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周贻能的妻子,也就是周总理的生母,名叫万冬儿。她的娘家也是淮阴附近的大户人家,周总理的外公万青选,曾担任过淮阴县知事,也就是县长。他对女儿万冬儿十分宠爱,几乎到了片刻不能离开的地步。他在外出访友或办公事的时候,总是会单独安排一乘小轿,让万冬儿坐在里面和自己同行!如此一来,见过世面的万冬儿便学会了待人接物,也能明白外面世界的运行规律。刚刚十几岁,她就成了家里的“大管家”,能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周总理出生于江苏淮安。他的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可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望族也已经换不来荣华富贵了。家道中落,就是形容周家最贴切的赐予。周总理的爷爷叫周起魁,有四个儿子:长子周贻赓,长期在外谋生,很少回家;三子周贻奎,因罹患小儿麻痹而终生残疾;四子周贻淦,自幼体弱多病,在20多岁时去世。至于次子周贻能,也就是周总理的父亲,他则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妻儿。作为周总理最亲近的侄女,周秉德当然知道“七妈”的状况

秉德,这张照片上的人,就是我的公公,你七爸的父亲。你七爸一生光明磊落,对谁都只有奉献。但是唯独对自己的父亲,是有所欠缺的。由于我的问题,老人家成了你七爸的一生之痛。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1)

1976年5月24日的晚上,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皮夹,指着其中的一张相片,对着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轻轻地说出了上面那句话。

就在这一年的1月8日,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离开了那些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普通百姓。在举国的哀悼声中,总理的身体被火化,并随着飞机撒向了北京、密云、天津、滨州四个地方和黄河入海口。这位人民的好总理,化为英灵,永远守护在自己的祖国大地上。

总理的去世,对全国人民都是个打击。但受到打击最重的,无疑是总理的遗孀邓颖超。毕竟两人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感情已深入骨髓。总理去世后,邓颖超一点也没有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工作太多,而另一方面,邓颖超也是希望用繁忙的工作来转移注意力。但是,每到了晚上,她还是会陷入深深地悲痛和怀念当中,往往垂泪到天明。

作为周总理最亲近的侄女,周秉德当然知道“七妈”的状况,于是没事便过来陪伴。5月24日这天,周秉德再次来到邓颖超的住处,却见她小心的打开保险箱,拿出了一个黑色的皮夹,正在亲切的抚摸着。她看侄女来了,立刻招呼她过来坐下,然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2)

周秉德早就知道,周总理和自己两个母亲的故事。但是对于周总理的父亲,自己的爷爷,她却不甚了解。于是她说道:“您能给我讲一讲伯伯和爷爷的故事吗?

邓颖超点点头,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

周总理出生于江苏淮安。他的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可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望族也已经换不来荣华富贵了。家道中落,就是形容周家最贴切的赐予。周总理的爷爷叫周起魁,有四个儿子:长子周贻赓,长期在外谋生,很少回家;三子周贻奎,因罹患小儿麻痹而终生残疾;四子周贻淦,自幼体弱多病,在20多岁时去世。至于次子周贻能,也就是周总理的父亲,他则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妻儿。

周贻能的妻子,也就是周总理的生母,名叫万冬儿。她的娘家也是淮阴附近的大户人家,周总理的外公万青选,曾担任过淮阴县知事,也就是县长。他对女儿万冬儿十分宠爱,几乎到了片刻不能离开的地步。他在外出访友或办公事的时候,总是会单独安排一乘小轿,让万冬儿坐在里面和自己同行!如此一来,见过世面的万冬儿便学会了待人接物,也能明白外面世界的运行规律。刚刚十几岁,她就成了家里的“大管家”,能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3)

不过,万青选虽然十分喜爱万冬儿,却始终不让她读书。因为万家有一个很糟粕的传统,就是不让女人受教育。所以,万冬儿从小也没怎么念过书,文化程度不高。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的女性们,一种共同的悲哀吧。

嫁给周贻能之后,万冬儿体现出了很强的持家能力。她不仅将周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非常善于调解邻里和家中的矛盾。她的思路清晰,辩才伶俐,分析起问题头头是道,入情入理。周总理日后不管干什么,条理都异常清晰,这可能就是来自于他生母的遗传。

在周总理刚刚出生后不久,他的四叔周贻淦就因为肺结核而生命垂危。为了“冲喜”,大度的万冬儿同意将儿子过继给周贻淦。很可惜的是,“冲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周贻淦撒手人寰,留下了刚刚结婚不久的妻子陈氏。从此后,陈氏便以周恩来嗣母的身份,和他相依为命。

陈氏和万冬儿不同,她是一个性格沉静的大家闺秀,文化程度高,精通琴棋书画。周恩来在她的教导下,刚刚4岁就已经开蒙读书。陈氏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陪着儿子读书,并且帮他纠正错误,给他讲历史故事和人间的道理。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4)

