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闹市中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探访蒙西5位最懂人情味的小店主)
在闹市中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探访蒙西5位最懂人情味的小店主)德荣花艺是一家开了16年的夫妻店。生意最好的时候还要追溯到六七年前,后来随着电商的崛起,实体花店的生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好在,勤快、朴实的夫妻俩靠着优质的服务依然维系着许多老客。现在,让我们跟随家晋的步伐,一起去蒙西“串门”吧!很难说得清,是顾客来购物,还是朋友间在问候。但在2022年的春天,这种生活习惯突然被打破。从3月中旬开始,蒙西菜场便进入“封控”状态,至今没有开业。从人声鼎沸转为寥寥顾客,即便是扎根社区多年,深谙社群运营,这些沿街小店主却仍然只能在默默坚守和等待中度过。Lighting咖啡店合伙人家晋就住在与菜场一墙之隔的蒙西小区。“足不出户”的两个多月,上海的春天也一同被“关”在了家里,望着窗外空落落的街道,家晋迫切想要抓住曾经的喧闹。于是,在他的带动下,蒙西数家小店共同发起了“寻找丢失的春天”——小店自救计划。
“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去看它的菜场。”
蒙自西路,一条漫布法国梧桐的宁静街道,虽不如“网红”武康路、永嘉路那般名气响亮,但仍然以其特有的宁静与韵味,交织成了最最地道的老上海风情。
这条幽静马路的起点,是改造一新的蒙自菜场。50米长的沿街外立面,曲折的野竹篱沉淀出浓郁的“法式浪漫”,在嘈杂的城市生活中勾勒出日常“烟火气”。
出门逛逛菜场,三五成群下盘棋,站或坐在路边“噶讪糊”……这俨然成为了在附近生活的社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几十家沿街小店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售卖成为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很难说得清,是顾客来购物,还是朋友间在问候。
封控期间的蒙西菜场
但在2022年的春天,这种生活习惯突然被打破。从3月中旬开始,蒙西菜场便进入“封控”状态,至今没有开业。从人声鼎沸转为寥寥顾客,即便是扎根社区多年,深谙社群运营,这些沿街小店主却仍然只能在默默坚守和等待中度过。
Lighting咖啡店合伙人家晋就住在与菜场一墙之隔的蒙西小区。“足不出户”的两个多月,上海的春天也一同被“关”在了家里,望着窗外空落落的街道,家晋迫切想要抓住曾经的喧闹。于是,在他的带动下,蒙西数家小店共同发起了“寻找丢失的春天”——小店自救计划。
“寻找丢失的春天”海报
现在,让我们跟随家晋的步伐,一起去蒙西“串门”吧!
寻花香:最先被放弃的“无奈”
德荣花艺是一家开了16年的夫妻店。生意最好的时候还要追溯到六七年前,后来随着电商的崛起,实体花店的生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好在,勤快、朴实的夫妻俩靠着优质的服务依然维系着许多老客。
只是,没想到,一场疫情过后,许多老客也悄悄地离开了。这让年近五十的夫妻俩,多少有点难以接受。
老客里,有在附近写字楼里上班的小姑娘,之前常喜欢在午休时间来挑几枝鲜切花,现在却鲜见身影;前些日子,物业领导也来打过招呼,为了节约开支,公司楼道里的绿植养护即刻暂停……一时间,好像大单小单一齐“飞”走了。
本以为被“关”了两个多月之后,大家会有“报复性”消费。事实却是,顾客们似乎都更愿意忙着弥补亏空,去赚钱。鲜花,这类陶冶心情的消费品,率先登上了“不必要购买”的物品名单。
夫妻俩看着无人问津的门店,想到填不满房租的生意,下决心“如果再赚不到钱,就回老家”。
德荣花艺老板娘
寻性情:有腔调更接地气
在菜场入口,开一家精品咖啡店。家晋和杨光,两个有想法的年轻人,盘下了蒙西菜场的一个不足10平米的沿街店铺,开了一家Lighting精品咖啡店。
从一开始就想让顾客“像朋友般来喝一杯好咖啡”,Lighting配备了精品咖啡店应该有的全部设备和品质咖啡豆。“这是去年的亚军豆,你尝尝。”杨光递过来一杯现磨的美式咖啡。香气馥郁,口感醇正,再看一眼价格,确实性价比很高。
