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盲哑的我读后感(聋哑时代读后感)

盲哑的我读后感(聋哑时代读后感)“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难道就没人去告诉那些大人,你们这帮人正在年复一年地联手毁灭一茬又一茬孩子的童年?”其中对于教育太过负面的描写似乎显得如今的教育已经改善了许多,至少老师不会再体罚学生了。书中毫不掩饰地是对当时教育的批评,显而易见,其中除了没有一个正常的学生之外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老师。书名叫《聋哑时代》,李默最后感受到在极度森严的教育之中,他只能做一个“聋哑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而那些不能成为“聋哑人”的孩子最后都成了疯子,没有引号的疯子。双雪涛的吸引力除了熟练的叙事技巧、真实深刻的描写还在于这些人物本身,每个人物都有其标志的特点,天才的刘一达、有钱的许可、圆滑的高杰......读者都能轻易地说出他们的特点,发生在这些异于常人的身上还都是异于常人的事情,正如上一段所说,每一个故事中必定有一抹灰,那灰色就是让人发疯的病因所在。李默的父母经历了文革和国企改革,曲英才的父亲应该是贪污的政府官员

盲哑的我读后感(聋哑时代读后感)(1)

撰文 | 蔡园星

双雪涛 《聋哑时代》

《聋哑时代》主写的是“我”李默在初中时的一些人和事,像是中国版《四百击》的人和事。事件发生正好是90年代末下岗来潮来临前后。混乱而严峻的时代背景,是少年李默的悲惨源头。《聋哑时代》每一个章节写了一个朋友,而每一章节都会写到的是李默的成长的苦痛,这些苦痛像是少年们群像的背景,密密麻麻挤满了缝隙,令人头皮发麻。

正如李默的情绪充满了每一章节一样,时代的灰色无处不在,因为不仅是李默的痛苦还有朋友的发疯、教育的畸形化,都是在这样的灰色之下。

书名叫《聋哑时代》,李默最后感受到在极度森严的教育之中,他只能做一个“聋哑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而那些不能成为“聋哑人”的孩子最后都成了疯子,没有引号的疯子。

双雪涛的吸引力除了熟练的叙事技巧、真实深刻的描写还在于这些人物本身,每个人物都有其标志的特点,天才的刘一达、有钱的许可、圆滑的高杰......读者都能轻易地说出他们的特点,发生在这些异于常人的身上还都是异于常人的事情,正如上一段所说,每一个故事中必定有一抹灰,那灰色就是让人发疯的病因所在。

李默的父母经历了文革和国企改革,曲英才的父亲应该是贪污的政府官员,许可的父亲是钱财来路不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安娜的母亲是下岗潮中会出现的交际女人,艾小男的母亲有着极强的控制欲,这些都是灰点。

书中毫不掩饰地是对当时教育的批评,显而易见,其中除了没有一个正常的学生之外也没有一个像样的老师。

“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难道就没人去告诉那些大人,你们这帮人正在年复一年地联手毁灭一茬又一茬孩子的童年?”其中对于教育太过负面的描写似乎显得如今的教育已经改善了许多,至少老师不会再体罚学生了。

书中的教育观念中是视学生没有自主权的军事化的管控,20年前的监控现在是更加精准的摄像监管,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孩子仍然是一个可以控制的物,而现在大部分的学生依然会像李默一样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而学习,却产生学习的痛苦和父母关系的恶化等,不仅仅是教育方面,我认为这已是社会问题。

读双雪涛的《聋哑时代》,我会去对照我自己的青春。有一个发现,我的身边没有一个发疯的人,我的少年时代的朋友们,他们都过的很好,至少他们自己这样认为,进入大学或者直接工作,会谈恋爱,欢喜或是糊涂还是勉强,之后便是结婚生子,然后便是无穷无尽的工作生涯。

也许有过痛苦和挣扎,但是不会出格。那就是除了刘一达、高杰、许可、吴迪、安娜、霍家麟和艾小男之外不那么有趣的大多数。

一起读书,关注纸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