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小聪聪是无能为力的。就像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一样,他只是等待家长回家,一五一十地报告了纠纷情况。母亲郑美出去质问张家人为什么打向芳?张奶奶不等家里人应答,又冲到第一线骂郑美,引起双方“相互乱骂”。傍晚18时左右,外出参加镇中心小学工地劳动的张某明、张某奇兄弟回来了。张某奇称,当时他看见郑美母女站在张家门口骂,便劝郑美“都是邻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吵起没有意思”、“有啥子事情朝我哥两名下看”,郑美不听。张某奇并称,不一会儿向钢也找来,乡亲王某、杨某等人劝解,向钢不依,跑进张家房里找张小草,因张小草已去同学家避风而无果。其兄张某明顺势把向家人劝走。张某明称,自己当时声明“娃儿闹架很正常”,并主动去向家楼上帮助安装新买的“电视锅儿”。郑美则称,张某明来向家表态“不要吵了,我家人打到你姑娘,打着那里送去医”。张小草称,此后向芳不服气,一直在张家外面骂,张小草懒得搭理,跑同学家去了。正因为两家关

【现代案件2021-1】

1、

小孩扔进河沟的一颗小石子可以夺走一条宝贵的生命、摧毁两个美满的家庭,如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能够引来一场龙卷风——九岁男孩向聪聪的经历似乎验证了上述规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看完向聪聪的故事,你会找到自己的答案。(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个别地名也作处理。)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1)

2000年,向聪聪九岁,家住云南省某县场坝镇,家境在当地属于“上等”。父亲向钢有一手制作煤炉的绝活,母亲郑美售卖水果瓜菜,家庭收入不菲,自建一栋宽敞坚固的砖混结构小楼,拥有一台令乡亲们艳羡不已的黑白电视机。很多小伙伴不容易吃到的零食对于小聪聪来说从来不是问题,冰棍、破酥包……想吃就吃。

向家的楼房和街对面张家的油毛毡平房对比强烈,不过并未妨碍邻里间的友谊。向、张两家摆果蔬摊经常互相帮衬。据郑美忆述,她和张家的张某明之妻“是吃糖也得一人分一半的朋友”。张某明也称双方“关系好得很”、“煮十个汤圆也要分来吃”。

正因为两家关系亲密,小聪聪对张某明的弟弟张某奇非常熟悉,许多年以后还记得张某奇“喜欢穿篮球衣”,也牢记着张的相貌特征。但是在2000年,小聪聪完全预想不到自己对张某奇的深刻印象将发挥什么作用。那一年的8月27日,父亲向钢、母亲郑美和姐夫王吉上县城购买彩电和电视信号接收器(当地人称为“电视锅儿”)。小聪聪一边和张某明的儿子张某玩耍,一边期待彩色电视。谁知,孩子等来的将是一场延续十七年之久的人间悲剧。

小聪聪和张某玩耍的地点在一条水沟旁。张某年纪比聪聪更小一点,顽皮不懂事,往水里扔石子打水花,溅在小聪聪身上。小聪聪骂了张某。张某恼了,用石头打他,他推搡了张某几下。小孩闹架本属稀松平常,只要家长及时制止、正确引导,很快就能平息。可是张某的祖母张奶奶却过来帮孙子打架,推了向聪聪几下。向聪聪的姐姐向芳也忍不得这口气,跟张奶奶吵嘴。张某明的妹妹张小草出手打了向芳,两个女人打起架来。张奶奶把向芳按在水沟里打,经邻居拉架才罢手。(注:据张小草说,张奶奶的精神有点不正常。)

这其实是一场令人喷饭的闹剧,观众会忍不住发笑:“这两家人是塑料友谊吗?”但就是这个滑稽可笑的日常片段奏响了惨案的序曲。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2)

