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崇祯六年(1633),山西的农民军袭扰京师郊区,卢象昇临危受命,率军两千人前去镇压,在临城冷水村遭遇敌军两万人,两军列阵对峙,战斗一触即发,可卢象昇并没有像统帅一样坐阵督战,更没有激情澎湃的做战前动员,而是提马拎刀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刚一开战,身边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卢象昇已经驰马横刀杀进了敌阵,这一举动着实让敌军有点目瞪口呆,被砍杀数人后才明白对方已经开始进攻了。都说相由心生,别看卢象昇长的儒雅斯文,可到了战场之上动作蛮横粗野。掌中这把大刀被他用得出神入化,敌军根本无法近身。阳谋既然不行只能阴招伺候,叛军开始对他的战马下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刀精准命中马鞍。虽然卢象昇不幸落马,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起身继续步战。此时的卢象昇越战越猛,操着大刀带着下属,把敌军赶到了悬崖边上。既然明枪伤不了你,那就让你尝尝暗箭的滋味。由于躲闪不急,卢象昇被一支冷箭射中额头,紧接着又一支箭与他擦身而过,

明末时期最忙碌的人莫过于崇祯皇帝,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老板,白天上朝,晚上加班,在没有工资和补助的情况下,平均每天要工作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由于当时局势混乱,甚至剥夺了他周末双休的待遇,之所以这么玩命,只是为了能把即将破产的大明公司,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但现实是残酷的,正在他为拯救残局辛勤工作之时,偏偏老天爷又来了个神助攻,给濒临毁灭的大明公司,带来了三年自然灾害。所有因素,似乎已经宣判大明公司难逃倒闭的厄运,但崇祯还是毫不犹豫地为最后一点希望,努力地拼搏奋斗着,就算过程改变不了结局,至少也要感动自己。让煤山顶的那棵歪脖树再多等上他几年。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1)

经过崇祯老板不懈的努力,还是招聘到了很多不错的员工,曹文诏,洪承畴,孙传庭等一个个猛人相继登场。在那个四面楚歌,天下大乱的年代,实属难得。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有明代岳飞之称的爱国将领—卢象昇。卢象昇,1600年4月16日生人,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据说卢象昇年少时肤色白皙,身材干瘦,天生神力,胳膊上长了一根粗大的骨头。拥有此等惊奇骨骼,想必定是练武天才,一百三十六斤的大刀被他耍得有模有样,骑射水平也是相当精湛,五十步开外,拉弓搭箭,百发百中。照这样看来卢象昇应该朝吕布,张飞,许褚的模板发展了,可他偏偏又是一个勤学苦读的超级学霸,不仅可以吟诗作对出口成章,还对兵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文武天资给予一人之身,这硬软件配置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2)

天启二年(1622),二十二岁的卢象昇兑现了自己的天赋,考中了进士,当时吏部的领导相当识货,给了他一个户部主事的官职,凭借着文质彬彬的外表和谦逊和蔼的态度,只在主事的位置上干了两年,就被提升为员外郎,又干了一年就累迁至大名知府。这样升官的速度,一般来说,肯定要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是老爹是首辅,就是家里有盐商,但卢象昇却凭借着踏实肯干的作风,为自己创造了无比光明的仕途。除此之外卢知府秉公办事为官廉洁,群众基础相当扎实,跟同事相处得也非常融洽,得到了领导和基层的五星好评。平静的日子,惬意的生活,卢知府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为了不荒废自己的一身武艺,不管是夜了还是白昼,一有空闲时间就操练习武。除此之外,卢知府还联合了当地的几个县,编练民团,组建了一支民兵武装叫天雄军。此时魏忠贤的阉党遍布朝野,由于卢象昇压根和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魏忠贤得知卢象昇组建民兵武装后,非常不满,视天雄军为眼中钉,肉中刺。几经打压过后,卢象昇只能辞官回家,直到崇祯元年,魏忠贤和阉党倒台后才官复原职。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3)

