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992年,46岁的老吴曾去过新疆支边,也做过西餐销售,最终赶着“下海”的热潮,开起了最初的「红玫瑰食品厂」。从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老上海人的更多面!他们始终不声不响的在默默坚持。他们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小店,有着坚持,真诚,洒脱,率真的态度,

本文来自于淘最上海 如侵权可删除

淘最上海 2022-07-12 12:30 发表于上海

疫情的反复下,不少小店都在经历着起起伏伏。

其中小编发现有一批「老上海人们」

他们始终不声不响的在默默坚持。

他们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小店,

有着坚持,真诚,洒脱,率真的态度,

从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老上海人的更多面!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

1992年,46岁的老吴曾去过新疆支边,也做过西餐销售,最终赶着“下海”的热潮,开起了最初的「红玫瑰食品厂」

最开始食品厂卖的是各种上海特色点心,生意却始终平平淡淡,不少朋友还问老吴能不能代买到一些老牌子的边角料。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2)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3)

图源于@君思祈,@富米

这也让老吴开始思考食品厂未来的规划,同为上海人,老吴深知许多老牌子的东西,在大家心里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红玫瑰食品厂就这样,逐渐转型成了专卖各种老上海食品的小店,也贴上了一个新的广告语“小辰光的味道”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4)

店内泰康的万年青、沙利文的杏元鸡蛋饼干、光明的巧克力威化、康元老苏打、手指饼干……如今都快成为绝迹的老上海小吃了。

成功的转型和用心的经营,让这样一家10m²的小店,与万寿斋,光头生煎齐名,70 岁的爷叔老吴突然也成了网络红人。今年1月小店从山阴路搬到了溧阳路,店名也改成了「小辰光额味道 老底子额么事 」

小店换了地址改了名字,但这些老上海食品却从未有过改变。老客人们依然会专程去店里走一走看一看,买上点万年青和老苏打。要是发现什么牌子断货了,势必要催上一催,好像三牛的万年青就是没有泰康的香。

岁月会悄然流逝,但当你看到这些过去的包装,尝到小辰光的味道时,发现过去的记忆依然那么鲜活。好吃的零食会越来越多,但让老上海人心心念念的味道永远只有这几样!

希望老吴和他的食品厂能永远常青......

小辰光额味道老底子额么事

(原红玫瑰食品厂)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5)

十多年前,那时的蒋阿姨刚从美心酒家退休,没过多久就开始做起了排骨年糕生意。按照蒋阿姨的话来说自己本就是上海人,做小吃也要做地地道道上海人喜欢吃的。

蒋阿姨开的排骨年糕店虽谈不上是老字号,但也开了十余年之久。最初小店是一个3m²的弄堂窗口,开在了复兴中路位育中学旁,那时就已经积攒了不少人气。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6)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7)

后来搬迁到了襄阳南路上,依然是不足5m²的小门面。但凭着好吃又地道的口味,让不少人都慕名前来,小店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现在蒋阿姨的排骨年糕店,已经从一个3m²的弄堂窗口变成了6家分店,之所以能越做越火,终究离不开“用心”二字!今年已经67岁的蒋阿姨,依然会早起准备食材亲自下厨(现在阿姨常在淮海中路店)。

食客们对蒋阿姨性格的评价,往往是脾气大,态度不好等等。其实蒋阿姨是个直言不讳的性格,直白的话语里带着自信也有一份傲气。

蒋阿姨从来不避讳“网红店”这个标签,“我们开了十多年了,没点本事怎么把一家网红店开这么多年。”

十多年的时间,从弄堂窗口起家到如今陆续的分店开业,网红店能越做越大必然有其立足的根本。虽然常会被贴上许多标签,但还好蒋阿姨足够坚持,也始终用心,才让本帮的传统美食能够继续传承……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8)

