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论(获得认知很重要)
毛选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论(获得认知很重要)现在想来,大概明白了一二。孔明虽未在某个政治集团,但是动不动就出游,时不时就和水镜先生、徐庶、崔钧、石韬等人高谈阔论,其中肯定免不了时局分析,就间接地获取了对时事的认知。再加上天资聪慧、学富五车,所以能一见面就拿隆中对吸引住刘备也不足为奇了。同样的,为什么孔明未出山前,躬耕南阳、隐居草庐,一见刘备就能隆重相对、三分天下呢?上篇文章在谈到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对事物的感知变为指导实践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末留下了一个话题,就是何如理解“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躬耕南阳、却能三分天下?“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我最早听到是在刚上小学,不认字的外公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告诉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要好好学习,至少能当个“秀才”。懵懵懂懂的我,当时认为“秀才”是一种很厉害的人,厉害到坐在屋里不出去,就能知道全天下的事。为了这种近乎特异功能的本事,我还真是认认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那些管用的东西并不是艰涩难懂的高深理论,而是简简单单的平常道理。正如《道德经》里所谓的“大道至简”,那些简单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去做。
在毛选《实践论》的上一篇心得体会中,主要学习分析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也就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从片面地、孤立地视角上升到全面地、联系地视角,而且还增加推理判断,这样就会逐渐地形成理论,进而不断地指导实践。
但是,毛泽东告诉我们,这只是把问题说了一般,甚至还不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半。那非常重要的那一半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的获得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上篇文章在谈到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对事物的感知变为指导实践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末留下了一个话题,就是何如理解“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躬耕南阳、却能三分天下?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我最早听到是在刚上小学,不认字的外公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告诉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要好好学习,至少能当个“秀才”。
懵懵懂懂的我,当时认为“秀才”是一种很厉害的人,厉害到坐在屋里不出去,就能知道全天下的事。为了这种近乎特异功能的本事,我还真是认认真真学习到现在。现在才明白,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因为“秀才”们善于读书,在通过书本间接地认知这世界,故而,即便不去亲自感知和体验,也知道绝大部分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
同样的,为什么孔明未出山前,躬耕南阳、隐居草庐,一见刘备就能隆重相对、三分天下呢?
现在想来,大概明白了一二。孔明虽未在某个政治集团,但是动不动就出游,时不时就和水镜先生、徐庶、崔钧、石韬等人高谈阔论,其中肯定免不了时局分析,就间接地获取了对时事的认知。再加上天资聪慧、学富五车,所以能一见面就拿隆中对吸引住刘备也不足为奇了。
所以,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
这就回到了那句老话——想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个问题还要从《实践论》中的原话说起。
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称之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简言之,理论是否正确不在于由谁提出,而要看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
这话看似又是老生常谈,可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原因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一位退休的老领导。
这位老领导曾经对我们有这样一句教导——作为单位工作人员,对领导的思路和决定有三次建议权。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的领导提出一个思路或者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因为领导是人不是神,如果遇到领导的思路、决定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勇于提建议,帮助领导去修正。
因为,相比于领导,你距离实际、距离群众要更近一点。
但是,如果建议三次领导还是不听你的,那也就别再建议了。如果还是一根筋地去建议,很可能领导在纠正自己之前先收拾了你。
所以,在工作中不要去盲从,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的某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0年以上,那就一定不能对领导盲从,不能任何时候都是“好好好”“是是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一个行业耕作10年以上,基本在本单位,你应该是那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了,对问题的见解一定要更深入、考虑要更全面,所以就不能在惟命是从了。
总结起来,还是老人家在《实践论》里的一句话——“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理论的东西已经实践检验之后,就可以不再变化了么?
不是的。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么?
不是的。
“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
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该跟着推移和发展”。
什么意思?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你用请吃饭、看电影的约会方式追到一个女孩,后来你们分手了。当你碰到下一个女孩时,再用请吃饭、看电影的方式去追求,很可能就不会成功了。
因为,不仅仅是前后两个女孩不一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在前后两个阶段请不同女孩吃饭、看电影时的心境和表现也不一样了。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先分析自己的状态,然后根据自己的状态选择适合的追求方式。
用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来形容,这里就应该概括为四个字——顺势而为。
大家去认真研究一下毛泽东指挥战争的艺术,没有一场战役是用一成不变的理论去指挥的,都是在积极顺应战场内外的因素在做不断地调整,将有利因素最大化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还有在抗战不同阶段,党和红军发挥什么样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斗争方式等等,都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积极进行改变的。
这样恰好印证了古人的那句话——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
《实践论》的学习体会至此还有个尾巴,但是还没有思考研究清楚,等实践一段时间再分享交流吧。
我是文艺小矿工,每天学一点《毛选》,每天有一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