卢象昇听闻后,自发召集手下天雄军前去救援,到了北京城边,已经是战争的收尾阶段,待了一个多月,除了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外,也没有得到跟后金军交手的机会,由于各路援军相继赶到,皇太极担心孤军深入后,容易后院起火,为了顾全大局后金军且战且退,逐步向关外返回,京城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虽然当了旁观者,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卢象昇并非无所事事,他不仅亲眼目睹了己巳之变得惨烈,还看见了一个叫袁崇焕的统帅,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囚犯。已巳之变过后,由于明军将领死伤殆尽,加之卢知府表现出非常积极向上的态度,朝廷便让他从文官改行做了武将。其实以卢象昇的武艺,去考个武举直接上岗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绕这么大个弯子,浪费那么多年时间,才终于达成自己的心愿呢?究其原因是跟明朝以文制武的体质有关,就算你体壮如牛,打仗勇猛,屡立战功,可管你的上级,很有可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就像一个开酒馆的掌柜,不一定能打得过门口卖菜的商贩,但因为供需关系,卖菜的商贩还要天天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伺候,深怕一个不留神,得罪了这位财神爷,断送了自己赚钱的途径。随着明朝的衰落,这种体质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拖累。放在平稳安定的盛世,以文制武似乎可以比较科学的存在,但放到内忧外患的乱世,这种体质就会呈现出很多致命的弊端。看似是一种野蛮向文明转变的上进表现,其实这种表现渐渐地成为了,帮派斗争的舞台。尤其到了崇祯年间最为明显。官员之间能不承担的责任,绝不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也不认账,见了黑锅绝对击鼓传花。

甚至在战场上,眼睁睁看着同僚被困被围,都视而不见更别提派兵救援了。就算你有幸为国捐躯也不得安宁,还要落井下石的栽赃陷害一番。所以说明朝的皇帝就是太认死理,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就让专业的人去干,文官治国安邦,武将保家卫国,只要互不干预,国家建设绝对蒸蒸日上。放眼今天要是让各个省的高考状元,代表国家去参加奥运会,你说能拿几块金牌?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4)

李自成没有考取功名,为什么也能缔造辉煌,总的来说,跟他手下起义军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个个都是穷苦出身,根本不知道四书五经的内容是什么,基本上都是在战争的洗礼中成长起来。刚十七八岁就跟着闯王四处征战,只要命大不死,过两年绝对都是顶级悍匪,因为冷血的战场实行的是单淘赛,只有适应者才能晋级下一轮。反观明朝,由于崇祯坚持以文制武的宗旨,导致朋友圈里,能打仗的一共也就那么几个人,还相互排挤,怀疑,打压。在这种工作氛围下,几个高级将领,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中。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也不能使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只是作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看着明朝一步步地走向灭亡。

崇祯三年(1630),这一年,蓟辽督师袁崇焕以通敌罪被凌迟处死,年仅46岁。同一年,卢象昇被提升为参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朝廷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练兵。当时明朝最好的兵源除了辽东就是西北,这两个地方的人,民风彪悍、骑射一流、骁勇善战,干仗前根本不用鼓舞士气,血液里流淌着满满的战斗欲望,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不会轻易投降。可卢象昇练兵的地方是北直隶,给到卢象昇手里的兵显然不是什么精锐。论单兵作战能力,只能算是二流水准。但卢象昇用事实证明了,什么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硬是把不入流改造成了一流。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5)

当然这支部队,还是延续了之前他当大名知府时,组建民团武装的名字天雄军。这支部队的特点就是内部结构,要不是父子,要不是亲戚,再不然就是邻里,作战中要是谁倒下了,仇恨和怒火可以瞬间把战斗值提升数倍,所以千万别去招惹这样的部队,一旦招惹了,只要你不被团灭,他们就像强力胶一样牢牢的粘着你,甩也甩不掉,就算甩掉了也要让你褪一层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队已经基本成型。此时的崇祯老板正在为平叛不利,而一筹莫展。见卢象昇赶来支援,崇祯老板眼前一亮,赶紧抓住卢象昇的双手,深情的说:“我对将军的敬仰之心,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目前全国乱的一塌糊涂,你看兄弟这龙袍还八成新呢?不想早早就领了盒饭,请卢爱卿速速闪亮登场,拉兄弟一把,如何!”卢象昇也是个干脆人,只说了“莫将得令”四个字,便扛着大刀帮崇祯抢地盘去了。

