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收复河套的原因(成化年间收复河套)
明代收复河套的原因(成化年间收复河套)成化二年内阁李贤等人趁大同总兵官杨信返京述职的日子再次提出了当年房能主动出击以清河套的建议,李贤认为河套贼寇人口不足明朝的一个大郡,却年年侵扰边关,必须大举出兵讨伐彻底解决“套寇”,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时任兵部尚书王复以及会昌侯孙继宗等人也认为大举出兵讨伐套寇一劳永逸是好的建议,唯一的问题就是主将必须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而回京述职的杨信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托付重任的人,因此在王复等人的推荐下担任主将出击讨伐套寇。说着是主动进入河套,然而杨信本人却是个无胆匪类,只敢在延绥一线针对鞑靼的入侵做出防守反击,杨信在朔州多次击溃套虏。套虏见在朔州占不到便宜,于是选择向东劫掠大同,朝廷又把杨信调去镇守大同,如此反复,套虏依旧为患不止,虽然反击很有效,但肃清河套的目标却还远未实现,对于鞑靼的入侵并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边关守将延绥西路左参将都指挥同知房能也向朝廷上书,提出“集中兵力,主动进攻;精修守
河套,一个中国历史上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地理名词,位于黄河“几”字形环绕区域,是由黄河冲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草木茂盛,被称为“塞上江南”。昔日秦始皇一统六国,派蒙恬北逐匈奴七百余里,驻防河套,秦末天下大乱,冒顿单于趁此机会南下夺取河套,以此为基地经常南下骚扰汉地。汉武挥鞭,前后数次派出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收复河套,自此漠南无王庭,匈奴为臣妾,臣服大汉,直到千年以后。
元朝末年,民变四起,在众多起义军中,朱元璋“苟”到了最后,推翻了蒙元的统治,把元朝赶回了北方的大漠。随后几十年,在明朝的数次北伐中,继承了元朝旗号的北元也正式灭亡,变成了鞑靼,瓦剌等部族。
而鞑靼由于继承北元的名号一直很嚣张,被明朝直接打残了,为瓦剌所吞并,瓦剌在宣宗,英宗时期实力暴涨,统一了大漠各个部落,随即大举南下入侵明朝。英宗自恃祖辈都是御驾亲征的豪杰,我也有他们的基因,怎么能够在京城如此窝囊?于是也效法祖辈御驾亲征,奈何英宗就是温室中长大的花朵,哪能和久经战阵的太宗,仁宗和宣宗比,自然就更不是从草原上厮杀出来领导群狼的也先之敌。
土木堡一战,大明精锐尽失,英宗被俘,幸好有于谦力挽狂澜,最终使得大明转危为安。不久之后,瓦剌内部也开始分裂,也先无法压制,大漠再次烽烟四起,也先被杀,鞑靼一部在阿罗出的率领下进驻河套,占据了这处被明朝抛弃的地方,鞑靼诸部自此陆续迁徙至河套,以此为据点时常南下剽掠大明。河套成为了蒙古入侵明朝的跳板,这使得明朝不得不逐渐重视起居住在河套蒙古贼寇,开始有了清理套虏,肃清河套的想法。《明史》记载:“天顺间,有阿罗出者,率属潜入河套居之,遂逼近西边。河套,古朔方郡,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处也。”
直到英宗去世,成化即位,终于决心一改之前对于抵抗蒙古的颓势,力图振兴军队,在即位伊始,就大规模的撤换调动边防军区的将领,换上自己认为值得一用的军官人才,并且严厉训诫他们一定要好好带兵,务必士兵精锐,器械精良,粮草充足,城防巩固,违者重惩,可见宪宗对于大兴军事的决心。
《明宪宗实录》记载:“复都督佥事郭登定襄伯命佩平羗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甘肃;命武安侯郑宏佩征虏前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辽东;都督同知颜彪佩镇朔将军印光总兵官镇守宣府;都指挥同知张杰升署右军都督佥事佩靖虏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延绥;修武伯沈煜充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都指挥佥事李英充右参将分守大同西路;起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滕昭巡抚辽东;改南京右佥都御史李秉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升兵科都给事中徐廷章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边关守将延绥西路左参将都指挥同知房能也向朝廷上书,提出“集中兵力,主动进攻;精修守备,巩固城防,以及加备火器,以备敌寇”等三项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对河套贼寇的压制。