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骥才的时光有感(读冯骥才的感谢生活有感)
读冯骥才的时光有感(读冯骥才的感谢生活有感)这一篇文,应该说倾注了冯骥才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只不过他的妻子并没有在现实中背弃他,他也成功熬过了运动,越走越好。文中的故事一定是取材自许多他身边人的实例,但那种乐观开朗、看淡起落、历经磨难依然与人为善的赤子之心,却是出自他自己的。冯骥才在自传中曾提到,他在运动中,看到周遭人的经历便记录下来,写成小纸条,藏在枕头缝、木头缝里;他在被抄家无数次之后,依然看到美丽的东西就要用画笔记录下来,至于是否会再被查抄撕毁,“管它呢,我只知道在这样的美面前,我不能顾虑那些,必须画”;他曾亲手被迫毁掉自己的画作,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画烟盒赚钱养家,但他从未抛掉自己的艺术信仰,而是在生活中的更多角落去发现它、宣扬它。冯骥才的“伤痕文学”,不是一种哭哭啼啼的文学,他从不抱怨,只是无奈接受,咬牙忍耐,等暴风雨过后,他又挺直了腰杆,四下张望,迎风行走,寻找美和呵护美,动脑筋要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对于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
这两天读完了冯骥才的一本短篇集,叫《感谢生活》。
入选的故事,十分切合这主题。男女主人公多是满腔热情,一身才华的年轻人,却被那个年代的运动巨轮辗轧,或妻离子散,或家破人亡,然而他们终还是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站起来了,没有被打趴下,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和亲昵,保持着对人的友善和信赖,保持着对自己的关爱和滋养。这样的故事,让人想到海明威写过的那句话,“人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败。”
冯骥才自己的经历,和文中的主人公不无相似。他自己是做绘画出身,妻子也是,他画山水,妻子画花鸟和人物,两个人在运动中都是被打击的对象,于是两个人的新婚无比低调,只在小饭馆里简单地碰杯,连声音都不敢发出。新婚之夜,楼下的红卫兵用手电筒往他们楼上照,像探照灯一样干扰他们,胆小的妻子缩在他怀中,战战兢兢过了一夜。冯骥才和冰心曾说起这一夜,冰心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大冯,你是个作家,作家是不能抱怨生活的,大鱼大肉的婚礼是记不住的,你这样的婚礼却可以记一辈子。”
冯骥才确实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了写作之中。他的《感谢生活》,就写了一对才气纵横的画家夫妻,他们在艺术上、生活上都志同道合,携手一同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本可以幸福的一对男女,却被某些嫉妒的小人告密,成为了运动中打击的对象,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劫难。最终女人将孩子打掉,与男人离婚,而男人在孤独和流放中,只能与一只有情有义的黑狗相依为命,抱团取暖。在劫难的倾轧中,男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生活,他依然抱着对未来的热情投身到每一天的日升日落……
这一篇文,应该说倾注了冯骥才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只不过他的妻子并没有在现实中背弃他,他也成功熬过了运动,越走越好。文中的故事一定是取材自许多他身边人的实例,但那种乐观开朗、看淡起落、历经磨难依然与人为善的赤子之心,却是出自他自己的。冯骥才在自传中曾提到,他在运动中,看到周遭人的经历便记录下来,写成小纸条,藏在枕头缝、木头缝里;他在被抄家无数次之后,依然看到美丽的东西就要用画笔记录下来,至于是否会再被查抄撕毁,“管它呢,我只知道在这样的美面前,我不能顾虑那些,必须画”;他曾亲手被迫毁掉自己的画作,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画烟盒赚钱养家,但他从未抛掉自己的艺术信仰,而是在生活中的更多角落去发现它、宣扬它。
冯骥才的“伤痕文学”,不是一种哭哭啼啼的文学,他从不抱怨,只是无奈接受,咬牙忍耐,等暴风雨过后,他又挺直了腰杆,四下张望,迎风行走,寻找美和呵护美,动脑筋要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对于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非理性的东西能将他打垮的,对他再有成见和误解的人,也会在时间的冲刷下,被他纯粹的赤诚的心灵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