崇祯六年(1633),山西的农民军袭扰京师郊区,卢象昇临危受命,率军两千人前去镇压,在临城冷水村遭遇敌军两万人,两军列阵对峙,战斗一触即发,可卢象昇并没有像统帅一样坐阵督战,更没有激情澎湃的做战前动员,而是提马拎刀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刚一开战,身边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卢象昇已经驰马横刀杀进了敌阵,这一举动着实让敌军有点目瞪口呆,被砍杀数人后才明白对方已经开始进攻了。都说相由心生,别看卢象昇长的儒雅斯文,可到了战场之上动作蛮横粗野。掌中这把大刀被他用得出神入化,敌军根本无法近身。阳谋既然不行只能阴招伺候,叛军开始对他的战马下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刀精准命中马鞍。虽然卢象昇不幸落马,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起身继续步战。此时的卢象昇越战越猛,操着大刀带着下属,把敌军赶到了悬崖边上。既然明枪伤不了你,那就让你尝尝暗箭的滋味。由于躲闪不急,卢象昇被一支冷箭射中额头,紧接着又一支箭与他擦身而过,射死了他的随从,但卢象昇依然毫不畏惧,即便满脸是血,仍继续提刀冲锋进入了几乎癫狂的状态。起义军被卢象昇的举止吓得四散而逃。此战过后,对手给卢象昇取了个绰号叫“卢阎王”,但这时的“卢阎王”只是初出茅庐,名号还不够响亮,直到遇见了那一个人。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6)

崇祯七年(1634),由于起义军跳出了明军的包围圈,跑到了郧阳, 把郧阳折腾得够呛,于是朝廷命令卢象昇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接替蒋允仪抚治郧阳,而这个把郧阳折腾够呛的人,就是高迎祥。也是卢象昇此后几年里的主要敌人。高迎祥(1591)年生人,字如岳,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一说到明末的起义军大家可能对李自成,张献忠比较熟悉,而对高迎祥比较陌生,其实他算是第一代起义军里的领军人物,也是闯王这个名称最早的拥有者。高迎祥为人十分高调,不但闯王的名号叫得响亮,闯祸的本领也是数一数二,至于闯了什么祸,在后面的文章中会给大家讲到。而这时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在他的面前只能算是两个小跟班。据说,高迎祥本人相当有个性,而最能彰显其个性的,就是他长了一张僵硬的面瘫脸,平时不苟言笑,无论输赢都是一个表情。当时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可战斗力很差,所以经常能看到几千政府军,追着几万起义军四处乱跑,而高迎祥的起义军,算是极少数敢于跟政府军硬碰硬的狠角色,洪承畴与其交手数次都难分胜负。更为难得的是高迎祥的部队,无论行军或者撤退,都能准确的标明路标,使部队可以井然有序的进退。而且还配备了统一制服铁甲,骑上战马后犹如飞驰的汽车,四处横冲直撞,非常强悍。为了能实现奔袭作战,每一个人配置两到三匹战马,日夜换乘,一天可以行军几百里,所到之处,难逢敌手,属于起义军里王牌部队。要治横的当然要用不要命的,于是卢象昇来了,为了这次有预谋的相遇,卢象昇做了充足的安排。他深知要解决这样的敌人,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于是他给崇祯老板上疏,软磨硬泡的要来了一个人,他叫祖宽。能让“卢阎王”放下身段去请的人,能力肯定不一般。祖宽最早是祖大寿的家仆,由于作战勇猛,屡立奇功,一路官升至宁远参将,手下掌管三千关宁铁骑,战斗力爆表。他将成为卢象昇的强力帮手。高迎祥第一次见到祖宽,没打直接跑路,虽然他不认识祖宽,但关宁铁骑的威名他还是略知一二的。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7)

