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为啥过了几千年不显灵了(上帝有没有肚脐)
上帝为啥过了几千年不显灵了(上帝有没有肚脐)上帝可以用7天时间创造天地,但在第1天之前发生了什么?如果承认上帝有一个母亲,那么,上帝母亲的母亲又是谁?这个问题会一直循环下去。然而,如果上帝没有母亲,这个答案会引出更多的问题:上帝来自哪里?上帝是永生不朽,还是超越了时间本身?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但难倒了带着孩子去礼拜的家长,难倒了教会的长老,甚至让最优秀的神学家也感到尴尬。这个问题引发了多个世纪以来最棘手的神学辩论。世界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围绕创世活动留下了诸多神话,但它们都没有恰当地正视孩子们所问问题中固有的逻辑悖论。《圣经·创世纪》起始几章开宗明义,用非常简练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上帝七天创世的经过,其实是六天,第七条他休息了,所以才有了一周七天。许多孩子们包括我小的时候在听到这段描述时,并没有感受到上帝的神奇,反而会情不自禁的问一个最简单直白的问题:“上帝有妈妈吗?”
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三杰之一,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在为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作画,描述《圣经》中著名的创世神话以及亚当、夏娃从伊甸园被驱逐的故事时,遭遇的最大困境竟然不是如何在穹顶作画,而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帝、亚当和夏娃的上身到底应不应该画肚脐。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是起源问题中一个像“上帝能不能创造一个他搬不动的巨石”相同地位的著名悖论,几百年来,甚至由教会任命的大画家在他们的艺术品中也在设法解决这些棘手的神学争论,也被称为隐藏着细节中的魔鬼。
作为神学的掘墓人——现代科学经常会用这些悖论当做武器来嘲笑并攻击对方,但随着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在宇宙起源方面也遇到了与“脐带”问题同样的困境。
脐带问题困扰了西方神学界数百年神 说 我 们 要 照 着 我 们 的 形 像 按 着 我 们 的 样 式 造 人 使 他 们 管 理 海 里 的 鱼 空 中 的 鸟 地 上 的 牲 畜 和 全 地 并 地 上 所 爬 的 一 切 昆 虫 神 就 照 着 自 己 的 形 像 造 人 乃 是 照 着 他 的 形 像 造 男 造 女 。
《圣经·创世纪》起始几章开宗明义,用非常简练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上帝七天创世的经过,其实是六天,第七条他休息了,所以才有了一周七天。
许多孩子们包括我小的时候在听到这段描述时,并没有感受到上帝的神奇,反而会情不自禁的问一个最简单直白的问题:
“上帝有妈妈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但难倒了带着孩子去礼拜的家长,难倒了教会的长老,甚至让最优秀的神学家也感到尴尬。这个问题引发了多个世纪以来最棘手的神学辩论。世界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围绕创世活动留下了诸多神话,但它们都没有恰当地正视孩子们所问问题中固有的逻辑悖论。
上帝可以用7天时间创造天地,但在第1天之前发生了什么?如果承认上帝有一个母亲,那么,上帝母亲的母亲又是谁?这个问题会一直循环下去。然而,如果上帝没有母亲,这个答案会引出更多的问题:上帝来自哪里?上帝是永生不朽,还是超越了时间本身?
如果你凑巧敷衍把上帝有没有母亲这个问题糊弄过去了,那么接踵而至的是另一个难题:作为第一个人类亚当以及用亚当肋骨早出的第二个人类夏娃,如果他们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他们有肚脐吗?
如果有,那么他们还是上帝创造的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之后的人类都有,凭什么说他们是人类的始祖呢?或者说,他们真的是人吗?
也许此时,你会明白为什么肚脐这么小的一个问题却困扰了神学家数百年。
因为肚脐标志着脐带的连接点,也是胎生的基本标志,这个神学问题的答案悬挂在诸多西方大博物馆中:上帝、亚当、夏娃没有肚脐,因为他们是万物之先。
万物在动,故有先行者;万物皆被设计,故有目的万物在动,故有先行者。
万物皆由原因引起,故有第一个原因。
万物存在,故有创造者。
完美的善存在,故有根源。
万物皆被设计,故有目的。
被尊为神学界之王,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写作时,为教会意识形态中的自相矛盾深受困扰。他决定从神话的模糊性到逻辑的严密性提出一个神学辩论的准则。在他著名的《上帝存在的证明》一书中,他打算解决这些古老的问题。
阿奎那假设上帝是第一推动者和第一制造者,开始了自己的宇宙论证明。他巧妙地声称“谁创造了上帝”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从而精明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上帝没有制造者,因为他是第一制造者。
在本节一开头阿奎那首诗中总结了他的证据,前3行是宇宙论证明的变种,他很巧妙的借用最新的宇宙学理论翻转因果来解释造物主的必然性;第4行是道德论基础,这是最脆弱却每次都不得不出现的证据;第5行是目的论证明,这其实也是现代人困惑的理由,地球上的声明,特别是人类,其存在是不是有目的,如果确定为真,那么创造者的目的性也就彰显出来,意味着必然有一个有目的创造人的造物主存在,这几句诗作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任何的攻其一点都会被其他几点所消解。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宇宙论”与“目的论”的证据的列举,已被教会用于回答这个棘手的神学问题长达700年时间。尽管历经700年所取得的科学发现已证明了这些证据存在缺陷,但在他们的时代这些证据却相当巧妙。他也是第一个以彼之力还施彼身,开始借用科学成果,将严谨求证引入到对神学和自然作出推测的人,这种方法被之后的神学家广泛借用。
1078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安瑟伦编造了也许是最完美的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本体论。这个证据并不依赖于第一推动者或第一制造者。圣安瑟伦声称,他能从纯逻辑的观点证明上帝的存在。他把上帝定义为最完美的、最强大的,且可以想象的强有力的生物。我们设想两种类型的上帝。我们假设第一个上帝不存在,第二个上帝确实存在。第二个上帝能创造奇迹,如分离河流和复活死者。显然,第二个上帝(存在)比第一个上帝(不存在)更完美、更强大。
