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的武器有多厉害(久违了大空战大国重器的魅力就该这样感受)
空战的武器有多厉害(久违了大空战大国重器的魅力就该这样感受)环视大银幕上的空军题材作品,偏向历史钩沉的有《珍珠港》、《红男爵》、《红色机尾》以及最近的《敦刻尔克》,刻画新机型新战法的有《绝密飞行》(美国)、《空中决斗》(法国)、《捕风捉影》(俄罗斯),加上一直被津津乐道的《壮志凌云》,都是空战题材的鸿篇巨制。电影《珍珠港》大视野大格局电影市场上,军事题材的电影是表现国家软硬实力,包括以军事实力威慑阻止战争和侵略的优选形式,向来不可或缺。随着技术的精进,时代的发展,军事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其中,空战的拍摄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我国的空战电影颇为稀少。
来源中国军网
现代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最为激烈也最为痛快的战斗,莫过于空战。
茫茫碧霄,缭绕的云雾和硝烟里,空中勇士驾驶旋转翻飞的战机,在数万米高空展开殊死搏斗,惊心动魄!
由李晨导演的《空天猎》,秉凌云壮志,挟破空之势,在国庆前夕呼啸而至,为大片扎堆的国庆档期再添一部力作。
大视野大格局
电影市场上,军事题材的电影是表现国家软硬实力,包括以军事实力威慑阻止战争和侵略的优选形式,向来不可或缺。
随着技术的精进,时代的发展,军事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其中,空战的拍摄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我国的空战电影颇为稀少。
电影《珍珠港》
环视大银幕上的空军题材作品,偏向历史钩沉的有《珍珠港》、《红男爵》、《红色机尾》以及最近的《敦刻尔克》,刻画新机型新战法的有《绝密飞行》(美国)、《空中决斗》(法国)、《捕风捉影》(俄罗斯),加上一直被津津乐道的《壮志凌云》,都是空战题材的鸿篇巨制。
囿于拍摄技术和工业体系等原因,我国表现空军题材的电影并不太多。1958 年的《长空比翼》、1959年的《青云曲》、1976年的《长空雄鹰》分别表现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时期的“空中拼刺刀”。
其后,《螺旋》、《飞行交响乐》、《甜蜜的编队》,还有1999年的《冲天飞豹》,则讲述了飞行科研人员和试飞员的故事。
而反映空军建设的影片,到2009年才又推出一部《歼十出击 》。十年磨一剑式的创作,使得国内的影迷和军迷对我们自己的空战电影一直翘首企盼。
《歼十出击》电影
作为献礼片的《空天猎》则强势填补了我国空战片的空缺。
该电影摒弃了诸多前作“演练对抗、双雄并峙、驱逐不明国家敌机干扰”的套路,糅合了中国空军近几年举行的与周边国家联合军演、运输机跨境跨国出动,以及执行撤侨救援人质等行动的真实素材,展现出科技兴军的军队战斗力,大力塑造了国家形象,宣传中国军队的飞速发展。
《空天猎》的视野很大。
《湄公河行动》电影
《战狼2》电影
以《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影片的火爆为引领,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敢于动“涉军”现实题材的这个大蛋糕了。
紧密贴合军事时事热点,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沉浸感”甚至“荣誉感”,引起人民发自内心的“大国公民”之共鸣,从而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强大是息息相关的。
作为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空天猎》向市场靠近,主动接近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既牢牢把握住了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脉搏,又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致力于向海内外观众讲述当代中国和军队的故事,可谓一举多得。
《空天猎》的格局很大。
该影片所表现的不是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而是国家层面的战役行动,是集信息预警、空战对抗、突击突防、临空轰炸等为一体的体系作战。
“空天猎”,顾名思义就是在空天战场的猎杀,彰显的是大空军的建军方略——空天一体,攻防兼备。
在影片里,既有战斗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等“空”的作战运用,也有卫星信息、指挥系统、数据链等“天”的作战运用;
既有练兵备战、防空识别区管控等“防”的演示,也有出境反恐作战、海外救援等“攻”的展现——空军不只是空军人的空军,而是每个中国人的空军;
空军战略不仅是空军的战略,更是国家的战略。
当今世界,天下并不太平。匹夫有难,国家当如何?
