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和东北人哪个狠(一群西北人满屏幕爆)
西北人和东北人哪个狠(一群西北人满屏幕爆)要说《山海情》中,李大有才是个活宝。脏话让他说尽了,风头让他出尽了。他也是继承了老爷子的真传,一点不对就抽鞋底。扯着嗓子,摔着鞋底子,活脱脱地一个西北农民。骂人话最生动剧中李大有(陕西演员尤勇饰)、马喊水(陕西演员张嘉益饰)杨县长(陕西演员闫妮饰)马德福(甘肃演员黄轩饰)……这是一个来自西北的豪华明星剧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大联盟,在这里,陕西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乡音、乡情,也是华夏古汉语的遗音之一。比如,在西北,无论是看戏、还是听戏,《秦腔》才是正本子。显然,《山海情》成为连接起西北人情感的桥梁,成为一部反映西北民俗文化的生活大剧。接地气,有底气。
“怂样子”,“胡日鬼”,“日踏了”,“碎怂”,“么麻达”,“攒劲”……
第一眼看到这些字眼,相信好多人不一定能看明白。当然,听过之后也不一定能理解其意思。然而,《山海情》能在豆瓣拿下9.4的高分,这些土得掉渣的“爆口粗”功不可没。
这是土话,是方言。说小了是地方特色,说大了是民俗文化。
陕腔为西北代言
剧中李大有(陕西演员尤勇饰)、马喊水(陕西演员张嘉益饰)杨县长(陕西演员闫妮饰)马德福(甘肃演员黄轩饰)……
这是一个来自西北的豪华明星剧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大联盟,在这里,陕西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乡音、乡情,也是华夏古汉语的遗音之一。比如,在西北,无论是看戏、还是听戏,《秦腔》才是正本子。
显然,《山海情》成为连接起西北人情感的桥梁,成为一部反映西北民俗文化的生活大剧。接地气,有底气。
骂人话最生动
要说《山海情》中,李大有才是个活宝。脏话让他说尽了,风头让他出尽了。他也是继承了老爷子的真传,一点不对就抽鞋底。扯着嗓子,摔着鞋底子,活脱脱地一个西北农民。
“怂样子”,“胡日鬼”,“日踏了”,“碎怂”……
这些词语在西北,其本身释意就是骂人的话。在当地,也只有成年人才能说得出口。未成年人要说个一词半句,也只能是在大人们不在的场合。要是被家长听见了,那肯定是要被抽鞋底的。
顺口溜、谚语频频爆出
西北多风,且多沙尘暴,以至于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要地之一。
西北缺水,局部地区很严重。剧中张嘉益饰演的涌泉村村主任马喊水,从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当地是多么的缺水。
曾几何时,缺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80、90年代,日常饮用水要么是泉水,要么是井水。为了打到一天所需的饮用水,往往需要在山沟的泉眼旁边坚守好几个小时才能盛满一担水。
当然,在几十里外找水也是常有之事,和剧中马喊水拉着油罐桶拉水的情景一模一样,剧中演绎,原汁原味,勾起了几代人的回忆。
李大有家三代人
涌泉村的老书记,也就是李大有他爹,是涌泉村爷字辈人物。这对于李大有来说,有村书记的老爹加持,应该是值得骄傲的。从李大有飞扬跋扈的倔脾气就看得出,他身上有官二代的潜质。作为第一批吊装户,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抽鞋底这事,真是会遗传,也能继承。在这成了世袭制!
一言不合就抽鞋底,老子抽儿子,儿子抽孙子。
水旺爷爷骂水旺“羞你爷的人”,那不就是骂自己吗?他是水旺的亲爷啊。再比如,“羞先人呢”这样的话。当然,有些口头语都无法用字幕来显示。但是,听着也就有那么个意思了。
李大有爱带头、瞎起哄,小算盘打得精得很。买了涌泉村第一台拖拉机,站在手扶拖拉机斗子上,还不时向村里人挥手示意,在村里唯一的一条马路上浪了一趟,满满地刷存在感。
然而,水旺一反常态,不按套路出牌,来了个一走了之。其实,水旺早已受够了。多年来,在李大有独特的管理约束下,水旺也是憋了一肚子气。
看不惯父亲的蛮横、霸道,怒火中烧的水旺,不仅顶嘴李大有,还把李大有直接推倒在墙脚的蘑菇筐子上。
李大有是个粗人、是个糙人,好多时候他就是个搅屎棍。然而,在西北的农村,因信息闭塞、交通闭塞以及自然条件的因素,像李大有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穿一条裤子
三兄弟,穿一条裤子,没有裤子不敢出门,只能宅在家里。
穷!别说是三兄弟穿一条裤子,一家人穿一条裤子也是有的。在那个年代,兄弟姐妹最少的就是三个,大多数基本上都在三个以上。有个别家庭,姊妹几个都是一个班的建制。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一件衣服轮流穿了,基本上是缝缝补补一穿多少年。记忆中,有个远房亲戚说了门亲事,媒人约好了与女方见面的时间,亲戚是借了身衣服才去相的亲,家里都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
一碗馓饭能抗一天
马喊水在院子埋锅架灶,正准备为吊装的老乡做饭,这引来了村里人的观看。本以为是做啥大餐呢,其实是一锅馓饭。
冬天里的一碗馓面饭,一顿吃了顶一天,打硬滴狠。
说是馓饭,就是把玉米面在滚烫的水中搅拌,直到粘稠度适中。不能太稀,稀了上不了筷子,不能太稠,稠了容易沾锅底,还不好熟。
吃馓饭,配菜必须是酸菜,当然少不了辣子,这也是西北人的传统。
白校长刷黑板
白校长刷黑板这个镜头很真实,太有代入感了。如果是80后,应该对这个情景并不陌生。从小学到高中,刷黑板这个工作我可没少干。贫困地区的学校,黑板都是用水泥抹的,第一遍会用黑色的油漆来涂一次,往后,基本上都是用墨汁来替代。
油漆贵,买不起。用墨汁刷过的黑板,满教室都充斥着臭味,好在一个学期也就刷那么一两次。
“攒劲得很”!
说实话,这群西北娃在这部扶贫大剧中,演得攒劲得很。
要说,最触动人的,其实就是家乡话。家乡话中,最原汁原味的也就那些土得掉渣的“口粗”。也正是这些土话,唤醒了人们对家乡的记忆与忧愁。然而,乡音才是民族的、古典的,更应该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