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章节测试题(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易错题)
古典诗歌鉴赏章节测试题(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易错题)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③。[宋]文彦博导沇②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济渎①
[宋]文彦博
导沇②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③。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注]①1073年冬,文彦博奉旨前往济渎庙求雪,作此诗。济渎,济水;济渎庙,为祭祀济渎神之所。②沇,音yǎn 济水的别称。③蘋蘩,两种可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此处泛指祭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济水源头,“灵”字饱含崇敬之情,“尊”字则突出了济渎庙特殊的地位。
B.次句诗人视线由近及远,济水清澈,而一个“浸”字写出深山云起之处的烟波浩渺。
C.后面三联重在写景,诗人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中 表达对济水的由衷赞叹。
D.诗人奉旨前往祭祀求雪,有感而发,既在题咏济渎 也在抒写自身的一片赤诚丹心。
2.结合全诗,归纳济渎的品格。
【答案】1.C
2.远赴大海,无惧阻碍的百折不挠之坚韧精神;横贯黄河,依旧清澈的扬清远浊之高洁品质;滋养稼穡,润泽千里的仁爱天下之博大情怀;不作险波,未尝泛滥的温文尔雅之柔性涵养。
【解析】
1.C项,“重在写景”“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错误。根据后三联的诗句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句“惟有沾濡及物恩”是重在抒情,既是对济渎坚韧高洁的由衷赞叹,也是对自身一片赤诚丹心的写照。故选C。
2. “远朝沧海殊无碍”的意思是:远赴大海,一点儿也不畏惧阻碍。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具有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横贯黄河自不浑”的意思是:济水横贯浑浊的黄河却不受污染。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自身清澈不受污染,至清远浊的精神。“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的意思是:济水流经一带平原,滋养着千里庄稼,养育着千万人民;一年四季享用着人们虔心准备的祭品。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滋养稼穡,润泽千里的仁爱天下之博大情怀。“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的意思是:济渎不曾轻易地兴起险浪波涛,总是平波流动,护佑万物的恩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济渎不作险波,未尝泛滥的温文尔雅之柔性涵养。
【易错点】形象理解偏颇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阅读题的考查内容。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者称“意象”)和景物形象(或者称“意境”“画面”“氛围”“气氛”等)。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解偏差或理解片面。偏差指的是理解错误 片面指的是理解不全面。
【对策】整体把握,逐句分析
1.整体把握很重要。考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等 梳理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观倾向性 从而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正确的解读。
2.逐联逐句不放过。以试题要求分析的形象为目标 不放过任何一句诗歌 直接写形象的句子要关注 那些从表面意思上看没有写形象的句子也要谨慎对待 以免错过“迂回曲折”刻画形象的句子。同时 考生要牢记不同的诗歌语句常常表现形象的不同方面。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
刘长卿
杜门成白首,湖上寄生涯。
秋草芜三径,寒塘独一家。
鸟归村落尽,水向县城斜。
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羊处士的“处士”身份,言其闭门自处一直到老,在湖上以打渔为生。
B.颔联描写羊处士别业的环境:丛生的秋草遮蔽了小径,孤零零的房屋独处寒塘。
C.颈联用语传神:“尽”写出了归鸟渐渐隐没于村庄尽头,“斜”刻画秋水的形态。
D.中间两联写景壮丽,画面开阔,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仰视有俯视。
2.诗歌尾联是怎样突出羊处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用典:化用陶潜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陶渊明比拟羊处士,以陶渊明家园比拟羊处士别业,含蓄贴切,富有韵味;②烘托(衬托):以篱笆、菊花等典型景物烘托羊处士宁静淡泊、高雅脱俗的隐者形象。
【解析】
1.D项,“写景壮丽,画面开阔”说法错误。颔联“秋草芜三径,寒塘独一家”和颈联“鸟归村落尽,水向县城斜” 描写了羊处士别业的环境:秋草遮蔽着小径,寒塘边小屋孤零,归鸟渐远,秋水流动;这两联写景不是“壮丽”而是“清丽”;画面也谈不上“开阔”,特别是颔联,如同两个特写镜头,将小径荒芜、秋草丛生和寒塘冷落、小屋寥落的场景写得如在眼前。故选D。
2.从用典的角度上看,诗歌化用陶潜诗文“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形容羊处士的居处“秋草芜三径”“自有东篱菊”,用陶渊明来比拟羊处士,以陶渊明的家园比拟羊处士别业,丰富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羊处士淡泊名利、酷似陶渊明的高洁情怀的赞赏,生动贴切,富有韵味。
从烘托(衬托)的角度上看,诗歌尾联“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中,“篱笆”“菊花”的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多指清新高雅的人格精神和隐逸的品格,本诗中,以篱笆、菊花等典型意象烘托羊处士宁静淡泊、高雅脱俗的隐者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3-4题。