2、

张小草称,此后向芳不服气,一直在张家外面骂,张小草懒得搭理,跑同学家去了。

小聪聪是无能为力的。就像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一样,他只是等待家长回家,一五一十地报告了纠纷情况。母亲郑美出去质问张家人为什么打向芳?张奶奶不等家里人应答,又冲到第一线骂郑美,引起双方“相互乱骂”。傍晚18时左右,外出参加镇中心小学工地劳动的张某明、张某奇兄弟回来了。张某奇称,当时他看见郑美母女站在张家门口骂,便劝郑美“都是邻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吵起没有意思”、“有啥子事情朝我哥两名下看”,郑美不听。张某奇并称,不一会儿向钢也找来,乡亲王某、杨某等人劝解,向钢不依,跑进张家房里找张小草,因张小草已去同学家避风而无果。其兄张某明顺势把向家人劝走。张某明称,自己当时声明“娃儿闹架很正常”,并主动去向家楼上帮助安装新买的“电视锅儿”。郑美则称,张某明来向家表态“不要吵了,我家人打到你姑娘,打着那里送去医”。

小聪聪听见这种话,只怕满心欢喜地以为事情即将圆满了结,可是九岁的小男孩哪里读得懂成年人的世界?张某明的言行显然未能取信于向家人。王吉听妻子向芳说了挨打经过,又找去张家门上。按张某明的说法,此刻他正在帮向家安装“电视锅儿”,骤然听见郑美说:“走,你要去不的,去给他家杀翻几个。”张某明赶紧下楼,只见王吉、向钢、郑美等人都冲往张家。张某明紧跟着跑回家。

目睹父母奔向张家,小聪聪本能地意识到父母要去面对一个大麻烦。他赶忙跟上去,如同许多爱护父母的小朋友都会做的那样。小聪聪确信父亲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危险,因为他看见父亲随意地穿着一双拖鞋就出去了,表明父亲单纯想问明事由、定纷止争而已。小聪聪只想陪伴在父母身边,确保他们不离开自己的视线,这样他的小心灵才有安全感。

王吉事后回忆,那时是晚上20点多,他去张家询问向芳挨打的事,起初双方没有吵闹,只是讲述事情经过。向钢、郑美比女婿稍迟一步来到张家。差不多在同一时段,张小草从同学家回来了。或许是因为她现身,视她为“罪魁祸首”的郑美等人情绪升高,与张家人发生言语冲突。张小草称,向钢、郑美、王吉等人冲过来,其中不知谁打了她一记耳光。张某奇称,他见状质问向钢:“向老六,你为啥子要打才解决问题?”向钢闻言,又打了张某奇左脸一耳光,张就与之对打。张后来说,他“打了几下想往外面跑”,被“一手提棒、一手提刀”的王吉拦住去路,并指称王吉持木棒打掉他一颗牙齿。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3)

说到这里,想必各位读者也看出来了:张某奇、张某明的一些供述都是在力证本方通情达理,是向钢等人得理不饶人、一步步推动事态朝不可挽回的方向恶化;张某奇强调王吉携带木棒、刀具率先进攻,是为了证明自己属于“正当防卫”。

别的细节不清楚,但关于“王吉、向钢有未携带刀具”一项,向聪聪及其家人坚决否认。其姐夫王吉非但不承认张某奇关于他“持木棒、刀具堵门并以木棒打落其牙齿”的说法,相反,他说,他看到的是张某奇的父亲张爷爷“拿扁担朝向钢打来”,他连忙拉断灯线,使电灯熄灭。(注:张小草称是郑美用木板打烂了灯泡。)

混乱中,向芳据说往张家屋里扔过一块砖头,但张家并未主张本方有人因此受伤。郑美的眉梢却留下了疤痕,她说是被张家人掷板凳砸伤的,多年以后仍不时“针扎似地疼”。

小聪聪呆呆地站在室外,眼看着灯光突然熄灭,姐夫王吉退出屋子“找工具”——捡块砖头打对方,被张某明“提菜刀砍了背上三刀”。【注:张某明声称是王吉举着菜刀要砍他,他夺过菜刀又惊见王吉腰上别着匕首,且王“转身想抽匕首”袭击他,他才砍王,意指他也是“正当防卫”。笔者认为张某明兄弟的上述说法不合情理。假如王吉别着匕首,又何必再一手举一把菜刀、另一只手举根木棒,还逃出门找砖头呢?难道他打算用右脚操作那个匕首、用左脚扔砖头?感觉很荒谬。】

