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书法好在哪儿(这才是真正的学霸)
弘一法师的书法好在哪儿(这才是真正的学霸)弘一大师:半世文人半世僧而弘一大师除了在文化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之外,更为可贵的是对社会、对人民饱含慈悲之心。其中有一份是弘一大师出家前,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时的课业论文。这篇《论秦汉重农抑商》当时获得95分,名列全班第三名,文末还有蔡元培的批语“偏于理论,文极畅达”。可见,这位“学霸”对国家社会、民生疾苦有深刻的认识。虽然,一百多年前,他们不需要为高考苦恼,但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当时动乱的社会局势是更加艰难的现实。
今日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时间变长,带来的未必是狂欢,也有可能是煎熬。
刚刚经历完高考的学子们,陆续开始填报志愿。对他们而言,这将是夏天里最煎熬的事没有之一。
青春时光里最重大的一次选择,如果全无头绪或纠结烦恼,不妨来看看高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
南洋公学特班生李叔同(广平)课业论文
其中有一份是弘一大师出家前,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时的课业论文。
这篇《论秦汉重农抑商》当时获得95分,名列全班第三名,文末还有蔡元培的批语“偏于理论,文极畅达”。可见,这位“学霸”对国家社会、民生疾苦有深刻的认识。
虽然,一百多年前,他们不需要为高考苦恼,但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当时动乱的社会局势是更加艰难的现实。
而弘一大师除了在文化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之外,更为可贵的是对社会、对人民饱含慈悲之心。
弘一大师:半世文人半世僧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富贵之家,父母都笃信佛教。从小耳濡目染,他幼年便会诵读佛经。少年开蒙,学习儒家经典、书法、金石等技艺。
饱读经史诗文的李叔同对国家变局非常关注。维新变法时期,李叔同十分兴奋,还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表达对新制度、新文化的支持。
尽管,维新变法失败,李叔同因此迁居上海,但他还是积极推动社会新思潮、渴望国家兴盛。
在上海,李叔同入南洋公学就读,举办演讲,提倡婚姻自主;精通音律的他还谱写了《祖国歌》。
后来,同为南洋公学学生的黄炎培曾回忆说:“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大家忧心忡忡,慷慨激昂地发挥他们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先生这歌曲便是在那个时候作的。这歌曲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作教材。”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留下一首十分悲壮的《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娑婆世界有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漛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1911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生合影 李叔同(中)
在日本期间,李叔同与同学组织“春柳社”,排演了《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经典剧目。
这些话剧反映的都是不同阶级、种族之间的矛盾。或许,从那时起,李叔同对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5年后,李叔同回国,在高校任教。他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声名日显。
李叔同《断食日志》封面
1918年,经历了在杭州虎跑寺17日断食试验、坚持食素、与佛教“渐有所悟”后,李叔同在虎跑寺皈依佛门,名演音,号弘一,不久后,正式出家。
自此,俗世少了一位翩翩君子,而佛门多了一位大师。
出家后的弘一大师精研律学,著书说法,笃志苦行。但是,在一个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弘一大师并未脱离国家民族的现实,每日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民”,用自己的力量守卫国家尊严。
弘一大师 (居中就坐)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岌岌可危。那一年,弘一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当时,厦门“风声日紧”,有些胆小的僧侣有离寺之心。
弘一大师严肃以对,宣告:“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一无所用,而犹腼腆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当时,还有一窥伺闽南的日本舰队司令,逼迫弘一大师离国赴日。他诱胁道:“论弘扬佛法,敝国之环境较贫穷落后的贵国为优。法师若愿命驾,吾当奏明天皇,以国师礼专机迎往。”
岂料,弘一大师厉声道:“出家人宠辱俱忘,敝国虽穷,爱之弥笃!尤不愿在板荡时离去,纵以身殉,在所不惜!” 一番话落,另这日军司令也汗颜。
佛法讲“上报四重恩”,这“四重恩”便是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爱国爱教都是佛陀教法的题中之意。
弘一大师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众生,保卫国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弘一大师以菩提之心普度众生、爱国护教,令人敬仰,更值得现在的人学习和弘扬。
而在现代社会,爱国护教更多地体现在发挥佛教文化在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作用。为此,广大佛弟子都将砥砺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章由禅风网整理 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