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训练教学(大成拳认识论和方法论)
大成拳训练教学(大成拳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二阶段是创拳阶段。王芗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四处寻师访友,兼收并蓄,为创立新的武学体系做准备,他在《大成拳论》一书中是这样写的:“余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以发扬光大之,另成一种特殊拳学。” 第一阶段为学拳阶段。王芗斋8岁拜郭云深为师,20岁便成一代高手。 对于学习形意拳的历史来说,只是芗老习武的起蒙和曾经学习过的拳种中的一种。我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两点:①、形意拳是中国四大名拳之首(形意、八卦、太极、少林),说明王芗斋先生学习的拳术是名门正派,在当年是最先进、最科学的技击术。形意拳的创始人是岳飞,因为他是宋朝武将,他的拳是用来装备军队的,战场上人命关天,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②、王芗斋先生随郭老学拳时,因聪敏好学,刻苦用功,加之郭老倾心相授,使其尽得形意拳心法,为日后创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认识论主要讲对大成拳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大成拳是个什么东西?有什
大成拳认识论和方法论
——张礼义 在2016年大成拳高峰会上的报告
各位同仁: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九,按传统习俗还在过年,在此给各位拜年,祝各位新年吉祥、心想事成。本次会议在韶山召开,大家聚集伟人故里沾毛主席的福气,力图实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促进发展”的会议意图。作为大成拳的高层,是传播大成拳的骨干,我们学习研究大成拳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二要有科学的方法,如此则能事半功倍。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认识论,一个方法论。
一、认识论
认识论主要讲对大成拳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大成拳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特点?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些我在别处讲得较多,在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也叫做“三论”。
1、创拳论。王芗斋先生集毕生精力创立一种“特殊拳学”,建立了一个新的武学体系,他是这种特殊拳学的创始人。他创拳分两个阶段、四个历程、一种结果。
(1)、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拳阶段。王芗斋8岁拜郭云深为师,20岁便成一代高手。 对于学习形意拳的历史来说,只是芗老习武的起蒙和曾经学习过的拳种中的一种。我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两点:①、形意拳是中国四大名拳之首(形意、八卦、太极、少林),说明王芗斋先生学习的拳术是名门正派,在当年是最先进、最科学的技击术。形意拳的创始人是岳飞,因为他是宋朝武将,他的拳是用来装备军队的,战场上人命关天,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②、王芗斋先生随郭老学拳时,因聪敏好学,刻苦用功,加之郭老倾心相授,使其尽得形意拳心法,为日后创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创拳阶段。王芗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四处寻师访友,兼收并蓄,为创立新的武学体系做准备,他在《大成拳论》一书中是这样写的:“余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以发扬光大之,另成一种特殊拳学。”
《大成拳论》是指导大成拳修炼者的纲领性文献。王芗斋先生为了实现武术大同,建立新的武术体系,颠覆了整个武林,为武术重新制定了一个标准,表现在拳道的意义、目的、修炼原则和拳学理法上,在学习研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意义高远。芗拳之意义与“国家利益、民族精神、人生哲学、社会教育”联系在一起,可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境界。
②、目的伟大。芗拳之使命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可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
③、训练原则独特。以站桩求得力量,无招无势重本能。他说:“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本能论和无法论是王芗斋武术思想的核心,无法论是为本能论服务的,松静是恢复本能的主要手段。
④、拳学理论深厚。以儒,释、道之精华来做拳学之基础。
⑤、功法程序科学。功法简单,直达拳学目的。一桩,可养、可练、可修、可用,真正达到抱其一、万事毕的目的。
