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这是一部最具SNS时代特征的动画,影院主力是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年轻观众,这个平素依赖于网络观影模式的群体,平日里是不大走进电影院的,如今他们却说:「如此有意思的动画,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然后,又因为这些发言在SNS上广泛传播,更多年龄层的人想要走进电影院一探究竟。《你的名字》上映第二天,从中午开始,大阪和东京的电影院里就打出告示提醒观众:两人连座的空位,只有最终场次尚余空位。那个下午坐在我身旁的陌生少年,足足抽泣了40分钟有余,当终场的灯光亮起,少年慌张地抹着眼泪时,他的同伴诧异地望向他:「等等!你是在哭吗?」与此同时,后排一群中学男生中的其中某位,胡乱地摘下眼镜,嚎啕大哭起来——连续一周,此类影院流泪的目击报告比比皆是,超过3万条的推特中,也尽是「要去二刷」和「哭得停不下来」的发言。《你的名字》海报新海诚还有些诚惶诚恐,日本业界却达成了默契:2016年夏天的天皇退位宣言,多少让人有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

由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执导的最新作品《你的名字》在这个炎热的盛夏迅速蹿红。影片上映仅28天,票房就突破100亿日元,直逼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而新海诚也成为吉卜力工作室之外唯一一个票房超过百亿的导演。

他不好好做富二代,非要去拍「中二」动画,终于将日本动画变成了他的时代。

《你的名字》上映前20天,日本长野县百年建筑企业「新津组」在官网上挂出了为这部动画电影应援的消息,并悄悄在导演新海诚的名字后面加了个注释:「弊社社长之子」。一个月后,动画红遍日本,新海诚意外曝光的家世随之成为励志传说:「一位少爷,自己跑去游戏和动画行业工作,然后在一个和家族无关的行业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新海诚真是励志。」

新海诚到底是不是富二代?他是的。死忠粉在10年前就知道他真姓「新津」,本人也早在2005年出版的《云之彼端,约定的场所》对谈集中透露过蛛丝马迹:家里是从明治时代延续下来的综合建筑公司,在长野县内属于非常大型的支柱企业,身为长子,从小就被家人谈论要继承家业的事情,在幼儿园时,自己也曾说过「长大后我就成了社长」之类的蠢话。

《你的名字》海报

新海诚还有些诚惶诚恐,日本业界却达成了默契:2016年夏天的天皇退位宣言,多少让人有些「平成终结」之感,而也是在这一年,日本动画因为「与君之名」的出现,正式进入「后吉卜力时代」。

他只为14岁到40岁之间的人群制做电影,他是名为「中二病」的「希望」

《你的名字》上映第二天,从中午开始,大阪和东京的电影院里就打出告示提醒观众:两人连座的空位,只有最终场次尚余空位。那个下午坐在我身旁的陌生少年,足足抽泣了40分钟有余,当终场的灯光亮起,少年慌张地抹着眼泪时,他的同伴诧异地望向他:「等等!你是在哭吗?」与此同时,后排一群中学男生中的其中某位,胡乱地摘下眼镜,嚎啕大哭起来——连续一周,此类影院流泪的目击报告比比皆是,超过3万条的推特中,也尽是「要去二刷」和「哭得停不下来」的发言。

这是一部最具SNS时代特征的动画,影院主力是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年轻观众,这个平素依赖于网络观影模式的群体,平日里是不大走进电影院的,如今他们却说:「如此有意思的动画,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然后,又因为这些发言在SNS上广泛传播,更多年龄层的人想要走进电影院一探究竟。

那些更多年龄层的人,其实并不太懂得《你的名字》泪点何在。新海诚从来没想过要像吉卜力那样制做老少皆宜的动画电影,他早就知道在这个多元群体、细分受众的时代,「全龄向」和「国民动画」根本是一个伪命题。他在12年前就描述过自己的观众群:从14、15岁的中学生到40岁中年人之间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不太适应周遭环境的青春期,又或是内心还住过一个闭门不出的少年……年纪更小的尚不能体会这种人生经历,年纪更大的多数已经遗忘了那份心绪。