“水丰路三巨头”想必大家很熟悉,水丰锅贴,晶牌烤鸭,水丰路蛋饼。水丰路蛋饼店正是由一对上海老夫妻所经营,从推车到窗口到家里,再到现在的门面店,小店的21年里也是几经坎坷。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9)

图源于@sakurai_yuki,爱吃爱玩小煜子

2001年阿姨推着一个流动车摊开启了他们夫妻二人的蛋饼之路,最开始的蛋饼摊头总是行踪不定,只有老熟客才能找到。后来阿姨爷叔便在延吉东路上,开了两个小窗口,分别同时进行制作。

后又因施工原因,窗口关闭,阿姨爷叔只能把小店搬到了自己的家中,在家里做蛋饼反而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排队购买。

而在去年9月小店又面临了再此关闭,好在今年2月阿姨爷叔终于有了自己的小门面,蛋饼店重新开在了距离小区外几十米的营口路上。

还是阿姨爷叔的两人搭档,还是那张薄软的饼皮,还是阿姨自己熬的甜面酱,还是那湿软的老上海味道……

不管蛋饼店处于何处,遇到什么问题。阿姨爷叔二人始终从容的做好自己的蛋饼,保证原本的老上海口感。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0)

「老周」是一家古董老家具店,也是一位64岁的上海爷叔。爷叔姓周,店名便也叫了老周

老周有着豪爽的性格,面对只来店里拍拍照逛一逛的客人,也会体现出十分的热情,并不介意买或不买,到店即是朋友。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1)

门口的“老周”两字是老周亲手刻的

看到网上老周的自述,他小时候就喜欢逛旧货市场,倒腾些旧物。40多岁时,有了开店稳定下来的打算,便从烟斗生意做起。没想到烟斗没赚到什么钱,买来摆烟斗的仿造玻璃柜倒是卖掉不少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2)

慢慢的就有了做老货的计划,从收小件到大件,再到专门做民国时期的东西。2005年,47岁的老周,开了这家进贤路上的「老周」。小店不大,东西摆的却满满当当,从台灯风扇到沙发桌椅,就算不买看看,也能开开眼界。

老周在采访中说:“爱好是不会后悔的,等到哪天老态龙钟,真做不动了就关门。”

突然能感受到一种属于老上海人的“执着”,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生活,并始终会坚持到最后。就像「老周」在进贤路上的这17年,周围老店翻新,新店开业,什么都变了,但老周没变……

1962年,26岁的韩师傅在静安寺做起了修鞋的生意,这一修就将近60年,从黑发小伙一直干到了两鬓苍苍。那时还是在小区门口摆的摊位,如今有了证件,也有了一间玻璃房。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3)

店里依然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韩师傅,却和以前的韩师傅有些不同,现在店里的其实是韩师傅的儿子。

在父亲年岁已高,再也修不动的时候,他便接替下了这份修补工作。韩师傅从小就帮父亲打下手,学手艺,实实在在的也修了30多年。

如今60岁的韩师傅也成当初父亲那般的老皮匠,来往的客人有熟悉的老邻居,也有着急的年轻人…老邻居偶尔还会调侃韩师傅道:“弄和《爱情神话》里小皮匠的差别,就是手里少了杯coffee。”

过去上海的弄堂外,总能看到像小皮匠一类的手艺匠人的身影,他们随身携带着各种工具,随时都能在路边支上一个摊位。

现在上海几乎绝迹了的二十年老店(这批老上海和他们的小店)(14)

图源于@味社Tascovery

而如今他们却是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过去的小皮匠成了老师傅,当这一代老师傅们也做不动了,我们该去找谁呢……

像他们一样的老上海人,还有许多,

当看到他们已是爷爷奶奶这般年纪,

还在坚持自己的热爱或是事业时。

总会有一种

他们虽非身于江湖,

却已英雄迟暮,但又幸好雄风犹在的画面感。

他们把自己最好的时光留给了自己的小店

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坚持一辈子很了不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