(2)、四个历程。
学拳、比拳、创拳、教拳为创立大成拳的四个历程,大约花了45年时间才完成大成拳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部过程。
(3)、一个结果。成为中国武术史上最后一位武林宗师、拳学创始人。
2、非拳论。大成拳只是个代号而已。如果叫“拳”,就违背了先生反对门户之见而自己又立门户的观点了,贬低芗老的境界,误导了后学。
说他是拳,其修行之法理却是道;说他是道,其功用又是拳,拳道一体,正是拳道合一,芗老称“拳道”,同仁称“大成拳道”,因为他是武林总纲,是大武道,同时借鉴“截拳道”、“跆拳道”等拳名,所以我称他为“大拳道。”
“大拳道”之大,“广包环宇,含容万物,大合于天地,小系于毫厘……胸怀顾家国之忧,行止关利民之志,近人当平凡易处,处世必练达谦和。”他告诉我们做人之道、处世之法、修行之理。
3、境界论。境界高低决定事物标准的高低。视黄金如粪土,还是视粪土如黄金,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和你的境界。你的境界决定你看待事物的水平,高一步是天堂,低一步就是地狱。认识高是“道”,认识低就是“拳”,我把芗老拳道视为“武林百科全书,武林人的归宿,人生大道。”因为他能解决武林中的一切难点(例:形意刘,截拳李),也是武林中有远见的武术家必然的归宿(例:在座的大家),最难能可贵的是指点人生迷津。“简者不知,莫求繁深,小者不明,难通大道”和“人解不如自解,心解不如行解”这是芗老教我们做事的方法。“功不在深,在懂在明。力不在大,在变在整。知不在多,在精在透。人不在贵,在敬在谦。”以及“初得易暴,至精多隐,谦慎大为,粗狂易败”这是芗老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一般人认为武术属于体育,所以就按一般体育运动的原则来对待它。我认为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大凡体育训练只注重外三合,也就是身体的协调性,而武术却不同,除了外三合之外,最注重的是内三合,最后达到内外六合,所以说它高于体育。
大成拳属于武术,而又高于武术,大成拳除了内外三合以外,最重要的强调与天合,与地合,与大自然合。芗老说:“使人体与大气相接合”,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修炼境界。心身内外协调一致,是内外三合的具体体现,属于小浑元;由精神到肢体,由肢体到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是大浑元。所以其他武术与大成拳相比,后者高不可攀,不可比拟。
去年在梵静山的高层会上我提出“忠诚、担当、团结、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今年提出“五个一”要求。
大成拳修炼者要明白五个一,建设和维护好五个一。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白五个一是什么意思?五个一就是“一个拳,一个声音,一个圣地,一个组织,一个责任。”
1、一个拳,就是“大成拳”。
我前面已进过,“大成拳”只是个代号而已,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拳种,一个门派来看,那就贬低了芗老的崇高,磨灭了芗老的贡献,亵渎了神灵,暴殄了天物。我们在解读大成拳的时候,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芗老的武学思想,理解芗老的拳学目的和意义。他立志高远,胸怀阔大,其大在于大境界、大文化、大智慧、大能量(功夫)。
一曰大境界。芗老之大,大到包环宇、容万物、合天地。大到顾家国、利民族这么个高度,真正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为中国武术史上少见。
二曰大文化。“大成拳”的理论是建立在“儒、道、释、医、武”的理论基础上的。此五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家都称之为国学。
儒家文化天下第一,凡读书人都是孔子门徒,其学子之多,无与伦比,渊源之深邃,其内涵之厚重,被世人所敬仰。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阴阳、五行、周易八卦、河络经蕴,包罗万象,玄妙不可探其底。
佛家虽由印度传入,因信众之多,溶入了国人生活,也已根深蒂固,甚称三教上九流之首,有“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之说。
医家之要,更与国人生活密不可分,中医之渊源流长,为中国四大国萃之一。
武术意义非凡,初期用于战争,进而用于自卫,然后为健身之首选,也列国萃其中。
大成拳就是建立在这么大的一个文化基础之上,吸其精华、为我所用,所以堪称大文化。儒家的“中”,佛家的“空”,道家的“清”,医家的“养”,武术的“力”都是大成拳的基础,故而堪称大拳道。
三曰大智慧。拳道可使愚者转为智,通天彻地,开启智慧,参悟人生,得大自在。芗老说的“人生哲学之基础”是指人的生活哲学、生命哲学、处世哲学。参透人生,看透世界,要大智慧。智者面对大千世界,可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可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生命哲学:参透生、老、病、死四字者为大智者,经过拳道修身,做到生得愉快,老得健康,无病而终,死的安然。
处世,第一要不争,以“不争之争”为要,不争无烦恼。第二要善为,善为就心安。第三要宽容,宽容不纠结。
四曰大能量。经过修炼恢复本能、集聚大能量。
大成拳不是靠招式胜人,是靠能量击人,动有雷霆万钧之力,所向披靡,静如泰山稳不可动。芗老就是因为有超人的能量,才有颠覆传统武术的气魄和能力。