这设定听起来很中二对不对?因为新海诚的内心就存在着那样一个中二少年:「我在做动画的时候,总有一种「为过去的自己」而制作的感觉。如果能制作出温柔的作品,稍稍支援一下思春期的敏感少年,就最好不过了。那些对于十几岁的一部分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能作为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真诚的助力,不就会永远留在他们心里了吗?」

因为中二,新海诚的动画主角多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因为中二,《你的名字》中才会出现「拯救地球」的设定。新海诚从小就喜欢读科幻小说,已经到了「把学校图书馆里的科幻小说全部读了」的程度,少年时他还擅自买了望远镜,在无数个深夜独自仰望星空。据本人所说,最初的契机是5、6岁时,父母给买了一套名为《宇宙的秘密》的学习用漫画,因为太喜欢,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书中有一个女性宇宙飞行员,是我此生第一个喜欢的女人。」——初恋是一个漫画形象,宅男基础自此奠定,那个年幼的宅男还坚信:「长大以后,新婚旅行就能去月球了。」

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是那一时期科幻书籍中最常提及的事件,新海诚至今仍记得,曾经读过这样的话:「哈雷彗星的尾巴掠过地球,人类就会因为窒息全部死去。」因此,当想要创作一个新的「思春期物语」时,彗星的话题便久违地浮上心头,最终他用一个月时间写下这个故事:千年一次的彗星来访地球后的一个月,生活在山间小乡村的少女,和生活在东京的少年,通过互换身体,拯救了原本已经毁灭的村庄。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2)

《你的名字》中的彗星

在短暂的思春期,必然有很多初恋故事,新海诚反复描写那些「超越时间和空间,擦肩而过的男女」,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归结到「擦肩而过大谱系」中,《你的名字》延续了这个惯例:一段不可能发生的感情,以科幻为背景,用梦做载体,竟然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都市少年和乡村少女在梦境中相遇,并且实现了身体的互换,这灵感来自古今和歌集中小野小町的句子:「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现代的年轻人肯定不会再读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新海诚却巧妙地抓住了切换模式的关键点:「从梦中醒来,不知道为何有点寂寞的失落心情,是平安时代和现代人共同的体验。」早上睁开眼睛的时候,自己为什么正在哭泣呢?故事从这里开始,观众瞬间会产生共鸣:「啊,这种心情我能懂。」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3)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4)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5)

《你的名字》

几天前,「AKB48之父」秋元康在推特上发表了观影感言:「内心颤动着。就像是风摇动着树木一般,心底深处在簌簌作响。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什么人。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什么人。命运一如既往令人不耐烦,新海诚所描写的世界,是「即便如此」,也充满希望。」吉卜力的社长铃木敏夫也说:「人类最后所患上的,是名为「希望」的重病——看电影的时候,埃克苏佩里的话数次在我脑海中闪过。」

在新海诚的中二世界观里,所谓「希望」是:那个让你哭着醒来的人,那个你已经遗忘的人,那个你正在寻找的同时也正在等待的人,也许就是在另一个时空里和你一起拯救过世界的人——有朝一日,命运的红线让你们在人海擦肩而过,你还能叫出他的名字吗?

那些少年时代见过的美景,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新海诚的故事讲得动不动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看来也许有差异,但新海诚的动画风景唯美,却是人们一致赞同的事实,他常年拿着相机四处取景,再用GC和3D渲染技术加以修改,因此不少地方有迹可循。然而有动漫迷去「圣地巡礼」,回来便说:新海诚的动画,比实景更美万倍。

