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黄帝统一中原后,传了五代,帝位到了尧、舜、禹手上。从他们的都城变迁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帝相当于一个部落联盟的盟主,谁有实力大家就听谁的,所以当了盟主的人还是在自己原来的地盘上号令天下,并没有搬到上一任盟主的地方去住。到了大禹,他把帝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开创了世袭制的先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都城频繁变动,但主要还是在河南一带,受黄河泛滥的影响。九黎一部分南逃到了汉水,建立了三苗部落。尧帝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在丹水打了一仗,三苗逃到了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舜帝时,三苗不服,又打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仗,一部分三苗留在当地,融入后来的楚国,另一部分继续南逃,钻入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在的苗族。此后,占据主导地位的黄帝部落沿着崤函古道顺利进入洛阳盆地,然后开始向中原地区扩散。炎帝部落只能另辟蹊径。他们进入山西后,沿汾河北上,到达源头后,又沿桑干河进入大同盆地

在远古时期,中原一带生活着大大小小上万个部落,其中有三位带头大哥。有一个部落发明了车子,我们称他为轩辕氏,首领是黄帝;有一个部落庄稼种得好,还发明了中草药,我们称他为神农氏,首领是炎帝;还有一个九黎部落,有九个氏族,首领是蚩尤。九黎不是少数民族,伏羲、女娲都出自九黎。那时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关中和山西南部。

炎帝部落最早进入渭河平原,占据了最好的耕地,成为天下的共主。黄帝部落在关中北部,也就是陕北高原一带,地理条件稍差,除了种地外,他们的经济还要依赖传统的牧羊业,因此战斗力更强一些。九黎属于东夷的一支,分布在山东丘岭一带,主要以狩猎为生,战斗力更强。

随着部落的发展,人口增多,关中平原显得有些狭小,于是炎帝和黄帝都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瞄准的目标同样是东方适合耕种的华北平原。在东进的过程中,炎黄两大部落为争夺地盘产生了矛盾,经常发生冲突,最后双方在阪泉(山西运城)一带打了一仗,黄帝战胜,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黄帝并没有将炎帝部落赶尽杀绝,而是与之结成同盟,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我们也因此被称为炎黄子孙。

此后,占据主导地位的黄帝部落沿着崤函古道顺利进入洛阳盆地,然后开始向中原地区扩散。炎帝部落只能另辟蹊径。他们进入山西后,沿汾河北上,到达源头后,又沿桑干河进入大同盆地。接着,他们沿桑干河顺流而下,试图由此进入华北平原,但遭到东方九黎部落的阻击。

在炎黄部落东进的时候,九黎部落也在从山东往华北平原扩散。面对势头正劲又是天下共主的黄帝及其部落,蚩尤不敢轻举妄动,但对于日渐衰落的炎帝部落,蚩尤果断出击,于是双方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发生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救。地处中原的黄帝看到了战机,立即麾军北上,截断了蚩尤的后路。炎黄联合夹击,九黎一败涂地,蚩尤战死。

经此一战,九黎部落大部分融入了华夏族,这就是“黎民”一词的来历;黄帝和炎帝原本手下就有许多氏族,称为“百姓” “黎民百姓”就是这么来的。黎民是有没有姓的,处于被统治地位,百姓处于统治地位,所以在早期,平民没有姓氏,有姓氏的都是贵族。

九黎一部分南逃到了汉水,建立了三苗部落。尧帝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在丹水打了一仗,三苗逃到了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舜帝时,三苗不服,又打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仗,一部分三苗留在当地,融入后来的楚国,另一部分继续南逃,钻入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在的苗族。

黄帝统一中原后,传了五代,帝位到了尧、舜、禹手上。从他们的都城变迁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帝相当于一个部落联盟的盟主,谁有实力大家就听谁的,所以当了盟主的人还是在自己原来的地盘上号令天下,并没有搬到上一任盟主的地方去住。到了大禹,他把帝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开创了世袭制的先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都城频繁变动,但主要还是在河南一带,受黄河泛滥的影响。

夏朝传了四百多年,被商取代。商部落是东夷人的一支,东夷人主要聚集于山东丘陵地带,山东有渔盐之利。商部落己经被华夏化了,处于东夷与中原的交汇地带(商丘)。这时的“夷”并不是指外族,只是生活习俗不一样。“夷”是个象形字,指一个人背着大弓,夷人就是擅长射箭的人,他们不种田,以打猎捕鱼经商为生。后羿就是东夷人,他的箭法高超,传说中能射下天上的太阳。姜子牙也是东夷人,姜子牙被封到齐国,是最早的“以夷制夷”。周朝以后,夷才指外人,比如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称日本人为东夷,后来英国人从海上来,我们称英夷或洋夷。华夏也是指文化而非血统,例如朝鲜作为明朝的属国,在明朝被清朝灭亡后,一直用崇祯年号,穿明朝的衣服,并以华夏正统自居,称清人为蛮夷。民族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兴起来的思潮,中华文化这么强大的同化能力,正是因为它的包容性,从来不以血统论,只要你认可我的文化,咱就是一伙的。汉族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的民族,如果以血统论,汉族的血统可能是最不纯的。从一开始,华夏文化就是各部族融合的成果。

