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演员的心酸和不同的演绎方式(他们脚下的长征路)
群众演员的心酸和不同的演绎方式(他们脚下的长征路)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一班 姚子庸2016年10月24日,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国家大剧院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创作的原创歌剧《长征》,该剧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真实历史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剧场中座无虚席,还有几位外国友人,可见大家对这段历史的喜爱以及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宁会师等一个个历史事件,彭政委、曾团长、平伢子、洪大姐、李文化、老班长等一个个人物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是一个80年前的故事,但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名红军战士。这是毛主席亲历过长征的感叹 是他对长征的歌颂。而今天,我们将看到的是来自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之后的情感表达。他们有小学生,中学生,还有社会工作者,虽然他们身处社会的不同行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毛主席亲历过长征的感叹 是他对长征的歌颂。
而今天,我们将看到的是来自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之后的情感表达。他们有小学生,中学生,还有社会工作者,虽然他们身处社会的不同行业,却怀抱着一颗相同的,真挚的,对长征精神无比敬畏的心。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一班,李星翰
2016年10月24日,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国家大剧院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创作的原创歌剧《长征》,该剧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真实历史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剧场中座无虚席,还有几位外国友人,可见大家对这段历史的喜爱以及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宁会师等一个个历史事件,彭政委、曾团长、平伢子、洪大姐、李文化、老班长等一个个人物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是一个80年前的故事,但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名红军战士。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一班 姚子庸
10月24日晚上10点半,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歌剧《长征》落下帷幕。我们一家人随着人群走出国家大剧院。但是,我能够看出来,无论是姥姥还是爸爸都意犹未尽:爸爸一直在赞扬这部歌剧从编剧、布景到演员的演出都有很高的水准;他说,序曲中大屏幕上,一颗火种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燃烧的情景令他内心很激动。起初姥姥一直沉默不语,当她听到爸爸说,这部歌剧完整地诠释了当年毛主席对红军长征的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时,眼睛里闪出光芒。于是,就在回家的地铁上,我们一家3口聊起了我们心中和生活中的长征和长征精神。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一班 叶依娜
国家大剧院内,围座宾客数百人,言语纷纷。忽,屏现光,场顿寂,众正襟危坐。指挥挥,西乐起,征途渐见。众浸乐声。
观者纷纷鼓掌喝采,军巍巍之志与其血吾岂忘之?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一班 郑佳璐
《长征》的序幕,回顾了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取得的突破,一个个红色的箭头,不仅代表着长征的轨迹,更仿佛是用烈士们的鲜血凝聚而成,用战士们的意志铸成,不断前进。 歌剧开始了,一首首激昂的战歌,一段段壮烈的表白,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坚定却略带忧郁的心情,蹒跚却稳健的脚步铺平了,踏实了这条长征之路。
理想、荣誉和尊严
杂志编辑 宋爽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分别于7月、10月进行了两轮上演,定位也从“歌剧”变为“史诗歌剧”。有别于其他歌剧作品,这部戏的场景完全集中在红军一边,全剧没有出现一个反面人物,但是将敌我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红军内部修正谬误、坚定方向的自我超越反映得淋漓尽致。整部作品通过对出征、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重要节点的刻画,描写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全过程,勾勒了这一历史壮举的大轮廓。因此,“史诗歌剧”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纵观全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理想、荣誉、尊严,这部作品不仅仅记录了红军的荣誉和人民的尊严,更是一部关于红军的荣誉与历史的尊严的史诗。
随着大幕上长征地图的延展,具有强烈金属感的铜管奏响庞大的序曲,深沉的弦乐踏着迷茫中跋涉的步伐。随着紧张的动机,血色的旋律随着湘江水流淌。长征在遵义这个重大节点实现了转折,旋律变得紧张而不失整齐,这是红军在飞越天险和重重封锁,快速前进。江水滔滔、铁索桥横、雪山巍峨、草地茫茫,一个个充满艰险的动机在红军前进的步伐中出现,又被这坚定的步伐跨越、踏碎,可以说这段旋律直接表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
