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你成为英雄还是恶棍)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你成为英雄还是恶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进行了“饿猫开迷箱”实验,并提出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 )。给我一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这与他们的天分、个人倾向和宗族没有任何关系。你会选择怎样的行为?促使你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命由人定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wahson)曾经说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同事对你冷嘲热讽时,你是选择忍让还是以牙还牙?
排队的时候有人插队时,你是默默接受还是让他滚开?
当遭遇上级的不平等待遇时,你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
你会选择怎样的行为?促使你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
行为主义心理学:命由人定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wahson)曾经说过:
给我一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这与他们的天分、个人倾向和宗族没有任何关系。
实验:饿猫开迷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进行了“饿猫开迷箱”实验,并提出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 )。
该定律认为,如果我们针对一个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得到了奖赏,那么这个反应和刺激的连接就会增强。反过来,如果我们针对一个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得到了惩罚,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会变弱。
简单地说,我们会通过行为的效果来选择我们的行为。
实验过程是将一只饥饿状态的猫关入箱子中,箱子外放有鱼和肉。饿猫在箱中求食而不可得,于是在箱中咬、搔、摇……,后来,饿猫偶然碰到门闩,箱门打开,猫逃到箱外,获得食物。
实验者将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将猫又放回笼中,笼外仍放置鱼和肉,这时猫仍需要通过咬、搔、挠的过程才能逃出箱外,不过所需时间较第一次减少。
如此连续重复实验多次,所需时间逐渐减少,无效动作逐渐消失,最后一次,猫一放入箱内,直接就打开门闩取得了食物。
桑代克还注意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了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外,食物是必需的。
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再现。
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例如,要是猫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
正如斯金纳在《沃尔登第二》 中写到的:所谓的英雄,就是那些做了好事而被奖励的人,而那些恶棍则是因为他们做了坏事却得到了奖励,所以他们变成了恶棍。
所以,成为英雄还是恶棍,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奖励什么样的行为。
目的论行为主义(Teleological Behaviorism)创始人霍华德·拉克林(Howard Rachlin)教授认为:决定人们行为模式的,是人的目的。行为主义看一个人只在乎他的行为,而不在乎他的内在。
拉克林在生活中更是把行为主义进行到极致,他从来不跟妻子和女儿说“我爱你”这句话。他女儿长大成人之后有一次就问他,你怎么从来不说“我爱你”呢?拉克林说这句话太俗了,人们都滥用,你应该看我是怎么做的,别管我怎么说。
拉克林的老婆这时候说,那你就说一句“我爱你”又能怎样?拉克林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我还是不说“我爱你”,但是我说“你爱我” —— 经过这么多年对你的行为模式的观察,我判断你是爱我的。你们要是觉得我做的还行,也可以说一句“你爱我”。于是这一家三口就互相说了“你爱我”。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行为仅仅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与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环境来改变这个人行为,进而影响他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是“人定”的。
残酷的现实:基因是你的“初始参数”
效果律可以推导出完美的教育体制,如果我们从小就奖励孩子的温良恭俭让,而对自私自利的行为加以惩罚,那么用不了几代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社会。
这也是我国圣人孔子所向往的社会,如果孔子能听到行为主义学家的观点一定会大加赞赏。
但是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正如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我们现代人用这种行为主义的方法也不能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
因为,你的基因一开始就影响着你的行为。
虽然那只饿猫经过多次的实验后,能快速打开门闩,但是猫每次打开门闩都要用爪子,而如果你把实验对象换成鸽子,那么鸽子将会用嘴打开门闩。
即使你重复再多次实验,也很难让鸽子用翅膀、猫用嘴打开门闩,打开门闩这个动作,在它们的基因中就确定了。
这个结论对于人类同样适用,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了。
1979年起,明尼苏达州大学戴维·利克肯(David Lykken)和奥克·特勒根(Auke Tellegen)等多位杰出心理学教授进行了双胞胎纵向追踪调查,探索基因对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到底有多少?
实验一学者们找到了一群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由不同的父母所养育的双胞胎。
即使来自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相似性仍十分显著。他们的性格、爱好、幸福感水平均极其接近,几乎没有例外。其中,有一组双胞胎成长于不同的国家,在37岁前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而研究发现,他们性格相似,喜欢喝同一款啤酒,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孩子的名字都出奇一致。
类似的实验有很多,现在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因为重点学校的环境更好,教学质量更高,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成绩会更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实验二研究人员选取初中升高中时成绩相近而进入不同高中的孩子,比如,重点高中的录取线是600分,而一个孩子考了601分,另一个孩子考了599分,这两个孩子的水平是极其相近的,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进入了不同的学校。
研究者找到了大量这样的孩子,并对他们在高中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你的高考成绩与你在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关系不大!
同样的理论也适用于大学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通过哈佛大学的各项考核,而因为社会实践不足遭到了哈佛大学的拒绝,最后去了东北大学读书,那请问他的人生会因为错过哈佛而失去很多吗?
答案是不会,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你是在东北大学还是在哈佛大学,你毕业后十年的薪资相差不大。
对于同卵双胞胎来说,不同的家庭没有让他们发生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哈佛这种顶级名校也不会改变你的人生。
你的基因一直在影响着你的行为,主宰着你的人生。
环境真的无用?
无论是明尼苏达的双胞胎实验,还是针对名校的实验,都会给人的心里笼罩一层阴影,这不就等于说努力无用,读书无用吗?
很多宿命论的支持者的确会大家宣扬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但是当你抱着求知的心态找到论文原文,你会发现这句话:
Since only a few of these MZA twins were reared in real poverty or by illiterate parents and none were retarded this heritability estimate should not be extrapolated to the extremes of environmental disadvantages still encountered in society.
简单翻译就是,明尼苏达双胞胎实验被寄养的家庭都是比较正常的家庭,没有特别贫穷或者其他极端的环境,因此研究结果不适用于其他受到极端环境影响的人。
而关于重点学校的研究也有类似前提,就是这些孩子都来自于吃穿不愁的中产阶级家庭。
虽然东北大学和哈佛的差距很大,但那这个人前期通过了哈佛各项考核,说明他的专业素质是很强的。
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教育,真的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
如果在极端环境下长大,基因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小很多,如果在和平正常的环境下长大,基因表达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们智商和性格就是很大程度由基因决定的,人性并没有那么神秘。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