大能量就是大功夫,来自于勤思苦练。练:不可一曝十闲,要将其视为茶饭,做到行、住、坐、卧不离拳意;悟:不可一日不思,要将其视为爱人,做到动静之中无时不想。练习大成拳的收效如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取酬,十分公平,需持之以恒,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又要一点一点的去掉,在不断否定中进步,如绳锯木断,如滴水穿石,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执着的追求,永远在第一层功夫外徘徊,难以入道。否定就是舍得,舍得之理来自佛经,舍得既有辩证之理,又是大智大慧之源。舍得之理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拳学训练过程中,尤其在推手中显得格外重要。在站桩等训练中不断舍掉的是拙力和多余的刚劲,其过程是:首先要舍去拙力得到刚劲(第一层功夫),再就是舍去多余的刚劲得到柔劲(第二层功夫),然后要舍去多余的柔劲得到化劲(第三层功夫),化劲为最高境界,化劲以“刚劲”入“骨”,以“柔劲”入“筋”,以“化劲”入“神”,做到“刚”而不硬,“柔”而不软,“化”而不虚,最后达到“骨坚、筋柔、神化”之目的。
学会忘记,让生活愉快,学会舍得。让功夫进步,所以忘记是一种境界,舍得是一种智慧。
入门需要缘份,入道需要学问。缘份定福份厚薄,学问定修行深浅。入门不易,入道更难,要想入道,需具备三个条件:明师、勤奋、悟性。无师尊无以为教,不勤奋无以为功,不思悟无以明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勤奋。境界比天高,胸怀比地大,凡长则取,有时便练。如此则能聚大能量,得大功夫矣。
告诉你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感即应,应即是法;拳本无法,动即是法,“应”和“动”的能量都是“精神假借”训练的结果。
通过精神假借刺激神经系统,增强其灵敏性,以便更为有效地支配神经和筋骨的工作,久之使之具有很强的“应激”性(本能反应)。其应激性好比一口钟,你轻敲它轻响,你重敲它重应,你给它怎样的刺激,他就回应你什么程度的“应激”。你给它刺激越深,越大,越细,它给你的“应激”也就越深,越大,越细。芗老说:“拳为运动之道,健身之方;术为取人之法,胜人之妙。然而妙从何来?术从何得?就在阴阳变化之间”。拳经云:“学者要得真消息,全凭动静两字间。动静者阴阳也,懂阴阳之道,知动静之奥,可以说拳道通矣”。
我提的一个拳,我认为他是东方文化精华的总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最简单的大武道。
大道至简是境界的根本
(1)、拳理简单。《大成拳论》五千言,直入拳道精髓,①、论静“外缘不内侵,内念不外游”。②、论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③、论劲“用力则力穷”。④、论法“用法则求馨”。⑤、论松:松而不懈。⑥、论紧:紧而不僵。
(2)、功法简单。七步功法,说是七步功法,其实只有两步,一步静功,一步动功。其基本动作只有六个,二个桩法(混元、浑元),三个试力(钩锉、波浪、猫洗脸),一个摩擦步。站桩,静中周身互争;试力,动中与大气互争;走步,落地六争。试声,一气之收缩;推手,一化而了之;发力,六面一争;实作莫过于本能。
站桩最简单,是武术中再也不能简单的生力法门,是静功中至简至极之道。
试力,是最简单的前后、左右、上下划圆,是最为简捷之知力之法。
摩擦步,前进后退动作简单,如同太空走路。
(3)、操作简单。做到松、静、自然即可。
(4)、场地简单。方寸之地就可练就惊天动地的功夫,修成金刚不败之体。
把简单做到极至就是艺术,把最简单做到最极至的人,就是大师,就是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东西能改变你的人生,能改变你的一切,初说独立守神,进而抱圆守一,抱圆为修德之门,守一为入道之径,守住一,得天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安。去繁就简,记住最简单的。
(5)、练习步骤:
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而懂,由发力而用,由试声而固元气,由实作而知变化。
(6)、劲力之来去
松生静,静生力,生于骨,达于筋,行于络,透于表,触即发。这既是劲力的始终,也是气血循环的路线,芗老曰:“形体愈松,气血愈流通,气血愈流通,劲力增长愈快。”气血和劲力是一回事,所以说医武同源。
(7)、练习方法
不动(站桩)——慢动(试力)——快动(发力)
面对简单的事,你的心必须简单,淡泊才能明其志,宁静才能至其远,心是统帅,是大道之源,心改变了,态度随之而改变,态度改变了,人生也随之而改变,大成拳修炼者不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2、一个声音,就是一个师父
一个师父,就是一个声音,一个能发出正能量的声音,一个能正确解读王芗斋的师父。静空法师拜师时,他师父要他答应一个条件,否则不能拜师,他要求静空拜师后五年内不看别人的书、不要听别人说教。为什么呢?拜师,你相信他才拜他,不要东瞧瞧、西看看,因为你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没有鉴别真伪的境界,所以只能听师父的。王芗斋是大成拳创始人,王选杰是大成拳中兴之主,张礼义是国家认定的法定传承人,我们传承的是大成拳,跟其他无关,凡我大成拳弟子只学大成、讲大成、练大成,如此你才能大成。关于这个问题我讲了多年,今天如果你还不明白,我们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出了问题,如果你是故意,那就只有清理门户了。我要求大家在2020年前不要东张西望,先纵向学习,到你能将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己用的时候,再横向学习,这不是师父保守,这是教学方法。有人跟我讲他上过武当,去过少林,到过峨眉,爬过泰山,到过好多武馆,学过好多拳种,我回答他说:“你上了一百个一年级,连小学都没毕业,又能学到什么东西?”认定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追求下去,“不要做移动公司,”老移动是不行的。认定一个目标,就去实现这个目标,要心无旁物,专心致志,长期坚守,才能入道。