商朝定都于亳( 今商丘),也是几经变动,后来迁到殷(今安阳)后才安定下来,具体就在朝歌(今河南淇县)。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在殷地发现的商朝遗址就是殷墟,这里最大的发现是甲骨文,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一个朝代。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与我们现在用的汉字一脉相承。文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在其他的古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早已消失的今天,中华文明能一直传承到今天,汉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能读懂先秦的文章,得益于汉字的独特性。字母拼写的文字是表音的,随着语音的变化,拼写也随着变化,时间一长,后人难以看懂前人的文字;汉字是表意的,无论读什么音,即使外国人用(如日本、朝鲜),也无论语音怎么变化,意思大体不会变。比如一个北方人,让他听客家人说话(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汉语),和听外语没什么区别,但写出来的文字,是相通的,这在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很难想象。中国的方言这么多,如果用拼音文字,简直不可想象。今天,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文字,只有专家才能解读出零星的片段,而我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又有记录历史的传统,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而那些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早己不知到哪里去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现在能证实的,是从商朝开始。

商朝传了五百多年,最后武王伐纣,来自西边的周取代了商。纣王是周朝对商朝末帝的称呼,史书称为帝辛。武王伐纣的时候,商朝的主力军队正在征讨淮夷(淮河一带的东夷人),武王钻了个空子。

周朝建都镐京(西安),同时在洛阳建了副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执政,史称“共和”。这一年也是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进入“信史时代”,一直到今天,将近三千年,都有文字记录,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以前的历史,要么是传说推测,要么是后人的引用转记,要么就像甲骨文那样,只是一些文字片断,没有确切的年代。

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首都在洛阳,这就是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各诸侯争霸的主战场就在中原。洛阳是个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往西,有函谷关与关中相连,往东,出虎牢关入中原腹地。周王迁都洛阳 的时候,关中已被犬戎占据。东边是他的亲戚一郑国。那时候虎牢关还不叫这个名字,叫制,在郑国手上,所以第一个上来欺负周王的是郑国。郑庄公几战下来,让周王室颜面扫地,从此周王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诸 侯就开始起来自己争当霸主。

周王室的衰落,主要在于镐京之乱,伤了元气,又丢失了关中那块地,养不活那么多军队。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最多三军。到了洛阳,王室连养三军都困难。洛阳虽是个盆地,有山有水,但毕竟面积比关中小多了,出产的粮食有限。

虎牢关是洛阳的东大门,在现在荥阳市的汜水镇,唐以后称汜水关。荥阳也是个产粮的地方,刘邦出关中争天下的时候,和项羽在这一带打了很久,处于胶着状态,后来就以鸿沟为界,也称楚河汉界。虎牢关的南面是嵩山,北面是黄河。取洛阳必走虎牢关。

在洛阳南边,嵩山和熊耳山连接处,有一个非常狭窄的小缺口,叫龙门,龙门石窟就在这里。龙门本可以成为洛阳的南大门,但恰好伊水从这里流过,这道门就被堵死了,这样也恰好保证了洛阳的安全,免却了后顾之忧。

再往南,过了伏牛山,就是南阳了。南阳也是个盆地,但比洛阳盆地大多了,而且直接锁住了襄阳的北大门。楚国进军中原时,首先就占领了这里。楚国在这里设了宛邑,所以南阳也称宛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宛就是南阳,洛是洛阳。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可以带着荆州的兵马,先取宛城,然后北上中原打洛阳,洛阳历来都被尊为天下的中心。而且南阳是个大盆地,可以种粮,可以驻军,就算一时半会打不下来也退守有余。诸葛亮想到这个,曹操肯定也想到了,南阳北上不远就是许昌,是曹操的首都,他当然会派重兵把守这一带。

