人性充满了厌恶,相反,他对人性,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沉的爱,只有不加掩饰地将人性的丑恶都刻画出来,将人性里最深层次的劣根性都展现出来,才能对人造成最大力度的冲击,才能让读者对灵魂进行真正的拷问和反思。

结语:

莫言以叙事的奇幻和对暴力和人性丑恶的刻画闻名于世,这样的描写为他吸引了许多读者,也为他招来了许多毁谤,但是莫言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吸引读者,招来毁谤也不是他所看到的事情,他想做的仅仅是给读者造成深层次的震撼和冲击。

描写人性之恶从来不是莫言的追求,莫言文学的内涵在于通过临摹人性之恶展现出造成人性之恶的种种原因,只有对人性的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只有正视人性的不完美,才能拥有超脱人性阴暗面的可能性。

一个文人最大的价值便是在于讽世骂世,歌功颂德并不难,但是能够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人性中的缺点,并且敢于用文学的语言将其揭示表露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