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高新区峥嵘之路(从新市民身上感受高新区攀高之路)
贵阳市高新区峥嵘之路(从新市民身上感受高新区攀高之路)2012年,生物医药产业主体从中心区“飞”到经十东路。高新区依托国家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在章锦片区布局“济南药谷”,培育新药研发能力强、创新平台完善的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园区。2016年,生命科学城、智能装备城两个重点产业园区先后投入运行。生命科学城成为不少企业和孵化器的“飞地”。华熙生物等重点企业都同时在中心区和高新东区拥有基地。2020年,迪亚双创产业园加速器选址高新东区,已经投用的一期包括16个建筑单体,又吸引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这头,测量、登记村民的宅基地,整村拆除,清理地上物,净地;那头,土地招拍挂,新项目落下来,厂子建起来,气派的生产车间、科研平台、配套设施就把昔日的村庄给取代了。2003年,初中生张吉硕跟着工作调动的父母搬家到历城区孙村镇。一眼望去,镇子里有几个小厂子,主调还是一派田园风光。那时候的经十东路不像现在这么宽,夏收季节村民纷纷在马路上晒粮食
将山华府安置区
8月25日,济南高新区孙村片区最后一个拆迁村——卢家寨村630户村民喜气洋洋选新房。随着1175套新房陆续分到村民手中,孙村片区村民全部上楼,变身城市居民。济南高新区以产业立区,从最初的开疆拓土,到近10年的“精耕细作”,完成从“白手起家”到“科技新城”崛起的蝶变。
不知不觉间,换了天地。
“跑一路,车轮塞满麦秆成了回忆”
2003年,初中生张吉硕跟着工作调动的父母搬家到历城区孙村镇。一眼望去,镇子里有几个小厂子,主调还是一派田园风光。那时候的经十东路不像现在这么宽,夏收季节村民纷纷在马路上晒粮食,自行车、摩托车骑过去,各个车轮子都能塞进不少麦秆。也是在2003年,经十路拓宽改造、旅游路建设工程全面开工,拉开了济南东西发展的框架。
2005年,历城区孙村镇划归济南高新区代管,产城融合发展的“快进键”就此开启。2007年,共有127栋楼的孙村小区安置项目投入使用,安置9个村庄的1.3万人。
十几年来,拆迁安置、项目落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刚开始几年,招商落地项目少,一般是零散拆迁。2014年前后,高新东区发展提速,零散拆迁变成整村拆迁。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规划先行,为给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而成片拆迁。2017年前后,高新东区拆迁安置工作再次提速,往往几个村整体推进,最多一次整体推进9个村拆迁。
这头,测量、登记村民的宅基地,整村拆除,清理地上物,净地;那头,土地招拍挂,新项目落下来,厂子建起来,气派的生产车间、科研平台、配套设施就把昔日的村庄给取代了。
2012年,生物医药产业主体从中心区“飞”到经十东路。高新区依托国家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在章锦片区布局“济南药谷”,培育新药研发能力强、创新平台完善的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园区。2016年,生命科学城、智能装备城两个重点产业园区先后投入运行。生命科学城成为不少企业和孵化器的“飞地”。华熙生物等重点企业都同时在中心区和高新东区拥有基地。2020年,迪亚双创产业园加速器选址高新东区,已经投用的一期包括16个建筑单体,又吸引一批生物医药企业。
街道层面感触很深的拆迁安置工作量翻倍,与产业园区的崛起、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建设实际上是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2021年,高新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1850亿元,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
迈入2022年,高新东区在“东强”战略主阵地、城市次中心等加持下,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依托“巨无霸”项目中科院科创城,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实施“廊”“谷”联动,布局建设世界透明质酸谷、济南药谷、中国算谷、国际激光谷、量子谷等一批科研创新载体,承接科技项目落地,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五谷丰登”。
“孩子喊我吃饭,我抬脚就到”
卢家寨村的安置房位于孙村片区春秀路西侧、科嘉路南侧的“将山华府”,是孙村街道的安居工程。该安置项目规划总用地约14.92公顷,共26栋住宅楼,居住户2736套,可安置人数6480人。记者在将山华府小区看到,小区建设得十分漂亮,宽敞的大门,优美的绿地花园,还有供休闲运动的小型运动场,换热站、车库、幼儿园、小学等配套一样不少。
孙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安置专班总指挥张子华告诉记者,该安置小区的整体设计和建设质量与商品房小区无异,目前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村民们可在1个月后拿到新房钥匙。今年3月,高新区黄金谷安置区二期项目完成选房交付,共交付房源2990套,惠及白谷堆等5个村的村民1412户、7049人。“我们这小区绿化好、设施好,我心情舒畅,很满意!”8月29日午后,白谷堆村74岁村民柏朝刚吃完午饭,因为不爱睡午觉,就和几个老邻居在楼下乘凉。暑气已散,天高云淡,不远处的健身小广场上,两处乒乓球台都有村民在“酣战”。平房里住了半个多世纪,柏朝刚最爱新房的电梯。“我住7号楼17楼,闺女住在17号楼,儿子住在11号楼。孩子叫我吃饭,我下一个电梯再上一个电梯,抬脚就到。我听人说了,老年人不兴和孩子们挤在一起住,这叫尊重私人空间。”
从村民到市民,群众的心态也在改变。
承接中科院科创城项目的庄科村是个有5000人口的大村,该村前期经过多轮土地流转,今年上半年完成整村拆除。提起在村南拔地而起的科创城,庄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贾太敏充满自豪,“每次接到上级的净地任务,我们都是提前完成,从没给项目建设拖后腿。”
政府的拆迁政策好,老房子换成新楼房,回迁小区环境好,配套齐全,家家户户银行里有存款,村里还每年发放生活补贴。对于拆迁改造,群众举双手赞成,一个个好企业落下来,村民更能在家门口就业。到今年年底,济南高新东区完成拆迁安置的村庄将达到45个,涉及村民7万余人。
村民“洗脚上楼”,服务并没有结束,许多领域的探索甚至刚刚开始。“如何让拆迁群众不是幸福一阵子,而是幸福一辈子?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巨野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杨丽介绍,村民手中没地了,更需要引导各村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营好,让村民长久有事干、有钱赚。好几个村的村民住进同一个安置区,街道必须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上下功夫,让“农转居”群众在精神上认同自己是城市居民,在生活上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充分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