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听后便以什么理由将杨修杀了(曹操为什么非杀主簿杨修不可)
曹操听后便以什么理由将杨修杀了(曹操为什么非杀主簿杨修不可)曹操看士兵们都开始收拾行李,不明所以,就找来一个小兵问其缘由,得知是杨修怂恿后,勃然大怒,立即以蛊惑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示众。曹操亲信大将夏侯惇见状极为不解,便向杨修问其缘由。杨修乐呵呵地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一介武将,头脑简单,很快就被杨修说服了,也跟着收拾行李。另外,当时天气阴雨连绵,曹操营中粮草将尽,心中正是烦闷。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使曹操饮用鸡汤的时候,见鸡肋而生感触。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位手下小兵来向曹操问晚上的口令,曹操没想太多,随口而出“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行军主簿杨修耳朵里的时候,他一下就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便开始让随行士兵收拾行李。
三国战乱,各路枭雄为了争夺天下,无所不用其极,人才的抢夺更成为了重中之重。曹操虽惜才,但生性多疑,死在他疑心病之下的人才也有几个。其中,主簿杨修之死,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讨论的焦点。
杨修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处理事情井井有条,放在现在来看,那绝对是公司的“优秀员工”。然而却没有想到,如此一位“优秀的员工”,在曹老板麾下效力多年,竟也死于非命。
为何曹操会在曹营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果断杀了聪明绝顶的杨修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惊人的内幕呢?有人认为杨修死因就是因为“鸡肋事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鸡肋事件”据记载,曹操与刘备为争夺汉中,两军对垒,相持不下。
另外,当时天气阴雨连绵,曹操营中粮草将尽,心中正是烦闷。
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使曹操饮用鸡汤的时候,见鸡肋而生感触。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位手下小兵来向曹操问晚上的口令,曹操没想太多,随口而出“鸡肋”。
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行军主簿杨修耳朵里的时候,他一下就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便开始让随行士兵收拾行李。
曹操亲信大将夏侯惇见状极为不解,便向杨修问其缘由。杨修乐呵呵地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一介武将,头脑简单,很快就被杨修说服了,也跟着收拾行李。
曹操看士兵们都开始收拾行李,不明所以,就找来一个小兵问其缘由,得知是杨修怂恿后,勃然大怒,立即以蛊惑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示众。
这就是有名的鸡肋事件。
人们不明白,杨修作为曹操身边随时听从调遣的部署,从无二心,即使“鸡肋事件”起到了蛊惑军心的影响,但罪不至死,曹操为什么非要杀主簿杨修呢?其实,在发生“鸡肋事件”之前,曹操和杨修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将近“破裂”。
《后汉书·杨震传》附《杨修传》揭露了真相,“鸡肋事件”只不过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其实有两方面:一是因为曹操妒其才;二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操的立嗣之争。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杨修是典型的“官二代”,他出身于声名显赫的门阀士族“弘农杨氏”,自高祖杨震到其父杨彪,每一代都有人担任过三公,所谓的四世三公。据记载,杨氏和汝南袁氏是当时最显赫的两个家族。
杨修本人又极其聪慧,年少时便名声在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妥妥“学霸”一枚。他和名士孔融是莫逆之交,即使是在许都士人圈中狂妄自大的祢衡都表示十分欣赏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荣宠,说实话,对于杨修来说,真不知道“自卑”两个字怎么写!所以,杨修为人十分狂放自由,直来直去。
杨修投入曹操麾下之后,曹操更是对其另眼相看,器重有加,将孝廉、主簿等要职给了他。而杨修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他的足智多谋,出谋划策深得曹操欢心,并夸赞其“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由此可见,初期,曹操是十分看重杨修的。
但这俩人就像是“谈恋爱”似的,“热恋期”一过,对方的缺点就慢慢表露出来,很快就进入了“磨合期”。
曹操是一个极端自负,师心自用的角色,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听起来有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形象诠释了曹操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曹操也喜欢玩点文字游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表现自己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才干方面都比大臣们强很多,从而满足自己虚荣的自尊心。
没想到,杨修虽聪明,但有时候不太知趣,经常不知天高地厚地和曹操进行“智力竞赛”。
第一次,曹操路过花园门口,突然左右观看,觉得花园门框有点宽,但是却没有明说,只是让下人拿来笔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
