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变化让人难以相信(一个来自80年前的)
30年前的变化让人难以相信(一个来自80年前的)(左)封面照片《塞上风云》:1937年10月,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八路军杨成武支队;(右)封底照片《沙原铁骑》:1937年10月,向冀西进军的八路军骑兵营这件数字艺术品展示的是创刊号的封面与封底,均由沙飞拍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是《晋察冀画报》中篇幅最大、内容最全,也是唯一一期以中英文双语出版的。本次发售收入扣除税费及发售成本将全部捐献给晋察冀画报陈列馆,用于晋察冀画报社沙飞、罗光达、赵烈等先辈旧居修复和保护及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复建。艺术品介绍01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8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与硝烟中,诞生了一个“奇迹”:它,是创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本新闻摄影画报;它,是抗战中的中国形象的标志;它,引领了无数新闻战士以相机为武器,用定格历史的镜头画面,树立起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就是《晋察冀画报》。
1942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五年后,在抗日的烽火中,《晋察冀画报》在河北平山县太行山里的一个小山村宣告创刊,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创刊号题词。
7月7日是《晋察冀画报》创刊80周年。经沙飞之女王雁女士授权,晋察冀画报陈列馆及河北省摄影家协会携手“元视觉艺术网”,公益发售“《晋察冀画报》创刊纪念”主题数字艺术品,带我们共同追忆那些“马背上办报”的艰难却热血澎湃的场景。
本次发售收入扣除税费及发售成本将全部捐献给晋察冀画报陈列馆,用于晋察冀画报社沙飞、罗光达、赵烈等先辈旧居修复和保护及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复建。
艺术品介绍
01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这件数字艺术品展示的是创刊号的封面与封底,均由沙飞拍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是《晋察冀画报》中篇幅最大、内容最全,也是唯一一期以中英文双语出版的。
(左)封面照片《塞上风云》:1937年10月,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八路军杨成武支队;(右)封底照片《沙原铁骑》:1937年10月,向冀西进军的八路军骑兵营
《晋察冀画报》的背后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影子,他们为一个单纯的目的集中在一起,他们在镜头后凝视着时代,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记录的同时,也留下了他们追求的轨迹。
02 《晋察冀画报》创刊珍贵史料照片
这件数字艺术品中的影像是展现《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制作过程的珍贵图片史料,均为沙飞拍摄。
画框正面:1942年,左起康健、曲治全、杨瑞生三个人在自己发明的制版机前
画框背面:1942年,《晋察冀画报》社在碾盘沟的排字房。左:侯培元(排字组组长),中:吕红英
来自根据地的珍贵礼物
困难时期,数量有限的精致摄影画报被视为来自根据地的珍贵礼物。
据邓颖超回忆:“当他们在南京等地接到画报后,都是尽量地多给人看,多送人,但每次都感到画报数量少。
晋察冀画报社出版的画报、画刊、丛刊,1950年。顾棣 摄
一副副坚毅的面孔、一队队前进的身影、一片片蓬勃的土地……这些镌刻动人情景的光影故事,越过封锁线,通过各种渠道,被送到延安、八路军总部和其他抗日革命根据地,甚至远送至苏联、美国、英国等,引发国内国际的强烈反响。有国统区读者看到画报后深受感召,奔赴晋察冀参加八路军。
相机,即是武器
《晋察冀画报》创办之功,首推沙飞。
沙飞,原名司徒传,曾拍摄并刊登了鲁迅的遗容及葬礼照片,引起广泛关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相机作为武器,投入抗战。
沙飞
沙飞是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他加入八路军随部队挺进敌后,接连拍摄了《塞上风云》《沙原铁骑》等大量战地摄影作品。
除创办《晋察冀画报》外,沙飞与战友们还拍摄和保存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完整的照片档案,并建立和发展了一支强大的革命摄影队伍……
由于沙飞对于中国摄影事业的巨大贡献,他被尊为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奠基者之一。
发行方介绍
01 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
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寨北乡碾盘沟村,占地约10000平方米,建筑群落包括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一座,晋察冀画报社前辈石雕两座,晋察冀画报旧址石刻一座,晋察冀画报社食堂旧址一座,以及保存完好的沙飞、罗光达、赵烈等前辈故居。2020年5月,晋察冀画报社陈列馆开始对外开放。
02 河北省摄影家协会
1958年7月26日,中国摄影学会天津分会(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前身)成立,天津市时为河北省省会;1967年,天津市重新成为直辖市,中国摄影学会河北分会与天津分会分设;1980年5月更名为 “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北分会”;1992年6月,按照上级指示、履行组织程序启用现名。目前河北摄协拥有会员万余人,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081人。
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摄影家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和创作导向,推出了一大批摄影尖子人才和精品力作,组织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摄影活动,在历届国展、国际影展上摘金夺银,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