郑美的说法更是截然不同。她称向钢在女婿被张某明砍伤之际才来到张家门口,王吉负伤后追赶已跑出屋子的张某明,向钢走进张家的房屋,紧接着“张家的门就被关掉了”。

无论如何,无助的小聪聪所见到的是姐夫被张某明砍伤、退出了张家的屋子,屋里的人关上了门,把他和家人隔绝在外,父亲向钢只身留在屋里,单枪匹马、孤立无援。

接下来是本案最关键的部分:独自困在张家屋里的向钢究竟是怎样遇害的?张某奇称,他跟向钢扭打,摸到向的裤包里有一把刀子(匕首),他夺得这把刀,攻击向钢,后者发出惨叫。那一刻,小聪聪清清楚楚地听到父亲喊了一声:“拐了!”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4)

张某奇慌了,抱起向钢“往外推出门”。该举动使得先前关闭的门重新开启。郑美拿来手电筒,借着这一束光,小聪聪看见了一幕触目惊心、令他铭心刻骨的惨状:父亲向钢倒在地上,头枕着张家的门槛;张某奇“右手提着一把刀”、“腹部衣服处有血”。事后,警方在门外130厘米的石头上提取了“滴落状的红褐色斑痕”。

小聪聪不知所措,看着姐夫将父亲搬出来。关于此时的心情,未见他回忆过。他很可能没有留下相关的记忆。他只有九岁,目睹几分钟以前还精神抖擞的父亲陡然遇害倒地,这场巨震足以把孩子摇晃得大脑一片空白。街坊彭某闻讯赶到,刚好看见向钢“坐在一条板凳上,话都说不起了”。众乡亲帮忙把向钢送到镇卫生院抢救。

彭某告诉张某奇,向钢的伤“严重得很”。张某奇畏罪潜逃,途中,凶器遗失,再也没有出现。日后,张某奇咬定刀是向钢带去的,以佐证他“正当防卫”的主张。对此,向聪聪始终坚定地予以驳斥:【凶器就是张家的,“如果是我父亲的,为什么对方一个人都没受伤?”】的确,即便刀本来在向钢的裤包里,那么依照张某奇一方的描述,向钢跟他们打了很长时间都不肯摸刀伤人,不也证明向钢根本没有危害对方人身安全的意图吗?

可惜一切都晚了。卫生院的医生郎某记得,自己接诊时“用听诊器听了一下,感觉(向钢)已经没有心跳”、“无法抢救了”。还没有“吊完针水”,向钢去世。郎医生为王吉缝合了背部的伤口。法医鉴定证实:张某奇在与向钢扭打中用刀捅刺其胸部、颈部等多刀,致命伤是锐器刺伤心脏引起心包填塞。张家于当日赔偿郑美1500元安埋费。

向家的顶梁柱断了,小聪聪熟悉的生活像一盆水打翻在地,变得面目全非。他看见“家里乱糟糟、乱麻麻的”,敏感地觉察到“有些邻居看不起我们”,玩伴疏远了他,“在街上看到(他)都不打招呼”。母亲郑美无法打起精神做生意,频繁跑派出所、每个月去一趟县公安局,只为了解追逃进展,每每失望而归。家庭收入锐减,连立一块墓碑的钱都凑不齐,宽裕的家境沦落至“温饱也成了问题”。小聪聪也永远喝不到父亲酿造的甜酒了——那个他终生难忘的味道,是父爱的滋味。

郑美无奈,于2002年携子逃离伤心地,迁居县城,靠在路边卖水果艰难为生。这一年,有人告知,张某奇在厦门,真假未知、具体地点不详。郑美身心俱疲,因拿不出1000元消息费,不得不放弃这条线索。后来,郑美再婚。重组的婚姻磕磕碰碰,有报道称郑美先后改嫁三次。不管怎样,她已无力追凶。王吉因背伤后遗症损害了劳动能力,生活压力导致他与向芳经常争吵,感情逐渐破裂。向芳远走浙江打工,二人再未见面。向聪聪的哥哥呢?人称“性格内向迟钝”。至此,如果说向家人有追凶的“责任”,这份责任也全部压在了年纪最小的向聪聪肩上