南阳的东北方是方城山。方城山不高,但楚国最强大的时候,以方城山为城,随时进入中原腹地,令中原诸侯如芒在背。

南阳的南面就是荆州的门户襄阳。襄阳东边是桐柏山,然后是大别山。桐柏山也是淮河的源头,淮河从这里一直向东延伸。桐柏山和大别山相接的地方,有三个关口: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这三关在信阳的南面,信阳古称义阳,所以称为义阳三关。中原军队南下,如果打不下襄阳,可以打这里。不过义阳三关连接的是几条狭长的谷道,连克三关太难,容易困死在山谷。春秋末,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国军队攻入楚国,出其不意,走的就是这条道。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走的也是义阳三关。三关历来属于荆襄,元朝时划归河南,相当于荆襄的命门把握在中原。这就是蒙古人划分行省互相制约的例子。

中原的地形,除了洛阳和南阳这两个盆地外,其他的地方都是平地,东边与山东和两淮直接相连。平原地带便于交流,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而春秋正是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春秋初期,郑国在郑庄公手上的时候风光了一把。郑庄公创造了两个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到黄泉不相见”,一个说的是他弟弟,一个说的是他母亲。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比较腹黑,郑国是个四战之地,在庄公死后,成了诸侯欺负的对象。楚国来了他投降楚国,晋国来了他役降晋国。郑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大国,韩国占领了这块地盘。韩国也是第一个被秦灭掉的七雄之一。

郑国的东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宋国的都城在商丘,是商人的故地;卫国的都城也在商朝故地一朝歌。这两个国家都是殷商的遗民。而且宋国的爵位在诸侯中最高,是公爵,因为周人曾经是商人的臣子,爵位低了不合适。

宋国出了个宋襄公,因为他不肯在敌人渡河的时候打人家,一定要等别人过完了河,摆好了阵式再开打,结果一败涂地。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也想称霸,但没成功。生于乱世,像他这么教条的人很难生存。宋襄公成了兵法上的反面典型,孙武总结了他的事迹,在兵法里强调说:“军过半渡而击之。”

宋国还是孔子的故乡。宋殇公时期,宋国的司马孔父嘉,娶了个漂亮的老婆。有一天,太宰华督在郊外碰到了孔父嘉的老婆,就想据为己有。于是华督找了个借口杀了孔父嘉全家,抢了他的老婆。孔父嘉有一个小儿子,被家臣抱着偷跑了出来,逃到鲁国,后来就在鲁国生活,以孔为氏,世代繁衍。这个小孩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先。战国末,宋国被齐国吞并。齐国吞并宋国引起邻居们的恐慌,于是五国联军在

乐毅的带领下,差点把齐国灭了。

卫国虽说也是殷商遗民,但只是底层百姓,贵族还是姬姓,北方的山戎来时,卫国被灭了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复了国。但卫国出人才,李悝、吴起、商鞅、鬼谷子、吕不韦、荆轲都是卫国人;卫国又活得最长,直到秦二世时才彻底消亡。

郑国的东南方,还有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一个是陈国,一个是蔡国。陈国定都宛丘(淮阳),妫姓,是舜的后代。蔡国定都蔡(上蔡),姬姓,是周王的亲戚。这两个国家,在楚国进军中原的时候一直充当楚国的马前卒,后来被楚国吞并,改成了县。

不过陈国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改变了齐国的历史,怎么回事呢?陈国曾经发生一次内乱,公子完跑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公桓给他封官封地,陈完就在齐国安了家,后来以田为氏(古时陈和田同音)。这个田氏到了第九代田和的手上,势力很强,就篡了齐国的权,史称田氏代齐。战国时的齐国,从齐威王开始,已不是姜子牙的后代,而是陈完的后代了。

郑国的南面,还有个小国,许国。郑庄公时代,郑国吞并了许国。许国的位置就是后来的许昌,三国时汉献帝落难,曹操把他接到许昌,并以许昌为首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春秋到战国,几乎所有的争霸战都围绕着中原展开。作为霸主的标志,就是要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因此中原这些诸侯成了各位霸主争取的对象,同时也是打击的对象。春秋五霸,齐、晋、楚、秦、吴,都是在中原的外围,处于中原腹地的诸侯,如郑国、宋国,虽然也折腾了一阵子,但还称不上霸,这说明中原是个四战之地,身处中原容易四面受敌,自身很难发展,但要想取天下,夺取中原是必走的一步。

从周朝起,洛阳一直作为长安的副都。周天子有九鼎,传说是大禹治水后集九州之青铜铸造的。平王东迁后,九鼎也随着搬到了洛阳。春秋时,楚庄王打败了晋国,顺道跑到了洛阳,问周天子,你这鼎有多重啊?从那以后,问鼎中原就有了特别的含义。中原代表的是正统,历朝历代的皇权争夺者,无不以中原为目标,夺取中原,才能拥有天下。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2)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3)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4)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5)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6)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7)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8)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9)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0)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1)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2)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3)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4)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5)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6)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7)

中原逐鹿古诗翻译(中原逐鹿)(1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