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巧姐主要人生经历和结局(红楼梦巧姐儿判词解读及人物原型追溯)
红楼梦巧姐主要人生经历和结局(红楼梦巧姐儿判词解读及人物原型追溯)那么,书中这位多出来“大姐儿”是怎么回事,而且还多次出现。原文第二十九回:......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巧姐这个名字,究竟是说的几个人?换句话说,王熙凤,她究竟有几个女儿?因为从最权威的甲戌本和庚辰本来看,王熙凤是有两个女儿的。原文第二十七回:......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历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神秘人物。大名叫啥,不知道,年龄几何,也不清楚。前八十回中,出场次数寥寥可数,唯一的台词,就一个字——“哭”。
但是,巧姐却名列金陵十二钗第十位,排名甚至高于李纨和秦可卿。
网上多如牛毛的各种红楼解读,对贾府看大门的都恨不得放在显微镜下研究,但偏偏对巧姐这个金陵第十钗,视而不见。为何,因为要分析她实在困难之至。
想要解开巧姐身上的谜题,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巧姐这个名字,究竟是说的几个人?换句话说,王熙凤,她究竟有几个女儿?
因为从最权威的甲戌本和庚辰本来看,王熙凤是有两个女儿的。
原文第二十七回:......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原文第二十九回:......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那么,书中这位多出来“大姐儿”是怎么回事,而且还多次出现。
从用词上看,毫无疑问“大姐儿”是巧姐的姐姐,这位神秘的“大姐”,究竟是谁呢?
清代红楼梦传世彩绘本
很遗憾,我没有答案,专家们也没有答案,大姐儿出现了好几次,也绝非红楼作者笔误。
目前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作者当初原设想是王熙凤有两个孩子,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把大姐和巧姐合二为一了,但是前期批注的稿子还没改过来,于是便在早期的古本(如甲戌本、庚辰本)中多出了“大姐儿”这个孩子。
问题又来了,为何作者一开始是准备让王熙凤有两个孩子呢?
答案:因为“真实贾府”中极可能真的存在两个孩子。
之前谈到朱耷生平,提过他出家前曾有个儿子,在朱耷躲到山林为父亲守灵的时候,清军二次攻破了南昌,他的儿子失踪,有可能被带走,也有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1680年,朱耷还俗重新成亲,之前讲过他续弦的极可能是现实中重遇的“史湘云”。
而据资料记载,朱耷后来有了个女儿,此女最终嫁给南昌一户极普通的人家。
至于是不是“史湘云”生的,暂不清楚,因为按他们两个重逢的年龄,朱耷已是55岁,“史湘云”恐怕也年轻不到哪里。
而“麒麟白首”也说了二人是晚年相遇,这个年龄的“史湘云”还有没有可能生孩子,难以揣测。
所以,朱耷这个女儿,来源有两种可能:
一是“史湘云”生的,毕竟按《个山小像》题跋,朱耷提前三年就在筹划还俗,那时他才50出头,“史湘云”小他几岁,40多岁努力点也能老蚌怀珠,顶多算是个超高龄产妇;
二是从活下来的族人那儿过继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无论怎样,朱耷一生是有两个孩子的,一个是在他出家前生的,一个是在他还俗后再有的。
再看凤姐原本两个孩子的设定,是否就是朱耷这俩孩子的折射呢?
作者君认为,有这个可能,但这仅仅是个可能。
“大姐儿”和巧姐儿,在前八十回成稿中,红楼作者最终是将两人合二为一了。
巧姐后来的丈夫“板儿”这个名字,我一直认为是庄户人家铁牛、壮儿一类的称呼。
直到某一天,查得朱耷女儿嫁了一普通人家,才突然间恍然大悟,这名字不就是“半儿”么,何谓“半儿”?女婿也。
巧姐儿的判词原文: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画上是一名美人在纺线,指巧姐最终嫁给了农户,判词直接点明了“刘氏”,是指刘姥姥。原文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有特意写巧姐和板儿一段。
原文摘录:......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她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她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这段原文脂砚斋特意批注了两次:
“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
“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泄漏,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脂砚斋在此处明示了巧姐和刘姥姥孙子板儿的姻缘,直白得不能再直白。
而癸酉本中,巧姐也确是嫁给了板儿,板儿这“半儿”,大约就是朱耷晚年现实中的那位女婿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这两句,有略显惋惜和接受现实之意味在内,本是王侯女,奈何作农人,休道过往富贵,此时已是云散烟消,只求你一生平安罢了。
巧姐儿在贾府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有朱耷大儿子的影子,而巧姐儿最终结局是嫁给刘姥姥孙子板儿,则是朱耷后来的二女儿嫁给普通农户的真实写照。