实景地很难看到动画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天空、云朵、夕阳和繁星。其实它们全都来自新海诚的记忆深处,是他在少年时代每天目睹的景色,那些奇妙颜色和形状的云朵,都真实存在于他的故乡——长野县的某座深山里。「我的故乡位于海拔很高的地方,常会感觉离云朵很近,因为四周空旷,在云朵飘过来之前,已经能通过地面上的光影知悉它们的到来。骑自行车时,常有一种和云朵互相追逐的感觉,这让当时的我,真切产生与世界一体的感觉。星空亦是如此。」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6)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7)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8)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9)

新海诚动画作品中的云

在很多时候,这些风景是透过电车的车窗看见的,那是宅男最喜欢的铁道。在《你的名字》中,乡村少女第一次和都市少年互换身体,最初看到「新宿站」时的景象,亦让东京的观众大吃一惊:「平日里绝对谈不上美丽的新宿站,在朝阳下竟然如此闪闪发光?」无论在东京还是其他地方,新海诚爱让他的男女主角搭电车,他说自己和严格意义上的铁道迷不同,既不爱铁道摄影,也不爱铁道巡礼,连看时刻表的方法都不是很清楚,「只是,我很喜欢透过电车的窗户看风景,又或者说,我很喜欢主角站在电车上这一幕风景。目的不同的人们身处同一场所,又朝着另一个场所移动,我喜欢这样的风景。」

残留在新海诚脑海里最久远的铁道风景,是在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爷爷奶奶常带他去附近一个名叫「小海」的木造车站,他站在天桥上俯视着铁轨,那里停留着一辆SL蒸汽机关车,在长鸣声中喷出浓浓黑烟。若干年后的高中时代,他每天都会来到这个车站,搭乘电车去学校。「从小海站到学校,电车往返于正南和正北之间,单程需要30-40分钟。清晨去上学时,只要坐在东侧的窗边,就能看见朝阳升起;傍晚回家的路上,只要坐在西侧的座席,就能看见夕阳落下——变幻的阳光照耀下的风景,让我生命中第一次意识到:我喜欢这样的风景。」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0)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1)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2)

新海诚动画作品中的铁道

如今,新海诚在东京工作和生活多年,潜意识仍强烈地有一种「我是长野人」的归属感,偶尔他还会即兴跟记者唱起那首名为《信浓之歌》的长野县歌,歌词记的清清楚楚,用他的话来说:长野县人都有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生活在全日本最美丽的地方。

「比如说东京,因为没有山的缘故,能看到夕阳一直落到很低的地方,带着直视也无妨的弱光缓慢落下。但在长野县的山间,夕阳尚在非常高的位置就会没入山里,发出无法直视的强烈光芒急速地消失于山间。来到东京以后,我常会因为不再发出炫目光芒的夕阳而产生违和感,人们说我的作品爱用极端强烈的色彩来描绘夕阳,这其实是我在少年时代看到的风景残留下的影像。」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3)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4)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5)

新海诚动画作品中的夕阳

在那个名叫「新海诚」的少年的思春期,大概正是意识到自己不想继承家业的阶段,某个傍晚,他骑着自行车通往回家路上,沿途时不时抬起头来,眼看夕阳一点点沉入山后,就在那样毫无理由的时刻,他突然流下泪来。后来,又有一个名叫「新海诚」的中年大叔,想要把那份感动的心绪传给和那个少年一样年龄的人,于是他画了很多很多夕阳,写了很多在夕阳下错过但是并不错误的故事,他一直想告诉他们:「在痛苦的时候,还能被美景拯救。」

村上春树的迷弟,是这样成为动画大师的

考上大学之前,新海诚曾在东京当过一年「浪人」,补习学校在池袋,他最爱做的事情是在车站西口的芳林堂买本书,然后坐在艺术剧场前的公园门口读上一整天,读着很多黑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常会有人走过来劝诱他:要不要加入自卫队?

