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成虎的真实故事(大千愿受贫和苦)
画虎成虎的真实故事(大千愿受贫和苦)1882年张善子(又名张善孖)出生于四川内江,张善子是张大千的二哥,因为张善子双胞长兄过世较早,张善子算是张家老大。张善子与张大千从小跟随母亲曾友贞学画,张善子比张大千年长17岁,可谓长兄如父。张善子还拜入我国近代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李瑞清门下。接下来,我们一一还原张善子著名的饲虎、驯虎、戏虎、伏虎、画虎,乃至为虎立墓的逸事。“落照虞渊惨不红,怒湍谁激大王风,山林尚有峥嵘意,奋臂先弯射日弓。”青岛市博物馆里,二楼的《虎虎生威:壬寅生肖贺岁胶东五市联展》,一幅纵133厘米、横52.7厘米的巨幅图轴引人注目。“雄虎站在岩石之上,回头观望,双目如炬,须毛怒张,咄咄逼人之势跃然纸上。画面上端巨石突兀,峡谷间瀑布飞泻而下。近景水流湍急,一派山野风光。画面色彩斑斓,与虎的威武雄健相得益彰”,画作上除了题有以上的诗句外,还有“以似竺笙弟台两正,虎痴小兄张善子时同客吴门”的题款。钤朱白文方印“虎痴”。白
青岛市博物馆供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2022年是壬寅虎年,关于虎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春节拜年也会说上几句“虎虎生威”“龙腾虎跃”的成语。青岛市博物馆春节期间展出的《虎虎生威:壬寅生肖贺岁胶东五市联展》中,60余件/套瓷器虎、书画虎、青铜虎等轮番亮相,“一山容下了一群虎”,很是生动有趣。在探访中,半岛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一件画作,出自张善子之手,虎啸山林,威武异常。这件画作背后的故事也丰富感人,于是,本期我们围绕《张善子虎啸图轴》,采访书画专家,查询相关史料,还原张善子养虎、爱国和与弟弟张大千的动人往事。
虎虎生威振青博,虎啸山林大王风
“落照虞渊惨不红,怒湍谁激大王风,山林尚有峥嵘意,奋臂先弯射日弓。”
青岛市博物馆里,二楼的《虎虎生威:壬寅生肖贺岁胶东五市联展》,一幅纵133厘米、横52.7厘米的巨幅图轴引人注目。“雄虎站在岩石之上,回头观望,双目如炬,须毛怒张,咄咄逼人之势跃然纸上。画面上端巨石突兀,峡谷间瀑布飞泻而下。近景水流湍急,一派山野风光。画面色彩斑斓,与虎的威武雄健相得益彰”,画作上除了题有以上的诗句外,还有“以似竺笙弟台两正,虎痴小兄张善子时同客吴门”的题款。钤朱白文方印“虎痴”。白文方印“蜀张善子”。据青岛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解读,此画作为《张善子虎啸图轴》,是张善子晚年力作,约画于1932年前后。
青岛市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赵好告诉记者,张善子擅长画虎,他与弟弟张大千共同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他曾把国画运用于宣传抗日,画作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和爱国英雄人物,收到很好效果。张善子自号“虎痴”,为了能随时观察虎的形态、习性,便于对虎写生、描画,他寓居苏州网师园时,曾在家里精心养了一只小老虎,人们尊他为“虎公”。
接下来,我们一一还原张善子著名的饲虎、驯虎、戏虎、伏虎、画虎,乃至为虎立墓的逸事。
1882年张善子(又名张善孖)出生于四川内江,张善子是张大千的二哥,因为张善子双胞长兄过世较早,张善子算是张家老大。张善子与张大千从小跟随母亲曾友贞学画,张善子比张大千年长17岁,可谓长兄如父。张善子还拜入我国近代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李瑞清门下。
较早成名的张善子对张大千的绘画天赋格外重视,经常带着张大千参加朋友聚会或绘画艺术沙龙,引荐他结识社会各界的名流前辈和艺术大家,兄弟俩感情深厚。1929年,兄弟俩合作的《十二金钗图》,就是张善子画的虎,张大千补的景。而张大千曾多次讲道:“我之所以能画,是要感谢家兄善子先生的教导。”两人曾一起师从心意拳大师宝鼎习心意拳及内功十三段。1917年,两人又一道东渡日本,回国后同寓上海。
兄弟情深大风堂,携手共寓网师园
