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钱如何分配合理(你把自己的钱分成高低贵贱了吗)
你的钱如何分配合理(你把自己的钱分成高低贵贱了吗)还有一个朋友喜欢打牌,每次只要赢钱了就会安排请大家吃饭,但是输钱了就默默回家。还有一些人喜欢透支信用卡,如果让他真实的掏钱去购物往往舍不得,但是刷卡或者是扫码支付却非常豪爽。我相信以上的情况在大家的身上都发生过,而且现在也还在发生,未来也一直会发生,大部分这一生都会持续地发生。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的痛苦来自总是有一些计划外的资金使用,然后到年底发现钱不见了,并没有存下来多少钱。于是他用了一个办法,将自己的钱分为两类,一类是储蓄账户,第二类是计划外账户,储蓄账户的钱打死不动,计划外的账户里面的钱灵活处理,但是记上每一笔账,不能超支。这样一年下来,他发现结余很多。他的逻辑是储蓄账户的钱是最重要的,计划账户的钱是次重要的,如果有结余的话,可以灵活处理多花一点,因为本来他就觉得这两个账户的钱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行为经济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相互结合,能够解释我们在日常的工作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这已经不是诺贝尔奖第一次青睐行为经济学家了。事实上,在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就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判断与决策而获奖,这也标志着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行为经济学,正式步入经济学的殿堂。
行为经济学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将理性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还原成现实生活中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情绪影响甚至支配的真实的人。
行为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进行有机结合,从实际出发,用描述性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真实的世界。社会是由人组织的群体,人有多复杂,社会就有多复杂,因此,社会科学的特点就是相互联系紧密,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萧伯纳说经济学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
社会科学是以人为本,行为经济学就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科。她还原了人性本来的面貌,在研究经济问题中充分考虑到了影响人们决策选择的内外因素,相较于其他学科,行为经济学特别关注人的普遍价值观、人渴望被认同、人有价值实现需要等因素。在理论构造上来说,行为经济学也十分注重以现实为基础。它用描述性的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人的经济行为,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通过建立精密的数据模型、严格的推理论证来解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框架,拉近了经济学与人的距离。于是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无处不在。
我个人认为行为经济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相互结合,能够解释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场景。特别是在消费和投资领域,例如商家的营销策略、个人的消费行为心理和一些市场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等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分享关于消费行为的一些非理性的选择误区。
一、钱和钱有没有不一样?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钱和钱是有区别的,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每个月发的工资,可能会分为不同的几个用途和计划,30%用于储蓄,20%用于社交,20%用于购物,20%用于日常消费,10%用于其他的用途。看上去,这其实是在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资金用途并没有什么问题。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的痛苦来自总是有一些计划外的资金使用,然后到年底发现钱不见了,并没有存下来多少钱。于是他用了一个办法,将自己的钱分为两类,一类是储蓄账户,第二类是计划外账户,储蓄账户的钱打死不动,计划外的账户里面的钱灵活处理,但是记上每一笔账,不能超支。这样一年下来,他发现结余很多。他的逻辑是储蓄账户的钱是最重要的,计划账户的钱是次重要的,如果有结余的话,可以灵活处理多花一点,因为本来他就觉得这两个账户的钱价值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朋友喜欢打牌,每次只要赢钱了就会安排请大家吃饭,但是输钱了就默默回家。还有一些人喜欢透支信用卡,如果让他真实的掏钱去购物往往舍不得,但是刷卡或者是扫码支付却非常豪爽。我相信以上的情况在大家的身上都发生过,而且现在也还在发生,未来也一直会发生,大部分这一生都会持续地发生。
其实不管怎么划分或者是做规划,钱的价值永远是等价的,并没有两样或者是区别。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者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不同的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的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例如:打牌赢来的钱,感觉是额外赚来的,所以用起来一点都不会心疼,反正是赢的,怎么花掉也无所谓。在商场看到自己心仪的物件,但是手头紧张,那就信用卡分期直接买,因为自己手上的钱比较贵重,花起来心疼,而信用卡的钱看不到摸不着,花起来稍微痛快一点。
二、除了财务账户,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心理账户场景1:你准备去看一场电影,票价是50元。你刚到影院门口的时候,发现用来买电影票的50元钱丢了,你还会继续花50元买票看电影吗?
场景2:你刚到电影院门口,发现几天前买的电影票不见了,你还会继续花50元买票看电影吗?
这是出现在很多实验当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两种情景其实都是一样:都是损失了50元的价值。但是,实验的结果显示:在场景1的情景下,大部分人选择买票继续看电影;而在场景2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打道回府,等电影下映了之后在视频网站上面去看。
这个实验结果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能解释的,但用“心理账户”理论则解释得通:人们把丢的钱和买电影的钱归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并不是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一起进行统筹管理,而是会划分一些不同的心理账户,将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管理。其实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大家将自己的钱区别对待,有贵贱和轻重之分,从而影响自己的经济行为。
心理账户是一种对个人财务进行管理的心理认知模式,有时会使我们趋于理性,比如为了一些长期目标攒钱等有利的经济行为。有时候也会使我们出现认知偏差,让我们区别对待自己的钱,比如打牌赢的钱,信用卡里面的钱。
四、商家营销中如何利用你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现象为商家指出了一条营销之路,就是在销售高价商品的过程中推销低价商品和服务,比单纯推销这些低价商品和服务有效得多。比如在十几年前上大学期间购买电脑时,商家推出的“加100元升级至8G内存”,在现在购买豪华汽车的时候,商家推出加少量的钱或直接加装豪华升级套件等,事实上,我们其实不需要8G内存,也不需要在新车上升级豪华套件,但是因为我们在买电脑或者是买车这个账户上已经花了很多钱,再多花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感觉,所以往往容易接受这样的“优惠”。
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不同的支出会被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之中,消费者在不同账户中的消费决策是不同的。因为,聪明的商家要尽量保证自己的产品被划入一个已经存在的、数额尽可能大的账户中。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营销策略,还有其他的因素会起到影响。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购物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时刻注意商家的这些陷阱,判断自己有没有犯心理账户的错误,避免多花冤枉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楽克行
往期回顾:
好运气得来的,终究是要凭硬实力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