他的作战思想是逃跑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明天,天下起义军那么多,大家见了政府军不都是跑,这跑着跑着走投无路,不就汇合到一起了吗?所以这会先让政府军歇歇看个奔跑吧!兄弟真人秀,等起义军人数多于政府军数倍,再杀一个回马枪,这样胜算比较大。心里这么盘算,脚下加快了频率。果然无奔跑不兄弟,高迎祥跑着跑着,就跟李自成和张献忠跑到了一起。此二人刚被祖宽狠狠修理了一顿,但心里还是很不服气。三人经过商议后,得出一个结论,好歹我们也算是起义军里面的头部主播,天天给人直播跑路传出去确实有点窝囊,于是压抑许久的怒火直冲天灵盖,其中张献忠一改逃跑先锋的本色最为积极,由他牵头集结了数万大军,准备跟祖宽热血厮杀一番。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经过周密的部署,准备在龙门设下埋伏,他们的作战方案是,攻击祖宽部队的中间,将其队伍一分为二进行包夹,分而破之。考虑到起义军单兵作战能力,远逊于关宁铁骑,只能用数量的优势弥补质量的缺陷,高迎祥,张献忠等集结了多于祖宽十倍的兵力,在指定地点埋伏了下来,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祖宽如期而至,在确定的地点,率领着所有兵力,毫不戒备的进入了伏击圈。起义军按计划发动了攻击,不出高迎祥,张献忠所料,关宁军被冲成了两截。对于大多数的军队而言,这一招确实厉害,基本上已经锁定了胜局。可接下来的场面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虽然深陷重重包围,但关宁军的脸上,并没有看到一丝慌张,这帮见过大场面的亡命徒,压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分成几截不重要,该怎么打照怎么打,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职业就是打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特别是祖宽不仅亲自为部队断后,还重新集结好部队进行了反击,根本没有逃跑的意思,渐渐地伏兵被打成了败兵,伏击战转变成攻防战,奔跑三兄弟再次踏上逃亡的旅程,心想难得硬气一回,却落得如此下场,于是他们拿出了仇人登记本写下了祖宽的名字,当然这小本本上还有曹文诏和洪承畴的名字,不过马上还要多填写上去一个人,他就是卢象昇。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8)

崇祯八年(1635),卢象昇升任五省总督。同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三人合兵,一举攻克凤阳,不但将当地劫掠一空,居然还刨了朱元璋的祖坟,烧了朱元璋曾寄居过的皇觉寺。听闻消息后,崇祯皇帝气的差点没昏厥过去,立刻调集兵马剿匪,誓要摘得高迎祥的项上人头,以报刨坟之仇。闯王高迎祥就此惹祸上身,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头号通缉犯。这次被调集过来的将领有两个,一个是洪承畴,另一个就是卢象昇。当时的兵部尚书要求洪承畴堵西北,卢象昇管西南,合夹流寇,一举将其歼灭,给老板崇祯一个说法。挖了朱元璋的祖坟后,高迎祥继续着他的嚣张表现。于是有了高迎祥和卢象昇的第一次相遇,地点汝阳城外,只是带着不同的目的,一个是来攻城的,一个是来救援的。据史料记载,高迎祥手下,有近二十万人,光是营帐,就绵延数百里,看起来非常壮观,而前来救援的卢象昇,虽然头衔看着很大,但他带来的救援部队只有区区一万多人。更麻烦的是当卢象昇赶到汝阳城的时候,军需官告诉他,军粮已尽。得知情况后卢象昇并不慌张,而是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以身作则带头断粮,非但不吃饭,连水都不喝,他的举动感染了所有人,在此后断粮的三天时间里,没有一个士兵叛逃投降,创造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卢象昇很聪明,他很会揣摩士兵的心态,危机来临之时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公平和尊重。榜样做了,士兵也稳定住了,但卢象昇还是要面对现实,不然真的要去阴曹地府接班了。经过几日的观察,他明锐的发现,高迎祥的部队有起义军共同的诟病,那就是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纪律松散 只要选择好合适的突破点,还是可以有一定胜算的。可自己的兵力太少,而且大多都是步兵,能跟高迎祥铁甲骑兵过招的,只剩一两千的关宁铁骑。所以正面硬刚无疑是白白送死。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要想以步制骑,就要用强弩,不仅射程很远,而且威力巨大。据说卢象昇用的这个强弩还经过了改装,可以连发的,大大的增强了杀伤率。接下来双方摆好阵势,进入了厮杀阶段,高迎祥倚仗着人多,快马,厚甲,想凭借着冲击力,一下吃掉对方。可开战后仅仅几个小时,他的想法就被改变了,因为他得到了一个结果,强弩已经击杀了他千余人,一直让他引以为傲的铁甲军经过几轮冲锋,居然难以攻克对方。卢象昇顶住攻击后,抓住了高迎祥军一个防备松散的突破口,开始了他的反击。虽然高迎祥有二十几万人,但大多数都是没有战斗能力的部队家属,由于起义军常年征战居无定所,只能拖家带口,一边作战,一边生活,而正真的主力部队只有五六万人。经卢象昇部这么一搅和,高迎祥军瞬间乱成一团。看到了前军战败,流言蜚语迅速在高迎祥的部队中蔓延开来,加上几个爱咋乎的,把原本的小败渲染成了大败,二十几万大军就此土崩瓦解,纷纷四散逃串。但久经沙场的高迎祥确实有点军事水平,及时断后阻拦了卢象昇的追击,见没有什么便宜可捡,卢阎王放慢了追赶的脚步,也给自己疲惫的部队一个休整的时间,但他并没有停止对高迎祥的打击,跟踪尾随至确山后,再次发难,斩杀敌军数千人。自崇祯八月到十一月期间,他率领比起义军绝对劣势的兵力,先后于高迎祥作战十余回,无一败绩,斩杀敌军总数三万余人,彻底扭转了战略局势。