在这里喝咖啡,没有从容优雅的“品”,有的只是随意、亲切的氛围。“我希望大家过来,不仅仅是喝一杯咖啡,更是一种完全的放松和休憩,在点单、等待的三五分钟里,彼此间能互相随意地聊天。”熟客小白、东申等人,就是这样的购物体验中,成为了Lighting咖啡的拥趸,也成为了杨光的“粉丝”。
“我最近在教他们玩滑板。”杨光指着咖啡店门口摆放的几块滑板,笑称自己是“不务正业”的咖啡店合伙人。
尽管如此,还是能在这家不起眼的小店里,发现两个年轻人留下的认真又独特的细节:给每份外卖打包的时候,都会放入对应数量的酒精消毒片或一次性口罩;宁可自己冒着暑热去送餐,也绝不让订单延误;每一杯咖啡的制作,都从不马虎。
合伙人杨光
寻滋味:永不过时的传统
在大多数餐饮店还在苦于自救的时候,“阿模灵鸡粥店”老板董毅直言,“生意比之前还要好”。
除了每天四档定时供应的鸡粥,店里的白斩鸡也是销量颇高的“王牌”产品。从大型餐饮连锁品牌的产品研发跳槽出来的董毅,对食客的味蕾有着精准的把控。
在小区菜场,做得就是熟客。只有“吃了都说好”,附近的居民才会进行复购。相比于选址在大型商超,这家沿街小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相对更高。也因此,“阿模灵鸡粥店”恢复正常营业后,“不仅老客都回来了,还带了不少新客”。
现在,“团购”成为了店里生意的一大支柱。“很多在封控期间建起来的团购群没有解散,‘团长’来我这里买熟食,基本都是‘包圆’,需要提前预订,我也会给到一些价格上的优惠。”董毅指着橱窗内正在忙碌的店员,“他们现在准备的就是今天的‘团购’单。”
开业两年半,董毅从来不涨价。尽管这轮疫情过后,很多原材料价格都已经上涨,但是董毅坚持要做负责任的小店:不仅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的饮食需求,也紧紧维系彼此的情感连接。
老板董毅
寻“小哥”:有人来就有希望
面对一年一度的“618”电商大促,原本应该加派人手忙于派件的快递站点,今年显得格外冷清。并非没有快递,只是老板顾先生刚刚解散了最后一批员工,关闭了派件业务。
封控刚解除,顾老板除了要面对大量的积压件,还收到了3名员工的离职信。“都回老家了。”知道挽留不住,顾老板只好自己带头顶上,和剩下4名员工一起,兢兢业业派发掉全部的包裹。
艰难地撑了半个月,顾老板最终还是做出了解散员工的决定。“本来人手不够,生意就不好,又加上大量的遗失件,赔了不少钱,干脆不开了。”至于为何会出现大量的遗失件,这是顾老师也没有想到的。小区不让进,快递统一放到门口货架上,即便每个包裹都拍了照,还是接二连三地收到买家的投诉,说“快递不见了”。
找不到,就赔钱。
顾老板摇摇头。但也只能认下。“快递行业招人太难了。疫情结束,走了好多人。”少了走街串巷、爬楼敲门的快递小哥,小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陷入了停滞状态。“在‘用工荒’得到改善之前,我们就暂且靠寄件业务熬着吧。”
快递站点
寻坚守:在等待中拥抱未来
邱龙,是蒙西小区有名的TONY老师。自1996年开业至今,邱龙和他的理发店在小区一隅已经安然度过了26个年头。
五月中下旬,邱龙也和不少有爱心的理发师一样,为小区居民开展免费理发服务。“大概剪了20多个头吧。”男士的需求更为旺盛一点,在家歇了两个月,很多人已经“长发凌乱”,就急切地想要让我帮他“头势清爽”。
理发店恢复正常营业之后,许多小区附近的老客又回到了这里。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每天进店的客人数量也有限制。“正常是一天剪50-80个头,现在是40个左右。”
和蒙西菜场其他的几家商户一样,邱龙的理发店在疫情过后也没有涨价。不仅如此,店里5名员工也是一个都不少,“在这里干了很多年,疫情期间,也是领的全额工资”。
对于未来,邱龙很是乐观。毕竟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他已经熟悉这座城市的生活肌理,习惯了这个小区的人情积淀,并与之深深地融为一体。“再难,大家也都要理发的。”只要像过去的26年一样,深深扎根在社区,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理发店老板邱龙
福利放送
1、出示“寻找丢失的春天”海报,前66位顾客就能享受Lighting咖啡店“买一赠一”的优惠;
2、向店员大声喊出口号“你相信光吗?”,就能获得Lighting咖啡送出的惊喜小礼物;
3、问Lighting咖啡店要一个冰杯,就能去德荣花艺店享受一束低至5元的鲜切花。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