3、一个圣地,就是大成堂。
大成堂是供奉圣贤之堂,是传播圣人之道的场所,大成弟子对大成堂要怀敬畏之心,诚惶诚恐,要按“四容五要”之规矩要求自己。衣冠整洁,言语文雅,讲究卫生,切勿惊动神灵。
同时大成堂是一块净土,是大成徒众的家,是洗涤灵魂的地方,在我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大成文化学习传承之地,切切注意。祖师有灵,保佑后人,武功日进,诸事大成。
(4)一个组织,就是中国大成拳研究会。
大成拳研究会是专事研究大成拳的武术研究机构,也是管理和领导大成拳的行业协会,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在大成拳研究会成立近30年中,在国内外成立56个分支机构,会员达四十万之众,遍及世界各地,我们完善了大成拳的组织体系、大成拳的理论体系、大成拳的训练体系、大成拳的竞赛体系和大成拳的认证体系,对推动大成拳的发展起到组织保障的作用。所以我们作为大成拳研究会的一员,要为大成拳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一个职责,就是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责任重道远,首先要认真学好大成拳,明白拳理,掌握拳法,如此才有能力去传承,要做一个能讲、能做的真传人,王芗斋先生的传承者,要大于王芗斋的胸怀,高于王芗斋的境界,超于王芗斋的智慧,强于王芗斋先生的功夫,芗老云:“学术理应一代高于一代,否则无进步之可能”。只有如此才可完整地传承他老人家的东西,有些人不能正确理解芗老,其原因是他们认识不足、觉悟不高、体认不够、境界低下所造成的。往往将高大变成矮小,将精华变成糟粕,甚至为一己之私,标新立异,违背芗老本意,成了欺师灭祖之徒。
在这里讲五个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家对芗老的认识,将各位的思想统一到一个目标上来,如此才能团结一致,促进大成拳的传承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二、方法论。
方法论主要讲学习大成拳的方法,也就是怎样练习大成拳。
(一)、见过于师。
学习圣人之道,不要仰视,如果仰视只能知其一点;也不要平视,如果平视,只能知其一方;要俯视(要用坐在卫星上面看地球的方法),只有俯视,才能知事物的全貌,认识事物之整体。也就是说要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伟人,要站在高于伟人的高度评论伟人,研究伟人,学习伟人,如此才能准确地诠释伟人之道。圣人是伟大的,认识圣人的伟大必须比圣人更伟大。
芗老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援。”他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的见识如果与老师的见识一样高,其收效只有老师的一半;只有见识超过老师的人,才有可能传承师道。芗老这一精辟的论述,指明了我们学习研究大成拳的方法。冰必须寒于水,青自然胜于蓝,如此才能继先圣之绝学,扬拳道之精髓。
(二)、法理同修
芗老说:“学习大成拳不明白其哲理,无异于抱石卵而盼司辰。”
道理明一分,功夫长一层。明理必须体认,体认必须明理,明理和体认同时进行叫做法理同修。浅言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将拳理杂揉到拳技之中,将内意渗透到外形之上,使之内托外依,形意同然。法理同修,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大成拳整体修炼的独特法门。学习大成拳要内外兼修,养练同体,养生与技击如同冬虫夏草一样,同根而生,共体而长。简单一桩练就所有,唯大拳道不会再有。故而要用哲学的观点来解读其理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其功法。
(三)、神形兼练
大成拳训练包括精神和形体两人方面。
1、精神意念的训练原则:
意念内守为第一修炼法则,蓄精全神生能量,无则天人合一;精神假借是第二修炼法则,精神专一生力量,有则与天地互争。
2、形体训练原则:
形体训练的原则:姿式在于高低(由低到高),动作在于大小(由大到小),速度在于快慢(由快到慢),劲力在于刚柔(由刚到柔)。
站桩以不动为原则,试力以慢动为原则,发力以快动为原则;不动(站桩)求内三合,快动(发力)求外三合,慢动(试力),求内外三合。
3、训练手段:
①动静合理。早先静、晚先动,动养体、静长功。
②、运动适量。早九晚九(90分钟),动静都有。
③、神意标准。轻重互为,有无互参,养练合一,一桩而站。
各位同仁,练习大成拳是一条既艰辛又甜蜜,没有尽头的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终了,因为这是我们的人生归宿。芗老告诉我们:“不可浮聪明,不可笨用功,于师之所授,学者需观其形,度其理,揣其意,心领神会方可神而明之。久练自化,熟极自神,如是方可逐渐由登堂而入室,由小成而臻大成。从虚空中展现出最令人惊叹的奇迹。”讲了这么多,只要明白一个道理,我就没有白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