崇祯九年(1636),卢象昇原本跟洪承畴研究好了周密的围剿计划,但闯王高迎祥没有按常理出牌,居然率三十万大军,攻击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南京。朝野上下大为震惊,立即调集重兵,对高迎祥部发动反击,经过几天激战,高迎祥退去。但心有不甘的他,又转变了目标,开始攻打滁州,城内明军奋勇抵抗,力保城门不失。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9)

几日后卢象昇率领援军赶来,高迎祥面对去年给他上了一课的“老熟人”,心态平和根本不憷,因为人数优势摆在那里,卢象昇两万,高迎祥三十万,平均十五个打一个,这要打不赢丢人就丢到娘胎里去了。但事实证明高迎祥必须被打回娘胎重新做人。卢象昇率领总兵祖宽、游击罗岱,向滁州城外的高迎祥发动了进攻。双方会战地点,城东五里桥,这里有一条很宽的河流,水流十分汹涌。祖宽带领着关宁铁骑,率先拉开了战争的序幕,蛮横无理的冲入敌阵。战斗从早上开始,下午才结束,那条很宽,水流很急的河流,已经断流,而造成断流的原因,据史料的说法—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简单解释就是尸体填满了河道,水流不动。而尸体大多数都是由高迎祥部贡献。关宁铁骑实在太猛,面对起义军,如入无人之境,乱砍乱杀。受到惊吓的起义军开始全线败退,这时的高迎祥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想想手下还有三十多万人,死个万八千的都是小场面。只要集结反攻,定能反败为胜。他是这么想的,但事实告诉他,为时晚矣。真是成也人多,败也人多。此时的高迎祥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可以喊话的高音喇叭,维持一下混乱的现场秩序。经过几番努力,他还是没能改变混乱的局势,既然打不成了,那就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官军只要把起义军赶出管辖范围也就撤军了,但这次他们的运气不是太好,遇到了卢象昇,一个对起义军赶尽杀绝的人。为了给崇祯老板报刨坟盗墓之仇,恨不得让高迎祥他们,排着队去阎王殿报到。按照这个办事的原则,卢象昇一口气追出去了五十里地,被追上的无论是起义军还是起义军家属,统统格杀勿论。方圆五十里之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也许这就是战争本来的面貌,对敌人不能留有任何仁爱之心,残忍只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保守估计,高迎祥军损失在五万人以上。此战过后,元气大伤的高迎祥部,再也没有掀起什么风浪,只顾一路亡命逃窜。崇祯九年(1636)七月在陕西被孙传庭部歼灭。纵横世间七年的闯王高迎祥,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为什么不是卢象昇结束了高迎祥,原因就是外患,崇祯九年(1636)四月,辽东的皇太极在沈阳建国,定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同年六月,清军发起了攻击,卢象昇被任命为宣大总督。现在看来确实有些许可惜,内患即将平定却调走了关键人物,如果再给卢象昇一点时间,李自成、张献忠之类无非只剩两条出路,不是乖乖窝在山林里直播自我求生,就是跟高迎祥到黄泉路上再续兄弟情缘。但这些都是假设,因为当时的边关更需要他。虽然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卢总督对待工作的态度依旧一丝不苟,不仅对自己的辖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还不辞辛苦的,走遍了宣大一千三百余里的边防线,发现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如土地抛荒严重,军队常年欠饷,防御体系松懈等,针对出现的问题,卢象昇开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具体二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整军,提拔了一批实干性军官,惩治一批渎职、无能之辈,扩大骑兵规模,扩充军力,提升军队纪律和战斗能力,向朝廷谎报军队人数,用吃空饷的办法,提高士兵饷银收入。第二个方面就是屯田,他走访当地老农,请教适合地方特点的种植方法,亲自带领士兵动手开垦荒地,善待流民百姓给其分配土地,减免赋税,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除了还掉七万多两银子的借贷,还收获了四万一千多石米谷,大大缓解了部队的吃饭问题,减轻了周边民众的负担。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10)