张氏兄弟感情深厚的证据,最为著名的是共同创建了大风堂。青岛书画研究者、青岛太平湾万博文化传媒中心总经理王开生告诉记者,“大风堂”的得名,是因为两兄弟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明朝画家张大风的作品《诸葛武侯出师图》,“两个人对张大风崇拜不已,而且他们都姓张,所以就取了‘大风堂’的斋号,两人共用”。所以,在张善子和张大千的不少画作中,都可以看到“大风堂”的题款或印章。值得一提的是,大风堂还是他们开班收徒的地方,从汪毅在2006年所编的《大风堂同门录》和《大风堂同门录(续)》可知,张氏兄弟从1925年到1983年共收有弟子127位。其中,张善子的徒弟比较少,大概有十几位。
张善子喜欢虎,也与他的秉性有关。作为兄长,张善子身上有着强烈的正气和威严,与百兽之王有共同之处。他一生尚武,尊崇“虎威”“虎节”,倡导勇猛精进。1940年,一位记者问张善子为什么画虎,他说,那是四十年前在日本立下的志愿,不过为提倡尚武精神罢了。提倡尚武,抵御外辱,振奋民族精神,这便是张善子画虎的出发点。与其他爱虎画虎的画家不同,张善子对虎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上,他还亲自养虎。
“在苏州,除了拙政园、留园等四大园林外,还有一个园林叫网师园,每次去苏州我都会进去逛逛,会找到当年张大千写的‘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墓碑镶嵌在墙体里,比较隐蔽,如果不了解这段故事,游人不会注意到”,王开生说,网师园是张善子和张大千曾经共同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豢养老虎。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园林始建于南宋时期,曾经是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到了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时代变迁,小小的网师园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所以,它的名声不如其他的四大园林那么显赫。但是,喜欢书画的文人雅士多喜欢到网师园去逛逛。
话说张善子、张大千兄弟与网师园的缘分开启于1932年,两兄弟与叶恭绰一起在园内借住了近四年。叶恭绰对于青岛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于1927年、1931年来青岛避暑,并参与发起筹建湛山寺,邀请李叔同来青讲“律”。青岛人所熟知的北九水潮音瀑三个大字,是他手书的,其中刻署了“中华民国二十年八月番禺叶恭绰”。
就是在这座网师园里,张善子两兄弟大胆地养起了老虎。
画虎先从养虎看,张髯意态托毫端
“画虎先从养虎看,张髯意态托毫端;点睛掷笔纸飞去,月黑风高草木寒。”
这是诗人杨云史称赞张善子虎作的诗篇。养虎画虎,使得张善子成为“虎界”大师,人称“虎公”。要知道,在他之前,喜欢画虎的古人也不少,比如五代末宋初画家石恪、宋代画家包鼎、北宋画家李公麟等,然而,张善子之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因为他“与虎为伴”,亲自养虎。
偶然的机会,一位同乡友人得到了一只幼虎,知道张善子爱虎,便送给了他。张善子如获至宝,还为这只幼虎取名“虎儿”。有说法称这是张善子养的第二只老虎,第一只因病死去了。张善子养乳虎,不关笼子,不锁铁链,任由小虎在园里自由活动。郑逸梅《网师园人物写照》中亦写道:“善子别号虎痴,他蓄虎一头,不用锁链,纵放在园中,虎能听从他的指挥,很为驯服,虎张开大口,他把头部送进去,人们看了捏一把汗,他若无其事,虎也从不侵害他”。而虎儿似通人性,悉从其意。郑逸梅在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马公愚的《伏虎小影》中记述了一则虎儿的趣事:“有一次,马公愚赴苏州网师园游览,张善子请马公愚骑在虎背上拍一照,且保证安全。马公愚姑妄试之,但瑟缩发颤,拍就下虎背,还是心有余悸,可是他说着硬话:‘我虽没有降龙,却已实行伏虎。俗语谓骑虎难下,在我来说,是没有这回事的’”。
在与老虎玩耍的日子里,张善子一直在观察、审视、记录、捕捉老虎的神情、动态,坐、卧、奔、跳,并将这一切都描绘下来,呈现在画作中。这样的虎画,自然比靠想象或者远处观察老虎的画家作品要灵动得多。所以,林语堂曾评价张善子的画道:“凡一肌一脊、一肩一爪,无不精力磅礴,精纯逼真。”
张大千和哥哥一起住,对老虎也有特殊的感情,多年之后的1943年,张大千从敦煌带回两条藏獒,一条就取名“黑虎”。
作为著名画家,张大千自然也会画虎,但众所周知,张大千不画虎,而且还曾立下誓言,其中有怎样的内情呢?