电影由此强烈传递出一个信息:对任何现代文明的政府而言,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匹夫有难,国家有责”,且“匹夫之责”与“国家之责”相统一,“该出手时就出手”。
导演李晨曾动情表示,“所有大灾大难来临时,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军人,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誓死捍卫”。
《空天猎》女主角赵亚莉
女飞行员余旭
影片中,女主角赵亚莉的造型让人想起被誉为“金孔雀”的余旭烈士,以及笔记本电脑上“谨此致敬,那些无法归来的蓝天英雄”的特写镜头,无不体现了人民空军对捐躯蓝天的王伟等烈士的尊崇与缅怀。
大制作大融合
空军是战略性军种、高技术军种,全国部署、全疆作战、全域反应,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空军的训练和建设故事异彩纷呈,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空天猎》就是在空军部队生活的沃土中茁壮而成。影片中呈现的诸如防空识别区管控、救灾救援、红蓝对抗演习、基地化训练等军事活动,诸如蓝天告别仪式、冷餐会、军乐队等文化形式,都是人民空军部队现实生活的再现。
既有虚构的出境作战应对导弹危机、人质危机,也有日常训练和各类演习演练的依据。空军加强实战化训练,就是模拟各种情境,像打仗一样训练,只不过在电影中表现得更加丰富——不是在地面上的单打独斗、小打小闹,而是空天战场、体系作战、国际反恐。
其中,每一个行动的军事逻辑和外交逻辑都经得起推敲,具体到使用的战法、对敌的飞机、选择的航线、挂载的弹药、耗费的航油、造成的毁伤等等,都经过了专业主创人员严格的测算。
可以说,影片中令人目不暇接的一幕幕,正是今日中国空军有能力去做,且有能力随时去做的。此方为人民空军“大国重器”真正魅力之所在。
《空天猎》中亮相的歼-10C
作为第一种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战斗机,歼-10曾追赶世界现代航空技术潮流,并成为人民空军的现役主战机型。
《空天猎》不是飙车飙坦克,而是飙歼-10战斗机。影片中,歼-10以绝对主角的姿态向祖国和人民交了答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除此之外,歼-11B、空警-500、“彩虹”无人机,还有备受瞩目的歼-20、运-20等最新装备悉数登场,用顶尖的飞行员做幕后英雄,用大量的真机实飞航拍,数不清的“第一次”打造出远胜电脑视觉效果的视听感受。
《空天猎》中亮相的歼-20
主席曾就军民融合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而《空天猎》可谓军民文化深度融合的作品,电影的创作正是通过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对打造体现强军文化的文艺作品进行有益的探索。
在向高边疆、远边疆、新边疆迈进的征程中,空军借此发挥开放、自信、包容的文化特质,打造出“追梦空天”的文化品牌,担当起弘扬爱国主义和尚武精神的使命责任。
另外,要拍好与陆军海军作战方式和理念截然不同的空军题材军事类型片,必然依赖于先进的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
作为标准的“重工业电影”,《空天猎》用“提气的”装备拍摄出了“过瘾的”电影。
从必要的空战特效到烘托气氛的配乐声效,主创团队大胆邀请国内外顶级团队参与制作,力求从每一种感官上都能给观众带来极致体验,而这是过去的国产军事题材影片所普遍缺少的。
无论是非军人导演和演员的倾情投入,还是民营资本对军事题材电影的鼎力支持,抑或是军工集团提供的最新式飞行装具、主战装备、各型枪炮,甚至1∶1的外军战机模型,都是为了在武备和技术层面做到无可挑剔,让习惯于对此“吐槽”的影迷和军迷心服口服、与有荣焉。
军民深度融合的勠力同心,最终打造出这部久违了的振奋人心的空战大片。
大传承大展望
一部优质影片的突出体现,在于其能将原本隐藏的某种社会心理挖掘出来,艺术地呈现出来,从而实现对社会价值的方向性引导。
新一代军人形象,早已不是过去传统军事题材影片中被调侃为“不土为五”的形象,代之而来的是今天的“偶像型”正能量的军人形象。
从《空天猎》整体来看,对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新时期飞行员战斗员们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
这种“中国军人”银幕形象的转变,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化,也是从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的提升,到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更新换代,由此带来的整体跃升。
更重要的是,这些军人角色的理想信念、军事素养,以及作为独立个体意义上的当代军人的气质,无不体现了军队和国家的软实力。
而这种形象外化改变的内涵,仍然是对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传承,仍然是赓续自抗美援朝时期我蓝天勇士“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魄。
这种传承贯穿影片始终,从开场主角吴迪机组驱逐不明国籍的军机,到赵亚莉直升机灾区救援和“初教六”拉横幅向荣誉教官致敬,到执行侦察任务遇袭后“老飞”凌伟峰为救吴迪用自己的战机引开导弹,到最后吴迪为解救我方人质,在弹尽粮绝之际撞向敌机做出“巴伦支海手术刀”动作,从种种惊险情节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民空军“大国之翼,保卫人民”的传统得到了充分展现。
作为新人导演,饰演过各时期军人角色的李晨初执导筒就啃了块“硬骨头”。好在这块硬骨头硬是给啃下来了。
诚然,相对于成熟的类型片,初出茅庐的《空天猎》还有若干不足。比如,在情节设置上,诉求过多,缺乏取舍,有些面面俱到;在人物刻画上,配角不够鲜明,反派角色脸谱化同质化。
美国媒体曾有评论:“用好莱坞手法讲述爱国主义故事是中国电影人一直以来的梦想。”
《空天猎》作为空战题材的国产类型电影,也无法摆脱对《壮志凌云》不自觉的模仿。
类型化给军事电影带来的好处是,它使军事电影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线中,必将吸引一群热爱军事、热爱军事电影的铁杆观众,也必将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
影片中借反派之口提出了“胜战之问”:“中国几十年没打仗,如果明天开战,你们准备好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空天猎》用电影全篇做出了回答。那么,新时期,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范儿”的中国特色军事电影之路,还需要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不断求索创新。
总之,既然进入了电影产业化的链条,就要按照它的规律运转,既要保持军事电影的品格,又要赢取票房,主流与市场的博弈还将长期存在。
希望《空天猎》的一飞冲天,能为军事电影在这场博弈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国防文化研究员)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何荷
编辑:李先慧 李响
编审:曲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