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读高中生(三十五岁重读高老头)
70岁老人读高中生(三十五岁重读高老头)无论是一个公寓,还是一个社群,其实是一个小社会,而这个小社会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回看《高老头》,会发现,后世的不少文学作品,其实有仿效《高老头》的叙述展开的影子。《高老头》以高老头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但却依托一个公寓展开,写了这个公寓里的各色人等。后世我们也能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叙事方式。高老头是一个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为了让两个女儿出人头地,他几乎付出了一切,但是到头来,他只能寡居公寓,最终落寞离去,从伦理角度看,是这两个女儿不孝,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又是谁把她们两个培养成这副模样?过去的文章,重点是放在时代背景,认为这是时代洪流所致,但是没有办法解释,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如今,依然有一些能出淤泥不染的孩子。除了孩子自己的因素以外,我认为父母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巴尔扎克通过笔触,也解释了为何高老头的女儿会如此惨败无情,这和高老头只考虑给孩子最好的
童年读物,在中年后再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十二部读《高老头》。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我读的译本是傅雷老先生的,原著巴尔扎克,这两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大咖,所以重读此书,真是一大享受。
大家读经典文学名著的时候,不能看书便宜不便宜,包装精美不精美,主要还是要选比较好的译本,这里就是讲选谁翻译的作品,靠谱的翻译家会给你一次非常舒畅的阅读体验。言归正传,还是说回《高老头》这本书吧:
高老头是一个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为了让两个女儿出人头地,他几乎付出了一切,但是到头来,他只能寡居公寓,最终落寞离去,从伦理角度看,是这两个女儿不孝,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又是谁把她们两个培养成这副模样?
过去的文章,重点是放在时代背景,认为这是时代洪流所致,但是没有办法解释,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如今,依然有一些能出淤泥不染的孩子。
除了孩子自己的因素以外,我认为父母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巴尔扎克通过笔触,也解释了为何高老头的女儿会如此惨败无情,这和高老头只考虑给孩子最好的,引导她们以物质为主要价值观不无关系,他的悲剧值得同情,但是造成他悲剧的个人因素依然要指出,否则还会有很多父母步其后尘。
回看《高老头》,会发现,后世的不少文学作品,其实有仿效《高老头》的叙述展开的影子。《高老头》以高老头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但却依托一个公寓展开,写了这个公寓里的各色人等。后世我们也能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看到这个叙事方式。
无论是一个公寓,还是一个社群,其实是一个小社会,而这个小社会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高老头》的时代,不仅高家如此,而是整个社会充斥着这样的氛围,对待他人,就是这样看人下菜碟的,有钱就追捧你,没有钱就鄙视你,当然这种社会氛围又反过来吞噬了人性,造成了后续的悲剧。
《高老头》故事中,刻画了另一个令人很难忘记,于连式的人物:拉斯蒂涅。有不少文章都认为这也是个十足的坏人,因为他也想靠着美色傍富婆,进而攀爬进入上流社会,而且这本书很大篇幅就是写他受到他人蛊惑,从一个单纯的大学生变得油腻的过程。
这其实也是一个人被环境影响的缩影。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对高老头难得的一些温情,他在高老头去世前后的表现,尤为令人动容,这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因此,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坏人,而是巴尔扎克通过这个人物在讲一个人要如何不被腐蚀之艰难,以及人的复杂性。所以他也给了这个人物一个开放式结局。
我相信,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个人物会比较有代入感,如果高老头对为人父母者有启发,那么拉斯蒂涅足以让年轻一代照一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