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再次攻入关内,只用了三天就打到了密云,恰巧此时卢象昇的父亲去世,他多次上疏希望可以回家奔丧,但都被朝廷以边疆战况紧急为由拒绝。过了没几日,崇祯调卢象昇进京赴任督师,掌管天下兵马。可上任当天就跟议和派杨嗣昌、高起潜掐了一架。最后还是看在崇祯老板的薄面上,才没让事态继续恶化。经过几番争论,明确了对清军不妥协,不退让的态度,卢象昇再次披挂上阵。几天后,清军已经逼近通州,威胁京城。此时的卢象昇被崇祯任命为督师,统领天下兵马,但他可以调动的部队人数只有三万,而来势汹汹的清军有十万之众。跟之前交手的起义军相比,清军的士兵更凶悍,将领更狡猾,都是征战沙场多年的老油条,极其难搞。既然难搞就要耍点花招,卢象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制订了作战计划,既然白天不好打,那就晚上偷袭你。部队临出发前,他还下达了一条军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一看就是拿出了拼命的架势。趁着夜色的掩护,卢象昇发动了攻击,进攻非常顺利,清军果然没有提防,损失惨重。可就在此时,监军太监高起潜,居然偷偷的把后军部队调走了,带着前军忙活了半天的卢督师,差点没气个半死,太监的人品确实指望不上,阉人的阴招确实不少。此时挨了一闷棍的清军渐渐地清醒了过来,卢象昇见状只好无奈撤兵。这件事充分的说明,看似卢象昇的权利很大,但手下的将领并不服从他的管理,这就是明朝当时的现状,不仅不给他面子,连崇祯老板也要看这些兵老大的心情,这些因素预示着卢象昇惨烈的结局即将到来。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11)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杨嗣昌处,得知没有任何援军支援的情况下,卢象昇身穿孝服,率领手下仅有的五千人马出发,在钜鹿遭遇清军主力,双方当即展开激战。面对强敌,卢象昇面无惧色,横刀相迎,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十分惨烈,卢象升一马当先,奋不顾身来回冲杀,击杀清军数十人,激战几个时辰后,明军士兵越来越少,炮箭用尽,他拒绝了部下掩护他突围的提议,义无反顾的举起手中大刀,率领所剩无几的骑兵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左胸中一箭,拔箭再战,随后又一箭贯穿胸口,左右腿各中一箭,依旧奋勇杀敌,战至力竭后,被砍三刀而亡。部下杨陆凯为了不让清军拿他的尸体泄愤,趴在了他的身上,连中二十四箭而死。卢象昇部五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远远观望的高起潜吓得向东逃跑,半路上遇到了清军,部队一触即溃,真白瞎了明朝的王牌之师关宁铁骑。卢象昇战死后,由于杨嗣昌和高起潜的栽赃陷害,过了八十天卢象昇的尸体才得以收敛。崇祯这个勤奋过头的皇帝,终究还是没能够逃脱命运的安排。六年之后,当他最后上吊之时,是否想起了“受国之托、忠国之事”的卢象昇,如果他想起了,会不会还有脸说出“诸臣误我”的那句哀叹。

明朝最后的支柱卢象升(明末四大猛人之一卢象昇)(12)

卢象昇是一个特别的人,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人,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敛财,不结党。手握重权,却一心一意只为匡扶社稷,很多人可能会说他是个死心眼,不识时务的木头,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在传递着一种精神,从古到今都有那就是—气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