前面提到,张大千和二哥张善子感情最深,张善子成名较早,对弟弟有着提拔和关照之恩,父母去世得早,长兄如父,张大千从心底里感激二哥。
张大千成名后,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画虎是张善子的领域,为了不抢哥哥的风头,张大千尽量避免画虎。有一次,张大千喝醉了,有人求画,提笔就画了一幅虎啸图,被高价买走,酒醒以后,张大千很后悔,从此就立下了规矩,以后绝不再画虎”,王开生告诉记者。
当时外界就产生了对这幅画议论:“这幅《虎啸图》构思精巧,画中几只老虎威风凛凛,神态各异,论起来比张善子画的老虎技艺还要高超些。”张大千听后非常生气,觉得自己醉酒胡闹,误了哥哥的名声,心中十分愧疚。于是立下二戒,此生一不画虎,二不饮酒!随后写下了一行诗“大千愿受贫和苦,黄金千两不画虎”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张善子极为喜爱“虎儿”,常用“伊”来称呼它,并称:“人言虎性恶,我言虎性善,一饱无他闻,余众即能免,岂必肆搜罗,殃及守门犬”。不过,他对虎儿也比较严厉。
“一次,杨云史拜访,恰遇张善子对虎挥毫,遂惊叹不已,发出笑声,虎儿突然大啸,杨云史受惊成疾。张善子很生气,在虎儿的头部轻击斥责,虎儿竟然绝食三天,并日夜发出呜泣之声”,张善子、张大千在人们的建议下,“把虎儿送往木渎灵岩山高僧印光法师处豢养。虎儿被送上灵岩山,见到印光法师竟然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昂首哀鸣不已。印光法师为虎儿取了法名‘格心’。”郁乃尧在《国画大师张大千姑苏网师园虎儿墓碑》中介绍说。
抗战爆发不久,张大千、张善子弟兄先后离开了网师园。
离开苏州时,张善子将虎儿委托给了学生吴子京照顾,不久为躲避空袭,吴子京暂离苏州,为了防止虎儿走失,将它关在了笼子中。虎儿很快便将吴子京留下的几十斤牛肉吃光了。三日后吴子京回到苏州,发现虎儿已经死在了笼子中。张善子的外孙晏良为说:“实际上老虎是饿死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虎怄了气,因为它从来没有被关到笼子里过,所以又气又饿。”老虎死后,张善子非常伤心,不吃不喝,就关在画室里画虎。张善子曾说:“吾虎乃有气节之虎,如倭寇强劫,伊必不生,盖往昔我不在家时,伊且不饮食,今岂甘受倭寇之豢养哉。”虎儿死后,张善子与张大千将其埋在了网师园中,并为它立起了一座墓。
五十年后,移居台湾省的张大千怀念网师园故居,记挂虎儿,题写了一纸虎儿墓碑,遥寄苏州。这就是网师园现存虎儿之墓遗碑:“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1986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按此书镌刻墓碑,立于殿春院内,并刊石以志,附有跋语。跋语中特别指出:“事隔五十年,大千先生怀念旧居,寄情虎儿,为题墓碑,自台湾辗转遥寄苏州,故园之思,溢于言表。”
挥毫泼墨做武器,抗日爱国发怒吼
“中国怒吼了,中国怒吼了。谁说中华民族懦弱?请看那抗日烽火,照耀着整个地球……”
这是张善子气势恢弘的画作《中国,怒吼了》中录写的抗日宣传歌词。两大素帛拼成的巨幅画上,雄狮怒目狂吼并足踏富士山,有惊天动地之势,这幅画当时被报刊发表,并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前线,极大地激励了抗战。
正如赵好副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张善子是一位爱国画家。1938年初,张善子以爱国英雄和爱国故事为题材,连续创作了《弦高犒师》《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文天祥正气歌》等许多优秀的画幅,宣扬抗日救国。“1938年底,他在周恩来、林森、许世英等人的赞助下,带着自己和张大千的共180多件作品出国展览,在美国、法国先后举办了100多次画展,并将募得的20余万美元捐款全部寄回国内,支持抗战”。
张善子与历史上著名的飞虎队也有很大的关系。1940年初,美国空军上校陈纳德率美空军志愿队援华作战,张善子画《飞虎图》赠陈纳德,画面上,两只带翅膀的老虎,勇猛敏捷,虎虎生威,寓意如虎添翼。志愿队因此改名为“飞虎队”,并按《飞虎图》做了许多旗帜和徽章分发给了部下。这支飞虎队在华作战十分勇敢,连连重创日机,在中国抗战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纳德对此画更是珍若拱璧,现在这幅画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
面对当时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张善子把一腔愤恨凝注于笔端,画了一幅猛虎扑日图。28只斑斓猛虎,奔腾跳跃,正扑向一丝落日。老虎象征着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生气勃勃;落日代表日本,奄奄一息。此画题为“怒吼吧,中国!”并在画的左下角题道:“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坚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气概和决心,是一幅宣传民族精神、鼓舞抗战士气的优秀国画。时人评述,张善子的抗日内容的国画,是美术界在国画形式上开抗日宣传画先河的作品。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张善子把画笔当作武器,把泼墨视为战斗。”
抗战期间,张善子曾作为“平民外交家”前往美、法等国宣传抗日,得到这些国家的大力支持。“先生曾在美国多地举办画展,所得收入均为赈款,即激起侨胞和友邦人士发起‘一碗饭援华运动’,号召节省一碗饭的钱为抗日募捐。”
1940年10月20日,张善子由于过度操劳,在重庆歌乐山宽仁医院辞世,享年58岁。噩耗传出,举国哀悼。这位杰出的国画家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楷模。
在青岛市博物馆内,仰望虎啸图,回顾往日故事,难免感慨万千,画这幅画时,张善子可能刚刚住进网师园,彼时的他将感情倾注于“虎儿”和“虎画”上,那苍劲的笔墨,画出了他对老虎的挚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
(老照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