然而,我们定义上帝是最完美的、最强大的,且可以想象的强有力的生物。根据上帝的定义,第二个上帝(存在)更完美、更强大。因此,第二个上帝符合上帝的定义。第一个上帝(不存在)弱于第二个上帝,不符合上帝的定义。因此,上帝必然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上帝定义为“至高无上”,那么,上帝必定存在。因为如果它不存在,我们就能想象出存在更伟大的上帝。与托马斯·阿奎那不同的是,这种证明相当巧妙。它与创世论无关,它只依赖于完美存在的定义。
世界就像时间本身,无始无终如果上帝创造了世界,他在创世之前在哪里?……世界是自存的,就像时间本身,无始无终。——《摩诃往世书》(印度,9世纪)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上帝存在的“证明”延续了700多年,无视科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反复挑战。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对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基本定律认识不足。事实上,在过去的100年,人们逐渐发现了新的自然法则,可以找出这些证据中潜在的漏洞和缺陷。
例如,宇宙论证明中的缺陷是:质量和能量守恒即可解释物体运动,而并不需要借助第一推动者。例如,气体分子无需任何人或任何物,就能自我运动并与容器壁发生弹回碰撞。原则上,这些分子处于永动状态,无始无终。因此,只要质量和能量守恒,运动根本不需要推动者。
目的论证明中的缺陷是:进化论告诉我们,一个物种可以从更原始的物种那里通过自然选择和机遇进化为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最终,我们可以将生命的起源追溯到早期地球海洋中自发形成的蛋白质分子,而无需诉诸更高的智能。斯坦利·米勒(Stanley L.Miller)在1955年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包含组成早期地球大气的甲烷、氨和其他气体的容器中进行火花放电实验,可以自发生成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分子,并能最终形成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的母体)和其他复杂的有机分子。因此,第一制造者并非创造生命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只要时间充足,生命可以从无机化学物质中自然地演变出来。
最后,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纽尔·康德在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混乱后第一个指出了本体论证明中的错误。他指出,“一个物体存在并不能使它更完美”。例如,我们用它来证明独角兽的存在。如果我们将独角兽定义为可以想象的最完美的马,如果独角兽不存在,就可以想象一个独角兽是存在的。但“存在着的独角兽”并不比“不存在的独角兽”更完美。因此,独角兽不一定必然存在,上帝也不一定必然存在。
科学对于起源问题的研究遇到了同样的“脐带”悖论自圣·托马斯·阿奎那时代以来,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找到更强有力的证据了吗?
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宇宙背景辐射卫星的测量结果让物理学家们有信心了解大爆炸后瞬间宇宙的起源过程。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在极限条件下,广义相对论会指向荒谬的答案。爱因斯坦意识到广义相对论在这些极小的距离上会失效,因此,他试图将广义相对论推广到一个更全面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现在的创世理论均基于两个支柱:量子理论和引力理论。1000多年里我们第一次可以说,“上帝存在的宗教证明”正被“我们对热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解”所取代。然而,我们用“大爆炸”观点取代“上帝创世”观点,实际上是用一个“更难的问题”取代了一个“较难的问题”。“上帝创世”观点持有者阿奎那认为,他把上帝定义为第一推动者,即解决了上帝之前有什么的问题。“大爆炸”观点持有者的我们,直至今日也不明白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
这依然是一个“脐带”悖论。如果你承认大爆炸之前的奇点之外还有空间,那么就无法证明当时是“无”的状态;如果你不承认奇点之外的空间,那么奇点之外是什么?
不幸的是,爱因斯坦方程不适用于“极小距离”和“极大能量”条件下的演算。当距离小到10-33厘米时,量子效应取代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因此,要解决“宇宙和时间始于何时”这个哲学问题,科学基本无力回答。
到目前为止,声称可以解决大爆炸之前秘密的唯一的理论只有弦论。虽然依然无法完整的解释“脐带”问题,但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稍微可以自洽的说法。
美国引力学家理查德·托尔曼指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振荡的弦,它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经历收缩 → 膨胀 → 再收缩 → 再膨胀地过程。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一个闭合的物理系统只能容许熵增长,因此振荡的周期会越来越长。根据时间反演倒推回过去,随着振荡周期越来越短,宇宙的最终起点依然是大爆炸奇点。
在有关振荡宇宙的研究艰难前行的同时,弦论的代表人物,天才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在1995年的一次弦论会议中提出的M理论。该理论认为,空间不只是我们所熟悉的三维,还有更高的维度,只不过这些额外的空间维度都被卷曲了。在更高维度的时空下,我们的宇宙空间完全可以被看成一张三维的膜。
受这个疯狂观点的启发,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和剑桥大学的尼尔·特洛克(Neil Turok)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循环宇宙模型:我们的膜宇宙会跟另一个几乎平行的膜宇宙在更高的时空维度上发生周期性碰撞。
在三维空间看来,每一次碰撞就是一次大爆炸,它创生了真实可见的世界。在这之后,膜宇宙会在远离对方的演化过程中,通过暗能量所驱动的加速膨胀过程将过去的印迹洗刷干净,留下极为平坦的膜,为下一次碰撞做准备。由于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如同凤凰涅磐之后火劫重生,因此提出者将其命名为火劫模型(ekpyrotic model)。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多维空间的存在,并暗示了平行宇宙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消亡与诞生的循环往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连宇宙本身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