杨修多机灵啊,他一下就猜透了曹操的意思,派人将园门改小了很多。
这本是一片好意,可是却让曹操十分扫兴,本来准备自己亲自揭开谜底的,这下将自己架在了半空中,故“心甚忌之”。
第二次,塞北送来了一些点心,曹操就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不仅猜出谜底是“一人一口酥”,而且曹操还没有下令的时候,就和士兵们分着吃了。
因此,在曹操眼中,杨修不仅过于聪明,甚至有点胆大妄为,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威信。虽然表面“喜笑”来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不拘小节,实际上却“心恶之”。
第三次,揭露曹操的阴谋诡计。曹操生性多疑,虽然表面杀伐果断,十分强大,但内心却很空虚,他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
一天,他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曹操为了让众人相信他说的话,有次晚上睡觉的时候,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自知的酣睡状态。旁边的侍从怕曹操着凉,就准备将被子拿过来给他盖上,没想到曹操一跃而起,直接将侍从杀死了,然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继续呼呼大睡。
半晌醒来,故作惊讶地问道:“谁人杀我侍从?”其他近侍据实相告,曹操痛苦,命人厚葬。
众人皆以为曹操是梦中杀人,唯独行军主簿杨修明白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
临下葬的时候,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其实,杨修对曹操没有恶意,也无反叛之心,只不过同情那位侍从,心直口快罢了。
可是,这样的言语,无疑是给了曹操一记耳光,曹操怎能不切齿痛恨?“愈恶之”便也在情理之中。
从种种过往来看,杨修无非是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颖悟过人,但是重要的一点他却不记得,“露才扬己”的人必会是提前遭受到打击和排斥,更何况曹操不是一般人,他的心思极为细腻又狡诈,在他手下当差,稍有不慎就会有杀身之祸。
所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曹操对杨修的看法就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在这种特殊时期,杨修依旧没有察觉,他继续我行我素,不懂得藏拙和收敛,最终悲惨地将自己推向了悬崖最深处。
站队失误,参与夺嫡之争如果说前面所诉杨修那些事是导火线,那参与夺嫡之争无疑是在这根导火线上又放了一颗“炸弹”。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夺嫡之争变得异常激烈。
曹操一生儿子众多,但到了晚年之后,“夺嫡之争”最有希望的两个儿子就是曹植和曹丕。
有人说,假使当年曹植最后夺嫡成功,那么杨修有很大可能是不会死的。但这终究是假设,曹操最后确定的继承人是曹丕不是曹植。
为什么曹植没有成为继承人就要杀杨修呢?
起先,曹操对曹植这个儿子是十分喜爱的,认为曹植遗传了自己的才华。
曹植也确实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对国家大事颇有见地。不过,在处理国事方面,杨修没少在曹植身边起到智囊团的作用。
曹操在选择魏王继承人的时候,对曹丕和曹植都有过考验,起初,曹植表现一直在曹丕之上,多次通过了曹操对他的考验。
如果曹植真的是凭借自己的真材实料通过了考验,那曹操肯定会很高兴。可是当曹操知道,曹植是在杨修的帮助之下,才通过考验,就对杨修极为不满。
还有一点,曹植和杨修一样,虽有才能,但同样恃才放旷,尤其是多次通过曹操的考验之后,行事作风也变得更加张狂高傲,自认为自己肯定能够当上魏太子。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是有很多次机会被立为储君的,至于为什么太子头衔没有落到曹植头上,这还要说说“司马门”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三国志》写道:“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曹植在一次喝醉酒后,曾驾车在只有天子才可以出入的司马门去直驰。
这种行为彻底惹怒了曹操,曹植再放肆,也不能罔顾君臣之道,此后曹植便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太子之路。
杨修本身就恃才放旷,又和曹植这样的主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自然会被曹操划到僭越的队伍里。而且,到了后期,杨修已经预测到曹植夺嫡很有可能失败,就打算半途抽身而退,虽然表现得不太明显,但还是被曹操观察到了,更觉得杨修此人反复无常,将来必会坏事。
于是,曹植落选了,杨修也就成为了曹操心中的一根刺,不拔掉就不是曹操。
更何况,杨修在辅佐曹植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才能,使曹操不能不担心他会成为曹氏天下的隐患。到了这时,曹操欲杀杨修之心已经无法挽回了。
说到底,终究是杨修越界了,为人臣子替自己主公考虑没有错,但参与人家内部的“夺嫡大战”就不对了,况且曹操生性多疑,杀伐果断,稍有不慎必会惹祸上身。
因此,由生活琐事到政治品质,再到立嗣大计,性质越来越严重,曹操心中早已怨恨,但苦于没有借口,没想到杨修自己主动送上门来了,所以这才有了“鸡肋事件”将杨修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首示众。
曹操杀了杨修之后,为了掩人耳目,故意下令来日进军,结果不出所料以失败告终。他这才佯装杨修所提意见的正确性,“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昨日蛮横无理杀人,如今再假惺惺地厚葬,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
杨修的故事虽是个悲剧,却很有借鉴意义,在职场上,我们就不要当杨修了,只有将自己的聪明用在有希望的事情上,才是真正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