3、

向聪聪稚嫩的心灵怎么负荷得了剧变的重压?怎么抵御得住“父亲在眼前遭到邻居杀害”的猛烈冲击?这个“老实温和”的小男孩变得“暴躁、叛逆”,无心读书,二年级辍学,让母亲痛感束手无策。但是,向聪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父亲遇害第二年,十岁的小聪聪对母亲发誓:“长大后要报仇。”郑美或许没有想到,向聪聪不是小孩子气说说而已,他认为事情因自己而起、就该由自己解决,他心底对父亲抱有一份深沉的歉疚,仿佛父亲是因他而逝。这种情感督促着他一步一个脚印把誓言付诸行动

早期,向聪聪通过熟人圈探听张某奇的下落。他这样拜托大家:“只要知道他在哪里,你带我去找到他,条件由你开,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尽量满足。”

向聪聪借助网吧的电脑学会了拼音打字,慢慢识得“大部分汉字”,通晓了计算机操作,能在电脑零售业谋生。对于追凶者来说,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手机,向聪聪就把张某奇的照片存在手机里,不断地重温张的相貌特征,烂熟于心,确保自己在遇见这个人的第一时间就认准他。

2007年,向聪聪得到一条消息:“张某奇在昆明南站旁的高家村出现过。”向聪聪马上变卖个人物品筹集路费,在一辆面包车里挤了九个钟头,赶600多公里长途去了昆明。他不辞辛劳地在昆明南站周边村子、路口寻找,却未能捕获张某奇的踪迹,路费倒是花光了。向聪聪没有向家人求助,他选择去工地做苦活,自力更生赚取路费。

不过,太早离开校园的他一度迷失方向,和小混混们有了交集,以致参加团伙斗殴负伤,在昆明市官渡区看守所关了两个多月。在那里,向聪聪遭受过某些狱友欺凌,也幸遇生命中的两位“贵人”。第一位是侯干事。侯干事得知他的身世,给他买牛奶、包扎伤口,循循善诱地开导他。向聪聪离开时,侯干事留了电话号码,叮嘱他一旦找到张某奇,需要帮忙就电话联系。第二位“贵人”是年长的狱友,他教导向聪聪:“你出去不要犯法了,好好把自己的杀父凶手找到。”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5)

这些温暖的善意让向聪聪饱受创伤的心里充满感激。他醒悟过来:追凶之路不需要打打杀杀,需要知识的积累。他刻苦自学法律,丰沛自己的灵魂。

2014年,向聪聪听说,张某奇“曾在福建晋江五里工业园区出现过”。向聪聪和女友赶到那里,一边在工厂打工,一边广泛打听讯息。除了亲力亲为、东奔西跑,向聪聪也努力融入贵州、云南籍的“摩的”司机圈子,请求他们协助搜集线索。这一次,向聪聪千辛万苦地找了足足7个月,之后又去浙江、贵州省贵阳、毕节查访,结果依然是徒劳无功。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追凶十七年以来指向最为明确的一条消息传到向聪聪手上:张某奇现身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恒盛餐具厂,线人愿意带路,索酬6万元。向聪聪为追凶倾尽所有,请不起线人相助,只能问侄女借得盘缠,在母亲郑美、好友的陪伴下乘坐20多个小时长途汽车来到目的地。

在省新镇,他租到两辆汽车,轮换着开到餐具厂门口盯守,有时爬上小山包侦察,累得扛不住就把手机固定在树上自动拍摄,休息片刻再回放视频查漏补缺。他在省新镇守株待兔两天多,不见张某奇踪影,便转赴康美镇,那里也有餐具厂。他带着礼品和张某奇的照片,拜访镇上的餐馆等各种平日和餐具厂有业务联系的场所,悬赏征集线索。

终于有一天,当地有人提供了一条听起来相当“靠谱”的线索:“照片上那个人很像这里一个叫【邵亮】的,他喜欢养画眉鸟。”

