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基础知识大全集:涨知识 戏曲行话里的十种 包
戏曲基础知识大全集:涨知识 戏曲行话里的十种 包有一回,富连成科班分两包演出,开场都是吉祥戏《天官赐福》,由老生应工的天官,要唱一支昆曲。有一处实在找不出一个能够扮天官的老生来。萧长华急得直搓手。一回头,看见身后的马连良,那神情仿佛有什么话要说,萧长华心里一动,莫非这孩子想扮天官?便问了一句:“让你来这个天官,行吗?”,“行”。“那段昆曲你会吗?”,“会”,“忘没忘?”“没忘。”“那身上呢?”,“我都看会了”,“那地方有谱吗?”,“有,我都记心里了。”果然,马连良演得很成功。分包是指将剧团分成两、三组(队),同一时间在两、三个剧场演出,旧时剧班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节日期间经常分几处演出。有时这些组同在一个市内,有时分别去到其他各市演出。《探亲家》中刘赶三饰乡下婆婆分 包
戏曲中的道具(包括人物的头饰、服饰)在戏曲表演艺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成为身段造型的辅助手段和组成部分,从而为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角色思想感情服务。
赶 包
赶包指演员或全班在甲剧场演完后,赶往乙剧场演出。有的演员在演出时,每场演完后往往来不及卸装,便急匆匆赶往第二个舞台演出,这种情况,就称为“赶包”。
“同光十三绝”的刘赶三(1816-1894)原名刘保山,他经常在三个戏班赶包演出,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
《探亲家》中刘赶三饰乡下婆婆
分 包
分包是指将剧团分成两、三组(队),同一时间在两、三个剧场演出,旧时剧班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节日期间经常分几处演出。有时这些组同在一个市内,有时分别去到其他各市演出。
有一回,富连成科班分两包演出,开场都是吉祥戏《天官赐福》,由老生应工的天官,要唱一支昆曲。有一处实在找不出一个能够扮天官的老生来。萧长华急得直搓手。一回头,看见身后的马连良,那神情仿佛有什么话要说,萧长华心里一动,莫非这孩子想扮天官?便问了一句:“让你来这个天官,行吗?”,“行”。“那段昆曲你会吗?”,“会”,“忘没忘?”“没忘。”“那身上呢?”,“我都看会了”,“那地方有谱吗?”,“有,我都记心里了。”果然,马连良演得很成功。
马连良(右)
包 头
包头指戏曲中旦角头部的化妆,第一步就是勒头带,包头师傅用布带子将演员的头勒紧,使其眉毛和眼睛吊起来,以便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的型、性。包好头之后接下来就是贴片子,用榆树的刨花粘液将真发制成的“片子”固定在演员头部和两颊,片子贴好固定之后就可以上头面。
包 银
包银是旧戏班对外聘主要演员在订立合同后所总付的工资。合同有一年期与一月期者,可分别一次付给全年或全月工资。清代使用的是银子,民国则是银洋(大洋),故名包银,但按日付资者不称”包银”而称“戏份儿”。
此外还有“包厢”和“包场”这两个我们现今生活中常见的词。过去戏园、剧场有特别设置的单间厢座,一间有六七个座位,包厢顾名思义就是把这个厢座都买断了。包场就更好理解了,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了解发现
戏曲中带“包”字的行话指代并不一样
有跟服饰、道具相关的
有跟戏班、班底相关的
也有与“包”字本身意思相关的
您还知道有哪些带“包”字的
或者其它有意思的戏曲行话
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