秋雨夜眠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 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 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 体衰多病 官务清闲 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 未见风雨 就已觉寒意袭人 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 瞌睡少 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 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 风雨过后 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 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 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 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 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 写得生动逼真 亲切感人 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 但景与人关合 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 从树木想到人 从自然想到社会 令诗人深有感触。
4.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3.CD
4.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 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 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 正说明他心无所虑 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 夜已过去 老翁却“香添暖被笼” 打算继续睡 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 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 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解析】
3. 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4.诗歌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菊那淡雅的风姿;“融融”运用通感,“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
B.第二联用典写菊花之美,写色说成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写香说成与罗含宅中的菊花一样,这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第三联对比鲜明,一“禁”一“怯” 写菊花不怕被露水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赋予了菊花软弱的性格。
D.第四联阐述菊花希望自己被制成美酒 装在金鹦鹉螺状的酒杯中,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实际暗含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C
6.(1)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3)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解析】
5. C项,“赋予了菊花软弱的性格”错误,从诗中来看,这两句表面写菊,实则别有寄托。李商隐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这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最担心的是时间流逝,事业无成,虚度年华,有一种美人迟暮之感。故选C。
6.前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由“紫”和“黄”可知,这是写菊花的颜色,而“暗暗淡淡”“融融冶冶”是形容色彩的鲜明和和谐,“融融”意思是“光润”,而“冶冶”意思是“艳丽”,诗人以此突出菊花颜色之美;三、四句“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意思是“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香”意思是“香味”,这是写菊花的味道之香,而“陶令”指陶渊明,“罗含”是有德行之人,注释中提到“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由菊花的香味和颜色联系陶渊明和罗含等有德行的人,突出菊花的品格之高贵。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题张氏隐居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①,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注]不贪夜识金银气:《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南史》载梁隐士孔佑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以动衬静,意思是春日山中丁丁伐木声使得山谷更显清幽。
B.颔联紧扣诗题“隐居”,“涧道”“林丘”写出了所居之地的僻远。
C.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
D.全诗抒写了诗人造访张氏隐居之地未见其人的惆怅之情。
8.从后四句看,张氏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7.D
8.远离世俗的喧嚣,品行高洁,与世无争的隐士。“不贪夜识金银气”写出了张氏高洁,不贪慕财物,“远害朝看麋鹿游”写出了张氏与世无争。“杳然迷出处”“泛需舟”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远离世俗的喧嚣,使诗人“迷不复得路”,忘了自我。
【解析】
7.D项,“全诗抒写了诗人造访张氏隐居之地未见其人的惆怅之情”错误,结尾“对君”是“面对着您”之意,可知“未见其人”说法错误;“惆怅之情”说法也是错误的,最后一句意思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这是说自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故选D。
8.题干问的是“从后四句看,张氏是个怎样的人”。五六句“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意思是“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这里使用典故,《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这两句中使用典故来表现张氏的廉静。七八句“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意思是“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张氏是远离世俗,品性高洁,与世无争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