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贵阳文昌阁古迹(寻访文昌阁周边古迹之二)

贵阳文昌阁古迹(寻访文昌阁周边古迹之二)因王阳明而建,君子亭成了贵州读书人一个精神高地,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望,也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记忆。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阳人赵以炯状元及第,正值君子亭重修竣工,在京做官的乡人李端棻自京城撰联贵阳君子亭,寄筑祝贺,联云:“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得意正归来(一说为‘状元及第正归来’)。”身处民居夹缝中、紧靠残存石柱标明身份的君子亭,曾经却是大名鼎鼎。李宗昉《黔记》云:“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因触怒宦官刘瑾,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并留下“龙场悟道”典故。而王阳明谪龙场曾撰“君子亭记”,亭子所在位置遥对阳明祠,便用“君子”为名,故为君子亭,附近皆为君子巷。而亭子前有宽阔池塘,种着“花中君子”莲花,贵阳的莲花坡因此得名。贵阳四方井外表修缮不错,主体仿古亭子之外,下层就是井体所在。墙壁上有明显提示语:非生

贵阳文昌阁近日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让这座贵阳文化地标“身份”更加显贵。在贵阳文昌阁附近,老街老巷里还隐藏着一些历史古迹,继上期介绍武胜门、大觉精舍、虎峰别墅和刘氏支祠,以及背后老城记忆家族故事后,这一期继续说文昌阁附近的文化遗址。从这些仅剩的遗迹,或许能够拼凑出旧时老城模样、曾经的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贵阳民间崇尚的行为准则。

四方井 人心本正

贵阳文昌阁古迹(寻访文昌阁周边古迹之二)(1)

贵阳东新路,靠文昌阁的一边,和文昌北路交叉口不远,有一条向省医方向延伸向下的小巷,走进就到了市东村路。沿着不宽的道路走到尽头,右拐,便见一处仿古建筑,这里就是四方井所在。

贵阳四方井外表修缮不错,主体仿古亭子之外,下层就是井体所在。墙壁上有明显提示语:非生活饮用水。在上个世纪,这口水井还是附近住户们吃水主要来源,因为水质好还有商户专门在此发豆芽销售。

离贵阳文昌阁不远,在文昌北路上,被贵阳人俗称为莲花坡。在贵阳莲花坡一带,地势上行连绵的一片都为君子巷。沿着台阶向上,经自建民房的狭窄通道向内进入,一块大大的石碑赫然在前: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君子亭。

贵阳君子亭如今已无亭子的样貌。石碑后面是一排并列的陈旧民房,亭子内部空间已被民居所填充。民房外墙镶嵌着四根石柱,都有刻字,内外分别为两幅楹联,字迹已经斑驳。

身处民居夹缝中、紧靠残存石柱标明身份的君子亭,曾经却是大名鼎鼎。李宗昉《黔记》云:“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因触怒宦官刘瑾,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并留下“龙场悟道”典故。而王阳明谪龙场曾撰“君子亭记”,亭子所在位置遥对阳明祠,便用“君子”为名,故为君子亭,附近皆为君子巷。而亭子前有宽阔池塘,种着“花中君子”莲花,贵阳的莲花坡因此得名。

因王阳明而建,君子亭成了贵州读书人一个精神高地,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望,也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记忆。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阳人赵以炯状元及第,正值君子亭重修竣工,在京做官的乡人李端棻自京城撰联贵阳君子亭,寄筑祝贺,联云:“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得意正归来(一说为‘状元及第正归来’)。”

弯弓街 六座碑遥远记忆

贵阳文昌阁古迹(寻访文昌阁周边古迹之二)(2)

贵阳弯弓街就在文昌阁一侧,是连接贵阳文昌阁老东门到小十字的便道,在贵阳电台街和蔡家街之间。这里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老贵阳景象。