序曲结束,叙事开始。这部歌剧有一详一略两条线索,详细的线索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的万水千山和经历的无数次战斗。略写的线索是甚至比长征更加艰险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开幕合唱《神圣的自由谁敢来侵犯》先声夺人,用磅礴的气势直接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保卫苏区的战斗精神和坚强决心。可是,为什么拥有最英勇的战士红军必须被迫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呢?红军战士们不知道要去往哪里,红军指挥员们不知道要去往哪里,连当时的最高统帅也不知道去往哪里。彭政委与爱人洪大夫的二重唱《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即将踏上征途的丈夫和留在苏区照顾伤员的洪大夫依依惜别中,道出了“为了胜利,向着未来”的期望。即将面对的艰难险阻是可以预期的,甚至可以意料到流血牺牲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红军将走向何方更是个未知数。但是,红军从不放弃胜利的努力,不论是出征的战士们,还是留下的洪大夫,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胜利。为了胜利远征,为了胜利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合唱《我们终将得胜利》,开启了红军的征程,虽然长征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但是目标始终只有一个——胜利。
这部戏的两个男主角,一位是统领全团的政委,另一位是普通的红军战士。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塑造出了不同的立体感。
湘江这条曾经被红军的血染红的河流,记载鲜血写成的历史,象征着红军的荣誉至上。在这一幕中,平伢子这个普通战士在梦中依然奋勇杀敌,惨烈的战斗让战士们的梦境仍然硝烟弥漫,反映出人物英勇顽强的一面。在第三幕中,平伢子又展示出普通战士质朴的性格。在这里,编剧和作曲家没有回避英雄人物的“高大全”,更没有为了迎合某些舆论而为英雄人物硬加上某些缺点,或刻意去表现某种软弱。因为只要是美好的品质,只管放手去赞美、尽情去讴歌。在第五幕中,面临绝境的平伢子回忆起苦难的过去和战斗的岁月,道出了参加红军的真谛:为了穷人的尊严,这也是每一位红军战士的力量源泉。
在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中,《长征》无疑是音乐最为精彩的一部。这不仅仅得益于阎维文、刘嵩虎、王宏伟等著名歌唱家的加盟,更决定于作曲家完美的音乐创作。
作曲家印青不仅是一位旋律大师,更是一位合唱大师。笔者认为,这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合唱。从《神圣的自由谁敢拦侵犯》的雄壮,到《我们终将得胜利》的豪迈;从《杀敌》的紧张到《奔袭之歌》的英勇,这些唱段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更展示了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强大实力,甚至堪称为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连身打造。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发挥了浑厚、有力、音量大、有纵深感、穿透力强的优势,将合唱唱段所表现的精神表现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奔袭之歌》,乐团铺开紧张的背景,合唱的节奏比音乐略慢,反而更好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们“昼夜兼程二百四”的紧张行军的场景,这是戏曲中“紧拉慢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出色运用。在本剧中,有一首多次出现的女声合唱《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首合唱唱段融合了大量民歌风格和素材。虽然是作曲家最新创作的作品,但是如果跳出这部歌剧,单独聆听这个唱段,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会认为这就是一首红军时期的歌曲,由此可见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研究的深厚功底。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音乐指导黄晓曼老师说,这部作品就是要打造一部“写给老百姓听”的中国歌剧。《长征》中的绝大多数合唱唱段,不仅可以作为歌剧唱段或艺术歌曲在剧院、音乐厅中演出,更可以作为群众歌曲走进厂矿学校,走进公园社区,被广大合唱爱好者传唱。一方面,高雅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歌剧可以很“接地气”。另一方面,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做得非常好看,从《运河谣》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到《方志敏》,直到《长征》,国家大剧院用强大的实力和精心的制作一再证明着这一点。
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吕嘉的指挥下,克服连续演出的疲劳,发挥稳健,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部作品的音乐演奏。从不久前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的精彩演出,到《长征》的优秀演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用扎实的进步表现了一支职业乐团坚实的艺术素养和敬业精神。
当平伢子高呼着“请代我向新中国致敬”,永生在茫茫的草地中时,作为一名观众,笔者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理想、荣誉、尊严,这就是长征的精神,同时也应当是民族的精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聆听国家大剧院原创史诗歌剧《长征》,不仅是对先辈这段艰苦而光荣的历史的致敬,更是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长征》邮票珍藏册签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