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一个人的单恋(我喜欢的是不喜欢我的你)
暗恋一个人的单恋(我喜欢的是不喜欢我的你)有的严重的,会变得讨厌对方。更有甚者觉得对方很恶心,一看到他便和害喜了一样,恶心想吐。所以一旦对方对自己有所回应,表示对自己有兴趣,甚至表白时,他们就好像不知道哪根神经抽风了,开始停止对对方的喜欢。他们喜欢一个人时,觉得对方好得一塌糊涂,各种少女心,各种将对方幻想得十分美好。如果这种由幻想带来的美好感觉被打破,他们就会变得非常讨厌对方,甚至是厌恶对方,不想再见到对方。他们只希望这种美好的感觉存在在幻想中,一旦发生现实中的联结,便破坏了自己在幻想中随时联结、抽离的自由权利。
文:Zoe
设计:Paulodybala
01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怪人......
他们喜欢一个人时,觉得对方好得一塌糊涂,各种少女心,各种将对方幻想得十分美好。
如果这种由幻想带来的美好感觉被打破,他们就会变得非常讨厌对方,甚至是厌恶对方,不想再见到对方。
他们只希望这种美好的感觉存在在幻想中,一旦发生现实中的联结,便破坏了自己在幻想中随时联结、抽离的自由权利。
所以一旦对方对自己有所回应,表示对自己有兴趣,甚至表白时,他们就好像不知道哪根神经抽风了,开始停止对对方的喜欢。
有的严重的,会变得讨厌对方。更有甚者觉得对方很恶心,一看到他便和害喜了一样,恶心想吐。
这种行为常常不能被人所理解,这种撩完就跑,概不负责的行为时常给人诟病,是很多人眼里的“渣男”、“渣女”的表现。
实际上,「这种对某人产生爱恋,却不希望获得来自对方的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恋爱情节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这种人叫做“性单恋群体”(lithromantic)。
这一大类人表面上看上去很正常,可以跟人调情,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可一旦对方真的爱上自己,或表现出了爱的迹象,他们便立刻忽略对方,扬尘而去。
正因为这种原因,他们无法进入一段真正的恋爱关系。能让他们持久地喜欢的,永远是那些明确或暗中表示过“我永远不会和你在一起的人”。
他们的内心活动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总结:你不喜欢我的样子,真的很迷人。
他们只能是给出爱的人,但却无法被人爱。
而性单恋群体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崇拜、美化、理想化对方,让对方和自己显得遥不可及。
●他们享受幻想,因为幻想可以自由连接或中断亲密关系,掌控权随时在自己的手上。
●恐惧或者厌恶现实中真实持久接触的亲密关系。
●对真实的亲密关系有羞耻心,对分离有恐惧,对于性和爱有一定程度误解。
●怀疑自己一无是处,自我否定,不敢暴露自己。
02
为什么会出现性单恋现象?心理学上认为,这大部分和婴儿幼儿时期和家人建立的依恋模式相关。
婴儿与扶养人之间的依恋模式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01
安全型依恋:
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孩子在母亲离开之后回来时,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不过分焦虑,不过分冷漠。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能发展稳定健康的关系。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
02
回避型依恋:
孩子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什么难过的表现,仍然能够不哭闹继续玩耍。但是当母亲回来后,想要和孩子亲近时,孩子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甚至躲避母亲的拥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依恋关系会比较薄弱。
03
矛盾型依恋:
孩子在母亲离开自己的时候会缺乏安全感,担心母亲的去向,并表现得十分沮丧。但当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比如渴望母亲的拥抱,但等母亲真正过来拥抱的时候又会推开母亲,即寻求接触又抗拒接触,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长大后可能表现为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面表现得较为消极。
心理学家认为,性单恋者大多是回避型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典型表现:
亲密恐惧:对亲昵行为的抗拒
回避型依恋者对私人空间的需求很高,关系的拉近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控制的恐惧感。他们在关系中也随时处于防御状态,准备着关闭自己的“情感阀门”,从关系中撤离。
假性独立:常压抑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
对他们来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是很困难的。即便在谈恋爱时遇到极端的应激事件,回避型依恋者也会竭力装作漠不关心。
花心疏远:一直寻找,撩完就跑。
他们在恋情初期也会表现出较高的投入和热情,但是一旦关系有进展,或趋于稳定,他们冷漠和退缩的特点就会显现出来,通过各种方法来逃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或是找借口分手,而且会美化前任。
他们总是表现出一种“我不需要爱”,甚至玩弄爱的假象。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不需要爱的。性单恋者需要的爱甚至比其他人更多。