贵阳弯弓街内,随处可见“年岁大”的物件:老砖墙、老石墩、老院门、老式木板结构的房屋,后期修缮的痕迹很大,住房几乎都呈现一种补丁状,也还有保存不错的老式四合院。从雕花木门进入,从小门进入,便进入四合院。院中左右两边都是低矮住房,院子不大,种着一些盆栽。从院子天井抬头,不远处,贵阳几栋高层建筑步入眼帘。眼下的四合院,有种穿越时空之感。贵阳弯弓街内,闲闲散散地摆着一些菜摊,还开着一些老式茶馆。和百米之外中山东路上的“快”相比,这里的“慢”,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除了“慢”,贵阳弯弓街还有些“老”。因从现贵阳二中隔壁向上,到和贵阳电台街的丁字交接口,整条街形状如弯弓,故得名。清道光《贵阳府志》中所绘《贵阳内城总图》上,弯弓街确实部分形状如弯弓。

弯弓街内还有一处古迹,今已不存。《贵阳府志》记载“六座碑:起自蔡家坊口,文笔街,东达万寿寺巷。”所谓六座碑,记事性质的碑文,主要记载贵阳大事,类似修路修桥一类的事迹,源于明代。根据这一记录框定的范围,六座碑就在弯弓街内。

老街老生活,连接曾经的历史过往,像弯弓街这样的老街,目前贵阳城剩者不多。

省府路 贵阳唯一仅存石板路

贵阳文昌阁古迹(寻访文昌阁周边古迹之二)(3)

从贵阳文昌阁出来,沿着弯弓街再向背街小巷走,到了文明路和忠烈街交叉位置,就能看到一条由石板铺成的街道,这里就是省府路。这一段,被贵阳人俗称为“石板街”。

短短一百多米的街面,不是水泥沥青铺设,而是一块块的大石块铺成。横竖整齐,表面被磨得光亮,走上去很有旧时光的感觉。

石板铺成的这一段,曾是清代的巡抚衙门所在。在民国时期,也是贵州省政府所在,是当时的保安司令部等等机关办公地。从贵阳飞山街一边过来,一路向上。清代巡抚衙门就设在最高处,在衙门的前面立着牌坊。从前,下面官员每到贵阳来办事或是给上级述职、报告事宜时,来到此牌坊下,为表对巡抚的尊敬,文官必须在此落轿,武官必须在此下马,然后步行进入巡抚衙门。

上个世纪,贵阳城的道路都是由黄土铺成,被贵阳人笑称为“水泥路”。下雨天,一身的泥巴;天一晴,灰尘又大。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决定改造贵阳省府路,改成用石头来铺路。而石板街成了那一次铺路运动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段。它的前世和今生,成了贵阳城在变迁中一个注脚。

贵山街 曾经的贵山书院

贵阳文昌阁古迹(寻访文昌阁周边古迹之二)(4)

贵阳贵山街就在省府路石板街旁边。准确说,如今的贵山街已经没有街,不过是一住宅小区内部的通道。但不妨碍贵山街是贵阳老城“文化底蕴最厚”的老地名,因为这里曾经有大名鼎鼎的贵山书院。

《贵阳府志》:贵山书院在贵阳城内巡抚署左,旧为阳明书院,在府治东偏。

另有记录称,贵阳贵山书院,创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朝廷令所建,嘉庆二十年(1815年)贵州巡抚曾燠及后来同治八年(1869年)贵州巡抚曾璧光都曾重修。光绪年间,皇帝想实行变法,下诏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二十七年(1901年),贵山书院之名遂取消。

贵山书院,改革新教育方式、引进新的教育人才,培养了不少在那个时代的贵州文化名人和文化先贤。仅嘉庆二十一年(1817年)丙子科就有二十五人考取举人。 “黔滇第一状元”赵以炯就曾在贵山书院求学;“是春谷”巨型摩崖石刻、《洗心亭集》诗文的制作者谢庭董,也是来自贵山书院。

2004年,贵阳贵山街一带出入了五块石碑,上有“重修三书院记”和“同治八年”、“重修王阳明先生暨田卫二公祠碑记”及“大清乾隆二十有五年”等字样,记录了贵山书院的历史。如今,书院不存,街已非原样,贵阳贵山街曾经保留的读书人精神,只能遥相追忆了。

(文/白凤 图/邱凌峰 吴东俊)(贵州都市报全媒体编辑 张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