周总理虽然在嗣母陈氏身边生活,但是也没有冷落生母万冬儿。他的童年,同时受到了两位母亲的影响,所以他既有嗣母的沉静,也有生母的条理性。而两位母亲共同的正直,又给了他最好的身教!周总理后来能成为那样一位人民的好总理,和两位母亲的影响分不开。

相对于母亲来讲,小时候的周总理对父亲印象却并不深,因为这位父亲,从小就离开家讨生活了。在周贻淦去世后,周总理的祖父悲伤过度,很快也就去世了。虽然他生前非常显赫,当过县长一级的官吏,但是却家无余财。他去世后,一家子人很快就陷入了经济危机。后来家族里的堂叔伯因为一小笔外财发生了争执,万冬儿和陈氏一起搬出了大家族,在外另过。但是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两位母亲仍然没有耽误儿子的教育,将少年周恩来送入私塾读书。

周总理10岁的时候,家庭再次遭遇了巨变!生母万冬儿染上了肺结核,因为无钱医治而最终去世!周家的天,立刻就如同塌了一般!而同时,万家的亲戚在吊丧的时候,也表示出了对周总理父亲周贻能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家一个这样贤惠的女儿,到了周家却总是挨骂受累,食不果腹。她之所以会这么早去世,完全就是在周家给穷死的!最后,万冬儿的母亲,也就是周总理的外祖母,提出了很过分的要求:必须厚葬女儿!棺材必须使用楠木棺材,棺材外要披五层麻布、上七层大漆;此外,还要找和尚道士,做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5)

此时的周贻能,心中也充满了对亡妻的愧疚。于是他对岳母苛刻的要求满口答应,只是他提出,现在他还没有条件,要等他筹集到一笔钱后,再将妻子下葬。

于是,在丧事办完之后,周贻能将妻子的棺材寄存在一个尼姑庵中,然后就开始出外谋生了。而年仅10岁的周恩来,则不得不和嗣母陈氏一起,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周贻能是那种最为平常的中国人,老实、忠厚、善良,但是也没有什么挣钱的能耐。他所能干的,也就是在私塾里给人教教书,或者是干点儿文书之类的工作。当初,他在东北工作的大哥,曾在当地的政府部门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工作,收入不菲。但是周贻能过去之后,却发现这个这个单位总是欺压老百姓。他不忍心,所以没干几天就走了。后来,他又辗转武汉、南京等地,在不同的单位挣着最微薄的收入。按照后来周总理回忆,他的父亲这辈子,从来没有挣过30元以上的月薪!为攒够妻子万冬儿的丧葬费,他整整辛苦工作了28年!

在父亲出外谋生的时候,少年周恩来则是在家里苦苦支撑。亲戚们很多都是嫌贫爱富的势利眼,对贫穷的周贻能家态度十分轻慢。但是每到逢年过节和亲戚的生日,周恩来还是会带着两个弟弟,去往亲戚家磕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告诉族人,周贻能家还有个当家人,不会任人欺负!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6)

但是,面子上能撑过去,里子却没法硬撑。面对着家徒四壁的空屋子,周恩来和嗣母陈氏只能唉声叹气。幸好,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经常接济他们家,总算是帮着他家把日子过了下去。可是不久之后,他的嗣母陈氏也感染了肺结核,最后不治身亡。此时,周恩来的三婶杨氏出手相助,将三兄弟接到了自己家一同生活。虽然生活艰难,但总算是能勉强维持。

日子穷苦无所谓,最让少年周恩来无法忍受的,是自己和弟弟们无法接受教育。所以最终,他还是写了封信,向正在东北的大伯周贻赓求助。周贻赓确实有伯父风范,对二弟的几个孩子都非常照顾。他在收到信后,马上托人将周恩来接到铁岭的绍兴会馆读书,不久之后又接他和自己同住。后来周贻赓到天津任职,又安排周恩来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也正是在南开,周恩来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可以说后来周总理能有那样的成就,和自己的几个叔伯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周恩来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核心人物。不过,在1927年的革命低潮期,和1931年顾顺章叛变之后的日子里,他也成了国民党最想除掉的人物。那个时候,周恩来头上的悬赏金额,是整整5万元!此时正好在南方工作的周贻能看到报纸后,非常不放心儿子,于是便只身来到上海寻找他。此时的周恩来正好缺少人手,就干脆发展父亲成了情报组织的外围人员。为了能帮助儿子,周贻能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街串巷的为地下党送信!曾经老实、忠厚的周贻能,却能为了儿子做出这样的改变,确实令人动容!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7)