经由这条消息指引,向聪聪找到了康美镇青山村的恒鑫餐具厂,厂外有一片桂木林,厂门口的桂圆树上赫然悬挂着鸟笼!由于厂里的人对向聪聪的询问表现出反感的态度,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他购置了望远镜,翻山越岭,绕道摸进山上一座正对餐具厂大门的树林,在树荫的掩护下夜以继日地侦察,困了就在林子里就地小憩。

在林中蹲守的第三天,亦即2017年8月30日,下午,一个身穿篮球衣的男人走进向聪聪的视野。篮球衣,在向聪聪的童年回忆中,这是张某奇爱穿的衣服。没错,是他!向聪聪历久弥新的记忆瞬间抹平了那个男人脸上十七年的沧桑,准确地还原出杀父凶手张某奇的面目。

曾经崇拜《古惑仔》“陈浩南”的向聪聪幻想过无数种手刃仇人的场面。然而,当张某奇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苦学过法律的向聪聪一秒钟都没有考虑那些偏离规则的方式。他蹑手蹑脚地退出树林,即刻打电话报警。

当天,张某奇落网。其律师提出“正当防卫”的辩护意见,未获法院采纳。这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凶器灭失,事实毕竟是伤亡都发生在向钢一方,他和女婿王吉的伤情有法医鉴定结论和医生郎某证实。向钢的伤口分布在胸部、颈部等人所共知的重要部位,可见张某奇的每一刀都是针对他人的要害刺出。而张某奇一方仅其本人声称被王吉打落一颗牙齿,且只是张某奇的一面之词,没有证据支撑。由此看来,当年在扭打中哪一方的行为危害性更高、主观攻击性更强?答案一目了然。

但是,法院判决书也指出,悲剧的起因是“双方均不能正确处理邻里关系”,“为两家小孩在一起玩耍产生的矛盾”,向钢及家人“到张某奇家再次引发两家大人发生吵打”,故而“双方均有过错”,结合其他因素,判处张某奇无期徒刑。

十七岁儿子被人杀父亲追凶十七年(9岁男孩目睹父亲被砍杀)(6)

4、尘埃落定

向聪聪做了一个总结:“十七年追凶,不仅关乎公正,还是他赢回尊严的方式。”2017年他年方26岁,经历过的冷暖炎凉却超出普通老年人一生的体验,因而他把人情世态看得很通透。虽然往昔弃他而去的童年玩伴主动来联络,他也只想去一个“陌生的、没有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未来不可预测,但在向聪聪的言谈中,一个新目标异常清晰:“即使是摆摊,把(为追凶)借的钱还了。”这一点令人动容。

向聪聪为追凶辍学,付出17年的青春,值得吗?面临重大抉择,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自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然而,比起向聪聪是否应该辍学追凶,更应当思考的恐怕是另一个问题:向聪聪有一个执念,即父亲遇害一事因他而起。但悲剧的肇端果真是九岁的向聪聪吗?不!如果在2000年两个小男孩发生争闹时,双方家长用理智与包容妥善处理,小事化无,而不是把小事放大、再放大,向钢就不会遇害,王吉和向芳的婚姻也不会破碎,向聪聪将在完整、富足的家庭中健康成长。用他的话说,“我会去当兵”、“读书,学法律”。凭他的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他本应创造属于自己的丰裕、幸福人生,而不是耗费一生中最珍贵的十七年缔造一个“苍天不负苦心人”的悲情传奇。因此,夺走一条生命、摧毁两个家庭的绝对不是当年“小孩扔进河沟的一颗小石子”,而是成年人“不能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睚眦必报的不智。希望人们记住:保护孩子免于为大人的错误背负生命的枷锁,是成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多用理性和法律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让此类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简介:浅樽酌海,又名细雨丝竹,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主要作品有唐代历史背景推理 言情小说《神探王妃》、《鱼玄机》等,均已出版或签约出版。

本文参考资料

【1】刑事判决书(2018)云06刑初73号

【2】刘木木《为父辍学追凶17年 “少年”向聪聪:得到公平正义后,我想去过一过正常的日子》(载于“红星深度”)

【3】河北青年报转载澎湃新闻《云南“为父追凶17年”男子:一度流落街头混社会》

【4】新京报《为父追凶17年:9岁男孩被改变的一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