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琵琶曲十面埋伏收录在哪(琵琶曲十面埋伏究竟有多惨烈)

琵琶曲十面埋伏收录在哪(琵琶曲十面埋伏究竟有多惨烈)第二部分,战争过程。是全曲的中心部分,音乐发展很有层次。开始表现决战前夕宁静而紧张的气氛,随后描写两军殊死相搏、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马蹄声、呐喊声、刀戈相击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包【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段落,其中【埋伏】带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速度渐快、力度渐强、旋律递增递减,好似夜垂黑幕,伏兵重重,大战一触即发。【小战】形象地表现了汉军和楚军交锋、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场面。应用琵琶的“煞”弦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斗中矛盾相碰、刀戈相击的声音。在反复时随之速度加快,力度加强,旋律跌宕起伏,全曲的高潮部分——【大战】开始了,把音乐推向段落高潮。 【大战】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段落开始,首先以强有力的节奏和琵琶演奏上的快夹扫技法,快速地进行,再现了【吹打】的部分旋律。与之对比的是来有凄凉悲怆的“箫声”(楚歌声)。【大战】的高潮在“呐喊”,主要用琵琶特有的“推并双弦”和“夹


琵琶曲十面埋伏收录在哪(琵琶曲十面埋伏究竟有多惨烈)(1)

作者简介: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作者,历来争议较多。近来,据赵后起先生考证,《十面埋伏》应该是明末著名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所作。

汤应曾(约1585-1652),邳州(今江苏邳县)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汤应曾从小酷爱音乐,曾拜陈州(今河南淮阳)蒋山人为师,学习琵琶。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短短几年就技艺精湛,卓然成家,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被尊为“汤琵琶”。当时开封周王恭枵召见,他在殿上弹奏了《胡笳十八拍》,哀楚动人。周王深为感动,将他留为乐工,“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大概有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生活安定,经济较为宽裕的时期。后来,他为征西王将军召聘,随军至嘉裕关、张掖、酒泉等地。每逢打猎、阅兵或出征前,都让他演奏《塞上曲》,以壮军威,鼓舞士气。有一次大雪天,行军到达榆关,他听到边疆战士吹奏的筚篥,便在马上用琵琶仿奏,音调凄凉悲切,使闻者落泪,也激起了他自己的怀乡思母之情,痛哭流涕。当即辞去军务,告别将军,回到母亲身边。晚年丧妻,自己也耳聋眼瞎,还带着母亲在战乱中过着流浪卖艺的生活。他能弹百十余首古曲,描写垓下之战的《楚汉》(即《十面埋伏》)一曲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作品简介: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十面埋伏》(简称《十面》、又名《淮阴平楚》),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据明代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所记载:“《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查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非,终而涕泪直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也有类似的情景记载。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音乐描写的是距今1800年以前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根据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写成的。

乐曲简介:《十面埋伏》具有大型套曲的结构特点,并严格的调式调性布局。用到的调式有:宫、商、徵、羽等各个调。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十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汉军的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段落。乐曲一开始,琵琶在高音区奏出一个象征战鼓声的强有力的和弦,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副军营垒垒、旌旗蔽空的古战场图景。音乐节奏的张弛、调式的游离、音区的转换,再加上曲中广泛模拟战鼓、军号、马蹄、步伐和炮声等战争音响的各种演奏指法的变换,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擂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生动地刻划了汉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的场景,表现出征前的金鼓号角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和军队将士威武的气派、矫健的雄姿。【列营】是全曲的引子,以高度概括、简练的手法,抓住了战场上特有的号角声与战鼓声,并使这种音调典型化,营造紧张森严的战争气氛。战鼓节奏又慢到快,号角音调高亢明亮,富于战斗性,乐曲一开始就把一幅战鼓雷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的壮烈古战场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部分,战争过程。是全曲的中心部分,音乐发展很有层次。开始表现决战前夕宁静而紧张的气氛,随后描写两军殊死相搏、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马蹄声、呐喊声、刀戈相击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包【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段落,其中【埋伏】带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速度渐快、力度渐强、旋律递增递减,好似夜垂黑幕,伏兵重重,大战一触即发。【小战】形象地表现了汉军和楚军交锋、短兵相接的小规模战斗场面。应用琵琶的“煞”弦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斗中矛盾相碰、刀戈相击的声音。在反复时随之速度加快,力度加强,旋律跌宕起伏,全曲的高潮部分——【大战】开始了,把音乐推向段落高潮。 【大战】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段落开始,首先以强有力的节奏和琵琶演奏上的快夹扫技法,快速地进行,再现了【吹打】的部分旋律。与之对比的是来有凄凉悲怆的“箫声”(楚歌声)。【大战】的高潮在“呐喊”,主要用琵琶特有的“推并双弦”和“夹扫”、“并双弦”、“推、拉”等多种演奏技法,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出两军对阵、厮杀呐喊的激烈战斗场景,将整个战场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千军万马,铁骑纵横,金鼓齐鸣,刀光剑影,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至全曲的最高潮处,突然,出现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凄凉旋律——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汉军为涣散楚军军心,瓦解其斗志的攻心之术。

第三部分,楚汉之战的尾声。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归营》五个段落。《项王败阵》这一段落在结构上属于插部性质,它几乎完全没有旋律性,音乐同音反复且由慢渐快,主要是一个零零落落的节奏型,如同马蹄声,然后有一个似乎是追击式的节奏型,表现项羽和他的少数部下突围的情景。《乌江自刎》整个气氛显得低沉,曲调悲壮凄切,塑造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悲愤感慨的复杂心情。本段最后在低弦上的“压”奏之后急“伏”,达到戛然而止的效果,以此表现项羽自刎。《众军奏凯》之后的三段,描写了汉军得胜后的种种情景,现代的演奏者已将其删去,而将《乌江自刎》作为全曲结束。

谱例一:《九里山大战》片段

琵琶曲十面埋伏收录在哪(琵琶曲十面埋伏究竟有多惨烈)(2)

以上《九里山大战》片段所用的音型和节奏,以及演奏手法都可以说是整首乐曲的概括,这一段落是最能体现《十面埋伏》这首作品的特色段落。

谱例二:《吹打》片段

琵琶曲十面埋伏收录在哪(琵琶曲十面埋伏究竟有多惨烈)(3)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氛浓郁的月段。描绘了三十万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是用琵琶模拟古代吹奏乐演奏的行进曲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