巧姐儿的专曲,唤作《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首曲子前半首,依旧是“写情”,写的是书中巧姐儿的经历。后半段的内容,则是“喻事”,影射了一段明末清初的著名公案。
癸酉本103回,名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巧姐两哭大观园”。
这一回中,巧姐儿被刘姥姥从青楼救出,巧姐告诉刘姥姥,自己是被舅舅王仁和贾蓉合伙卖给了“红香院”,这“红香院”的位置也很有意思,是在一个叫“乌衣巷”的地方,刘禹锡有一首极著名的诗,正是叫做《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姓和谢姓乃东晋顶级门阀,谢安、谢玄这些人,便是谢家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指巧姐儿本为望族之女,最终嫁给了寻常百姓家。
这种情节安排,这种将典故藏在只言片语中,正是红楼梦一脉相承的写作手法。
巧姐儿这段经历,对应了曲子中的“狠舅奸兄”一词,此为明线“写情”。
《留余庆》后半段,还有第二层意思,是为“喻事”。影射清军入关后,震惊天下的“北太子案”。
崇祯自缢后,他的长子、大明正位东宫太子朱慈烺并未一同身亡,而是被李闯大将刘宗敏抓住。
刘宗敏如获至宝,便将太子献给了李自成,自己也得了奇功一件。
李自成认为自己是大明王朝的法统继承者,留着太子,正可说明自身的名正言顺。
所以李自成便没有杀朱慈烺,只是把他圈养起来,将来估计也就是封个“安乐公”、“归命侯”一类的称号了事。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李闯在山海关下与清军决战兵败,李自成便带着太子一块跑了,跑的路上,兵荒马乱的,朱慈烺瞅了个空子,逃了。
李自成兵败后,清军占领了北京城,隔了几个月,逃掉的朱慈烺一路乞讨回了北京,去找自己的外公周奎。
这时长公主长平公主,也在外公周奎家里住着养伤,皇宫被清廷占去,她又被崇祯砍了一条手臂,只好暂住在外公家里。
太子也不傻,遮掩行藏悄悄找上门去,与长平见面后,二人抱头痛哭,周奎则跪在一旁送上酒食,《清史稿》形容的场面是“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注意这句话。
太子吃过饭食,自行离去。
过了几日,太子估计在外面饿得受不了,又悄悄来找长平。
长平看他衣衫褴褛,就偷偷送给他一件锦袍,并暗中告诉亲大哥:“你来了,全府上下都要遵大礼,会被人怀疑,这里太危险,你赶紧去南方,千万别再来了。”然后长平大哭离去。
《甲申传信录》记载:公主赠一锦袍,密戒云:“前来,皇亲上下行礼进膳,顿生疑衅,可他去,慎无再至也。”痛哭而别。
那知过了几天,朱慈烺又跑来了,这次干脆在周奎家里住下。周奎担心连累自己,就和自己侄子周铎密谋,准备将太子出卖给清廷,换取自家平安。
三天后,周奎突然命令家丁将太子绑了,对太子说我为保全家平安,只能把你交给清廷,如果你想活命,就说自己姓刘,是假冒太子。
太子说:“后悔没有听妹妹的话,信了你,悔之晚矣,你怕清廷我理解,你不如放了我,我自己离开”。周奎当然没放,当天晚上,周奎和周铎就将太子送到了清军衙门。
文中的周铎,是朱慈烺舅舅。
多尔衮接到密报后,大吃一惊,密令当初见过太子朱慈烺的大臣和太监们去认人。
有十五个人认出是真太子,多尔衮便下令把这十五个人杀了,其他聪明人一看情况不妙,只好说太子是假的。于是多尔衮就说朱慈烺假冒明太子,岂能容忍这种不忠不孝之事,杀之。
多尔衮这把操作很秀,叫人来认太子真假,把说太子是真的人全给杀了,那太子铁定就是假的了......
这便是明末震惊天下的“北太子案”,朱慈烺被外公和舅舅密谋,卖给清廷,最终被处死。
红楼梦没有闲笔,巧姐儿这首《留余庆》中的后半段,很明显是影射太子朱慈烺被出卖一事。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这句中的“爱银钱”也有个说法,周奎爱钱吝啬的名头,青史留名。
1644年李自成马上就要打进北京城了,崇祯下令亲贵大臣们集资抗敌,周奎心疼无比地拿出5000两银子。
他女儿周皇后实在看不过眼,就变卖自己首饰又凑了5000两给周奎,想的是好歹凑足1万两交上去,周国丈家这面子也就勉强保住了。
周奎拿到女儿周皇后的5000两后,从中扣掉了2000两,才把剩下的3000两交上去。
你瞧他干的这点事,他这爱银钱的名声,满朝皆知。
你说他没钱吧,也不是,李闯进入北京后,从周奎家搜出了堆积如山的银钱,具体数额:三百万两。
“爱银钱、忘骨肉”,说的就是这周奎。
所以,巧姐儿被“狠舅奸兄”卖到勾栏这一段,便是影射崇祯太子朱慈烺被国丈国舅出卖一事。
清代红楼梦传世彩绘本
巧姐在书中出场不多,她身上“写情和喻事”的部分着实不少,正因如此,她才能以幼龄之身,高居金陵十二主钗之列。
历代以来,亡国太子不少,能复国的一个也无,崇祯太子朱慈烺,尤其窝囊。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他却是从堂堂太子混到讨饭,这一啄一饮,莫非天定?
正所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了解本系列解读的读者,如感兴趣,可点击以下链接)
文章推荐重磅深度大文:《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深度解析:《红楼梦》迎春、探春、惜春判词解读及历史人物原型
深度解析:《红楼梦》最神秘女子,揭秘妙玉人物原型及隐喻
特别声明:本文中内容包含作者学术观点,版权已作登记及受到保护。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本文中内容(头条用户进行原文转发、分享不受此限),更不得用于营利性经营活动,违者本人和有关部门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及赔偿,版权保护,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