实际上,在他们小时候,内心里有期待,很渴望母亲/抚养人能够倾注很多的爱,很多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
但他们在和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从而通过回避性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的需求。
所以在母亲离开后再次回来时,他们表现出一种回避、漠视、忽视的感觉,但这正是他们对爱索求的一种形式。
在他们长大后,这样的行为模式不单单只在和母亲或家人的亲密关系上出现,还贯穿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恋爱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他们习惯性逃避关系,逃避付出,逃避对方的给予。
这种已经习惯化的回避和压抑依旧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从“不接受母亲的爱”,变成“不接受他人的爱”。
久而久之,这便形成了一种行为模式:
情感:我需要爱
行为:回避、退缩、漠视
除了心理学家的分析,还有很多当事人自我剖析的结果,总结起来如下:
没到手前,你是我的幻想,我享受着追求你给自己带来的自我肯定和虚荣,你对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到手后,发觉原来你也没有那么高攀不起。优点没有达到预期,缺点在不断放大。
结果,幻想破灭,厌恶产生。
03
很多人曾经描述过自己性单恋的心理过程:
@马路牙子小朋友:
“一个我曾经喜欢过的人,他终于和我在一起后,那种恶心,慢慢泛起来,直到淹没了我对他的喜欢。别人开起我们的玩笑,我都觉得很恶心。他坐在我的座位上,我觉得恶心;我在楼道上和他眼神交汇的时候,我觉得恶心......这个人在看向我时那个受伤的眼神,我至今忘不了。”
@道森:
“我的初恋男朋友,人真的很好,也挺帅。是我先告白的,他答应了,当时好幸福。每次见到都忍不住亲近他,抱抱他。直到有一次他主动抱了我。我很反感,烦躁,因为不明白自己的真实心理就渐渐把排斥感转移到他身上,终于分手了。半年后我忍不住联系他,都觉得分手太潦草了不太合适,于是双方约出来吃个饭。吃饭时他对我就像对交情很浅的朋友一样礼貌又疏离。我那时才意识到我一直都是爱他的,忍不住抱了他。他也回抱了我。那一瞬间我再次感到反感!!神经病一样挣脱出来跑了。……过了几个月又开始联系他。他终于说:xxx你怎么这么贱,别来打扰我了行不行。”
上面这位大哥好惨啊......
@酸果子一枚:
“没在一起时觉得他好帅,在一起后手始终都没有牵过。有一次他的头靠在我肩上,正常的女生不是觉得该幸福吗?然而我却是很厌恶,觉得特别恶心,冷冷的告诉他:如果再这样我就要生气了。然后他立马把头抬起来了,现在想来他当时大概也是一脸懵逼吧。后来我觉得他越来越丑,哪里都丑。其实明明他在大众眼里还是枚小帅哥呀。可我就是恶心他,恶心到头皮发麻想吐。最后当然分手了,这也是我唯一一次恋爱。”
你是不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位lither呢?
我们来做一个测试:
1、所有企图跟我发展暧昧关系或者更深一步到男女朋友关系的人(无论同异性)都是洪水猛兽,让我感到恶心拒绝。
2、所有人想要跟我有身体接触的时候,我都是拒绝的,有时甚至是父母。并认为自己的性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耻的。
3、单纯的认为一个人单身的生活是最美好的,当有了男女朋友之后生活变得有负担。并且在确立男女朋友关系之后,开始排斥对方。企图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远离对方。
4、有长时间暗恋一个对象的经历。客观的来说,自己时常地把对方的优点长处放大,神化自己的暗恋对象。
5、父母长时间不在自己的身边,例如离异,逝世。(特殊情况:儿时,被父母长辈猥亵过。长大成人之后一直有恐惧心理,同样会产生lithromantic情节)。
6、异性朋友比较多,而且关系都比较好。通俗的来说就是有很多“男(女)闺蜜”或者说玩暧昧玩的一把好手。
以上的六点判断标准如果能中四条,大致可以认为是lithromantic。
如果你是性单恋群体,怎么办呢?
其实,如果你有性单恋的特征,但你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它的影响,它不会给你带来痛苦,我认为可以不用去改变自己。
如果你的生活因为这件事而变得很纠结很麻烦,无法和别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这件事让你感到了痛苦,或者说你希望未来能够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你可以寻求一些改变,包括自我提升、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等等。
如果你喜欢的恰好就是这个群体的人,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幸了。
但是你同样可以尝试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慢慢向他靠近,安抚他的心:
1、态度上可以保持坚定的原则,但在行动上,可以减少你们的互动和接触,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对于lither而言,“距离产生美”。
2、在lither明确表达/感到不适时,停下让他觉得不适的行为,比如说一些让他觉得“亲密过了”、“肉麻过了”的词语、动作。
3、这段关系一定有会有让lither产生退缩的时刻,并且一定会是反复的。这个时候需要你的坚守,甚至可以在心理上压制对方,明确表明“你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会和你在一起”,让他产生安全感。同时在行动上给对方一定的空间让他去调整、自愈,才不会加重他对你的排斥心理。
性单恋就好比一个种树的人,反反复复种树很多年,身边的朋友问你为什么这么多年你一颗树都没种成,你说:其实我只享受埋种子和幻想它长大的乐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