「不知道为什么,读过的书过了3年就会忘记,所以现在每读完一本书就会直接扔掉,搬家的时候也会扔很多,放在那里实在是太碍事了。」最喜欢的书?当然也扔掉了——是村上春树的《1973年的子弹球》,想重读的时候就去书店再买本新的,带着去旅行,然后扔在某个国家的酒店里,下次又想看了,就再买一本。

新海诚最早读村上春树是在高二那年,从爱买畅销书的母亲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挪威的森林》。「在那个年纪对这本书不太有实感,倒是记得在读到描写H的部分,心情是多么紧张。再读已经是大学了,当时交往的女朋友是比自己年纪大的社会人,她真的非常喜欢村上,一直对我说:读读看哦!现在想起来,这是喜欢村上的契机呢。」新海诚喜欢村上小说中那种「在人群中总是保持着适当的疏离感」和「能够冷静地对事态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及……「还会和很多女人睡哦!」这本小说甚至培养了他对女人的审美,他说自己到现在也是「直子派」,「喜欢有神秘气质的女人」。

新海诚的确是村上春树的迷弟,知道《云之彼端,约束的场所》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2002年去英国旅行时,同伴先回了日本,我独自一人在伦敦住了三晚,找不到什么事情做,就每天在公园里慢跑,然后去日本超市购物,在那里发现了一间书店,居然有村上的《约定的场所》——当时我正在考虑动画的名字,已经有了超过50个方案,看到这本书时情绪一下就上来了。」接下来的话又一次暴露了他的宅男本质:「而且,不觉得这个名字有种美少女游戏的感觉吗?」

在因为村上春树而得到新动画名字灵感的2002年,新海诚的第一部短篇动画《星之声》在下北泽一间独立电影院放映了,彼时他已经在游戏公司工作了5年,思考着「什么是自己想要一辈子从事的工作」,于是辞了职。又过了2年,这部因为村上春树而命名的长篇动画在涉谷一间大众电影院举行了提前观影会——那天正好也是宫崎骏导演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的日子,尽管两者的票房无法并提,但新海诚已经拥有了一大堆死忠宅男粉,早早在影院前排起长队。

新海诚开始变得大众,是从2011年《追逐繁星的孩子》开始渐露端倪的,对于本人来说这也是充满转折的一部作品。「从前觉得自己完全是门外汉,不可能比得过任何人,那时开始渐渐有业内人的感觉了。」前一部作品《秒速5厘米》把观众虐得死去活来,新海诚却说这是一个失误:「虽说如何解读一部作品自然是观众的事,但我真的从来没有考虑过happy end/bad end 的问题,那时候我知道了,大概自己在技术上存在失误吧。」这也许是为什么,在拍摄了那么多因为「物理障碍」、「生离死别」和「年龄差」而导致的悲恋之后,我们终于在《你的名字》中,看到一个新海诚式的大团圆结局了。

在制作《你的名字》的最后半年,新海诚每天有15个小时在工作,这更加不是一个励志故事,因为本人表示「非常亢奋」,有一种「激发了脑内麻药」的感觉。他是我们在日本传统动画业中没见过的案例,不仅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任何在动画制作公司学习的经验,他说:「我只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制作作品。」

在新海诚的直觉里,动画应该是轻描淡写地体现日常:「尽管我们感觉生活中戏剧化的事情一件也没有,但如何把这种「一件也没有」的感觉用戏剧化的方式描写出来,就是我要做的。尽管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情,但只是在通勤的时候和喜欢的人说一句话,也会产生感情的起伏,我只是临摹了这种起伏。」

在此之前,日本动画业界对新海诚的态度一直很含糊,认为这种缺乏故事性的方式不符合商业片的标准。但在新海诚看来:「像是《星球大战》之类的作品,其中有强大的世界观设定,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会坠入那个世界,尽情享受其中的故事。我的作品不是这样,与其说让观众进入那个世界,不如说是作品中有一只手伸到了观众身上,想要从那里抓出些什么来。」也许《你的名字》的成功,稍微能让人们懂得些新海诚的初衷:动画是一面镜子,投映出你自己的样子。

新海诚的动画是如何拍的(引领日本动画走向)(16)

缘叶二次元转载自《人物》,作者:库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