房能认为宁夏总兵官张泰老成练达,延绥巡抚徐廷章也擅长灵机应变,用这两人完全可以防备边患并且防守反击,等到春日回暖,河水解冻,草木茂盛之时,用这两人带兵出击,深入河套,讨伐胡虏,必然能够颇有成效。而且房能以前在麓川平叛的时候,曾经使用过一种名叫“九龙筒”的火器,威力巨大,当时在贵州讨伐苗人的时候经常使用,于是希望在军队,尤其是边军中推广,对于克制河套贼寇的骑兵有奇效。宪宗对此事十分感兴趣,要求兵部详细讨论房能的方案,只不过当时大藤峡起义也很严重,广西瑶民叛乱不止,因此对此事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策划。《明宪宗实录》记载:“丁亥,分守延绥西路左参将都指挥同知房能陈三事:一除套虏以靖边疆,,..... 一移营堡以固边防,臣所守迤东地原设塞门堡,白洛城二处,俱在偏南以里,去边墩相远,道路迂曲,声势不闻,遇有警急,缓不及事,况其军民反在堡外耕牧,......,一制利器,以破敌锋,臣先在麓川,破敌之时,曾用火器名曰九龙筒,一线引火,九箭齐发而能致远伤人,中马惊象,大有功效,及在贵州征剿东苗,行军下营多用,.....,如此以战,则克以守则固矣。上以所言有理,命兵部计议以闻。”
成化二年内阁李贤等人趁大同总兵官杨信返京述职的日子再次提出了当年房能主动出击以清河套的建议,李贤认为河套贼寇人口不足明朝的一个大郡,却年年侵扰边关,必须大举出兵讨伐彻底解决“套寇”,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时任兵部尚书王复以及会昌侯孙继宗等人也认为大举出兵讨伐套寇一劳永逸是好的建议,唯一的问题就是主将必须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而回京述职的杨信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托付重任的人,因此在王复等人的推荐下担任主将出击讨伐套寇。说着是主动进入河套,然而杨信本人却是个无胆匪类,只敢在延绥一线针对鞑靼的入侵做出防守反击,杨信在朔州多次击溃套虏。套虏见在朔州占不到便宜,于是选择向东劫掠大同,朝廷又把杨信调去镇守大同,如此反复,套虏依旧为患不止,虽然反击很有效,但肃清河套的目标却还远未实现,对于鞑靼的入侵并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杨信虽然不敢出塞深入河套,但防守反击依旧做得很好,只是这还远远达不到宪宗的野心,超越祖辈,成就万世基业,重现秦皇汉武昔日的辉煌,那让人魂牵梦绕的河套,终有一日会回到我的手中。杨信的失败并没有让宪宗放弃收复河套的想法,河套并非不能收复,只是还缺乏一个恰当的时机,成化六年,兵部收到谍报,套寇内部有人想要归顺大明,和阿罗出所部发生了冲突,鞑靼内讧,这不正是宪宗日思夜想的万全时机吗?
于是宪宗果断派出朱永带领大军再次北伐,要求目标是收复河套,只是朱永亦不敢深入河套,也是在延绥一带防守反击,大破套寇,阿罗出受伤奔逃,虽然斩获不多,但众将力战北虏,奋不顾身追击敌军,打的套虏狼奔豕突,让当时边塞的人都看呆了,以前打仗你们都是能龟缩就龟缩啊?今天怎么吃错药了?不仅野战,还追着蒙古人打?数十年来只能被套虏的游击战术欺负的颓废之气一朝扫清,着实振奋了大明上下的军心和民心。《明史》记载:“时斩获无多,然诸将咸力战追敌,边人以为数十年所未有。”虽然此战一扫被动挨打的颓势,但是宪宗并不买账,大破敌寇固然可喜,然而我并不想这样只能被动挨打,迟早有一天,我必然效法汉武帝收复河套,北驱胡虏!
这一等,就等到了成化九年,这一年,套虏在癿加斯兰,满都鲁等人的带领向西侵犯韦州,将老弱妇孺留在红盐池。参赞西北军事多年的王越以灵敏的军事嗅觉察觉到了机会的来临,他没有去救援韦州,反而周玉,许宁带兵从榆林翻越红儿山,横渡白盐滩,昼夜兼行八百里直取套寇老巢,一战而荡平套寇根基,自此套寇向北迁徙,再不敢复据河套,河套收复,西北边陲得以安定数年之久。《明史》记载:“其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诸州县。越策寇尽锐西,不备东偏,乃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两昼夜行八百里。.......分兵千为十覆,而身率宁、玉张两翼,薄其营,大破之。擒斩三百五十,获驼马器械无算,焚其庐帐而还。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相顾痛哭。自是远徙北去,不敢复居河套,西陲息肩者数年。”
没想到朝廷喊了数年之久的收复河套,搜清河套的口号,最后竟然由王越一介文人带兵身先士卒完成了此事,数年之后王越在成化十六年再次复制了他当年偷袭红盐池的经典操作,奇袭威宁海,再次大破敌寇,得以凭借文人之身受封威宁伯,成为了有明一代仅有的三位凭借军功封爵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