不久之后,周恩来不得不撤回苏区,而周贻能则继续留在南方工作。由于他没有任何组织关系,所以即使留下了也没有什么危险。从此,父子俩又开始了天各一方的生活。1935年,当周恩来还在长征路上跋涉的时候,周贻能回到家乡,按照当年自己当年所说的一样,将妻子万冬儿厚葬。此时,虽然他的岳母已经去世,再没人来计较这些。但是周贻能自己,却不能不遵守自己当初的诺言!由此可见,他对家人的深情和对承诺的忠诚。

时间又过了三年,国共终于开始第二次合作。当初的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周恩来终于可以不再躲躲藏藏,能堂堂正正的工作和生活了。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武汉的汉口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也来到这里工作。他记挂孤苦无依的父亲,就写信让他来武汉和自己一起生活。然而,周贻能还没到几天,日军的兵锋便已直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开始进一步南迁,周贻能只能也随队行动。这一次,大家颠沛流离了几乎一年时间,直到1940年的秋天,才算再次安定下来。这一次,他们搬到了重庆附近的红岩村。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8)

周恩来并没有隐瞒自己父亲的身份,所以大家对周贻能的加入,也都非常高兴。平日里,周贻能总是身穿一件长袍马褂,和别人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交谈。他知书达理,言语清晰,但是又不死板,经常和大家开玩笑,也非常喜欢聊天。大家都非常敬重他,也都乐于帮助周恩来照顾他。

周贻能此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然承担了一部分工作。他是八路军办事处的“传达室大爷”,在工作多的时候,还会帮着扫扫地,打打杂。一到晚上,他在和儿子共处一室之时,总是会安静的呆子在一个角落里,自顾自的看书。如果实在觉得闷了,就去山上的小树林走一走,呼吸些新鲜空气。他和周恩来一起呆了两三年的时间,这期间也没说上过几句话。

周恩来知道,自己平时太忙,冷落了父亲。但是工作所限,他又实在是无能为力。于是他只能拜托其他的工作人员,平时多照看一下父亲,不要让他太过寂寞。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9)

1942年6月,周恩来突然得了小肠疝气,要被送往医院动手术。他不想让父亲担心,于是就嘱咐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向父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可没想到就在他手术成功,正在积极回复的时候,周贻能却病倒了,被送入了另一家医院。在病床上,周贻能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能来看看自己,陪陪自己。他曾经对儿媳邓颖超反复念叨:“恩来为什么不来看我?”而邓颖超为了隐瞒周恩来的病情,只能告诉公公:“恩来出差了,很快就会回来了。

而此时,邓颖超却受到了总理送来的一封信。信上说,马上就是周贻能69岁的生日了,他本打算出院给父亲做寿,但是院方不同意。于是他向让邓颖超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看看能不能等他回来再过生日。他知道,父亲比较传统,可能不同意。如果真是那样,希望邓颖超能体谅父亲,帮助自己解释。

看着丈夫的来信,邓颖超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提起笔来,马上回了一封信,上面写道:“爹爹先发冷,继之发热,体温已经四日未退。现在,医生诊断他的病是疟疾。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10)

在接下来的几天,周贻能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毕竟年老体弱,身体难以经受病痛的折磨了。在7月10日这一天,周贻能老人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而就在这天,邓颖超也正好收到了周恩来的来信,信里说道:“我对他的病,不很放心,望你转禀他好望精养。我这里默祷他的康宁。爹爹的病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他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东西愈少吃愈好,吃的东西亦须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假使热再不退,大便又不通,则宜进行清胃灌肠,勿专当疟疾医……

邓颖超拿着信,眼泪大滴大滴的滚落下来。丈夫的一番孝亲之心,她能感受到。但是,公公已经去世,自己该如何交代呢?

在场的工作人员,也都十分难过。但是他们也都很担心,如果将周贻能去世的消息告诉周恩来,对他的术后恢复不利。最后大家决定,先将这个消息瞒住,等周恩来出院了再说。

邓颖超对侄女说(邓颖超对侄女说)(11)

然而,想要瞒住搞情报出身的周总理,真是谈何容易!仅仅三天后,周恩来就从工作人员的神情和话语中感觉出了异样。在他的一番追问之下,工作人员终于将实情告诉了他!这位在敌人面前面不改色的英雄,被这个消息瞬间击倒,泪如泉涌。他叫来妻子邓颖超,对她大发雷霆:“我父亲过世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通知我?你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我吗?

这天晚上,周恩来不顾自己的病痛,独自在灵堂里为父亲守了一夜的灵!到了第二天,他一生唯一一次使用官方渠道办了一间私事——为自己的父亲在报纸上登了一份讣告!

从此以后,周总理便把父亲的相片放在了自己贴身的黑色皮夹内,当做了永久的纪念。自己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这之后的几十年,他就是这样把父亲放进心里,然后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的!这位人民的好总理,将自己对父亲的爱,全都献给了祖国人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