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的演变导图(文字与书体的演变)
书体的演变导图(文字与书体的演变)“小篆” 距今二千二百年前,秦国统一海内以后,由秦相李斯把大篆加以简约,使之更为整齐美观,同时又废弃了六国杂乱的异形文字,把文字也统一起来,后人把“小篆”也叫“秦篆”。文字与书体钟鼎文“大篆”记载上说是周宣王时(距今二千七百年前)太史籀所始作,故也叫“籀文”。比之钟鼎文渐趋整齐。其时七国争雄,文字也各不同,为一字多体的时代。也有人把它包括在“古文”以内。遗留下来的“石鼓文”(刻在十个鼓形石上)是大篆之代表。石鼓文
文字的起源,最先当为极简单的符号。“上古结绳而治”的传说,只可说是一种帮助记忆的类似符号:“八卦”为较有规律的记卜筮的符号了。有些符号即变为原始图画,由原始图画产生了“象形文字”,再从“象形文字”演进为较完备的文字。就我们已知道的,古代文字称为“古文”(一般包括“甲骨文”、“钟鼎文”、“大篆”)。
“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几百年前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在1899年后有大量出土,也是我国现有最古的且已有书法艺术价值的遗产,它足以证明我国的文字与书法在那个时候以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甲骨文
“钟鼎文”是指殷商时代到战国时期(距今三千几百年前至距今二千四百年前)遗留下来的钟、鼎(包括青铜铸成的食器、乐器、礼器等)上镌的铭文,也叫“金文”。甲骨文细劲挺直,钟鼎文环转浑厚,这是书写工具改进之证。古文在甲骨文与钟鼎文之外,还有许多书体与名称,有所谓“蝌蚪书”、“穗书”、“龙书”等,都即废用。
钟鼎文
“大篆”记载上说是周宣王时(距今二千七百年前)太史籀所始作,故也叫“籀文”。比之钟鼎文渐趋整齐。其时七国争雄,文字也各不同,为一字多体的时代。也有人把它包括在“古文”以内。遗留下来的“石鼓文”(刻在十个鼓形石上)是大篆之代表。
石鼓文
文字与书体
“小篆” 距今二千二百年前,秦国统一海内以后,由秦相李斯把大篆加以简约,使之更为整齐美观,同时又废弃了六国杂乱的异形文字,把文字也统一起来,后人把“小篆”也叫“秦篆”。
“隶书”传为秦末由程邈在狱中所作,省改小篆,变圆为方,徒隶(相当于现在机关小干部)写公文应用称便,故叫“隶书”,盛行于西汉(距今二千年前)。从“小篆”至“隶书”,是应用便利的大改进。“唐隶”则多肥腴而乏“汉隶”质朴沉雄之意了。
礼器碑
“章草”是从“篆、隶”的简约便捷而来,其初即叫“草书”,因后来有了“今草”、“大草”等,始别为“章书”。“章草”的前身是民间日常应用中的简易快写的字体经过士大夫阶级所采用,加以“篆、隶”笔意而形成。《急就篇》就是既总结整理了民间应用又起了厘正统一作用的制作。“章草”既保持了篆隶笔意,章草在文字与书法中起了承先启后作用,是促使整个书法过程演变的推动力,对后来的“行书”、“真书”、“今草”、“大草”等的影响很大。
皇象章草《急就章》
“行书”也始于汉代,后人以为是“真书”的捷写,其实它是从“八分”、“章草”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为“真书”以外的另一支流。有人说先有“行书”,后有“真书”;也有说是相互影响的。到了晋代,“行书”的艺术造就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因为它流美而平易,最为群众所喜用乐见,故为流传最远、应用最广的一种书体。“行书”兼 “真”意的,叫“真行”,或叫“行楷”;兼有“草”意的,叫“行草”。
王羲之《丧乱贴》
“真书”是有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便易,积集众长逐渐形成的书体,又叫“元书”,也叫“楷书”。广义地说,凡是规整的字体、书体都可称为“正楷”、“正书”。真书创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六朝。六朝(公元420-581年)南北分治,书风也南北异趣(南书多隽逸,北书多雄强),北朝魏国的真书有独特风格,别称“北魏”、“魏碑”。到隋代统一了南北,寰宇书风也就融合为一了。唐代(公元618-907年)又集前朝之大成,现在习用的楷书碑帖,大部分是唐代欧、褚、颜、柳诸家的正体书,这是后代习字入手的良好模楷。楷书到了清代出现了“馆阁体”,清亡后基本没人书写了。
颜真卿《多宝塔》
以上为文字与书法的演变大概发展过程,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要了解下。后续还将会把每一阶段的典范之作和代表书家向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