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胡惟庸 由于开国之初,全国还未统一,距离天下安定尚需时日。朱元璋就不得不依靠这些文臣武将。朱元璋还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巩固淮西集团的关系。洪武六年(1373年),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又升任左丞相。胡惟庸在位期间又遍植朋党,打击异己,使得淮西集团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因此,胡惟庸已经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朱元璋看来,宰相却是一个极为可恶的东西,甚至将许多朝代的灭亡都归结为宰相。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而朱元璋之所以十分憎恨丞相,和元朝的教训是有关的。元朝并三省为一省,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总览政务,其长官为丞相。机构的合并必然导致相权的扩大,于是在元朝就出现了宰相弄权十分严重的现象。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而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胡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胡狱的本质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独裁而精心策划的一场惨案,牵涉的人达到了3万多人,朝廷重要官员几乎都受到了打击。胡狱是中国古代帝王杀功臣的最典型例子,可以说算是臭名昭著的事件了,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东汉的党锢之祸。经过胡狱之后,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国的专制走向了顶峰。

一,宰相制度:朱元璋的眼中钉

宰相制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中央就设置有相、太宰等职位,也就和后来的宰相是类似的,主要职责在于辅佐君主。在不同的时期,宰相的官职和名称也各不相同。如秦朝为丞相、汉朝为尚书、唐朝的中书、门下、尚书长官并为宰相,宋朝为平章政事,元朝又重设丞相。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1)

相权的变化

宰相制度的存在对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是十分有利的。宰相可以独立地处理政务,为皇帝减少了许多压力;宰相可以为皇帝提供了许多合理的意见,减少政策的失误;宰相还可以在皇帝年幼的时候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之后,中国的宰相制度走向了成熟,三省长官分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如门下省的长官可以驳回中书省的决策,而皇帝发号命令也必须要经过中书省,也就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2)

然而在朱元璋看来,宰相却是一个极为可恶的东西,甚至将许多朝代的灭亡都归结为宰相。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而朱元璋之所以十分憎恨丞相,和元朝的教训是有关的。元朝并三省为一省,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总览政务,其长官为丞相。机构的合并必然导致相权的扩大,于是在元朝就出现了宰相弄权十分严重的现象。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3)

二,胡惟庸案:对淮西集团的铲除

而在开国之初,明朝内部就开始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最初,朝中文臣集团以宋濂、刘基和李善长为首,三人情况各不相同。宋濂为人低调,行事谨慎,所以在政坛上也几乎没有政敌和党羽。刘基为人较为高调,因而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李善长善于协调文武大臣的关系,因而人脉深厚,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高居左丞相之位,又贵为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后来又排挤了刘基,成为百官中地位最显赫的人。围绕在李善长周围的是淮西官僚集团,他们大多数都身居高位。开国之初,朱元璋封6人为公,28人为侯,其中公爵的6人均为淮西集团的人物,其中就包括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邓愈、冯胜、汤和。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4)

李善长

由于开国之初,全国还未统一,距离天下安定尚需时日。朱元璋就不得不依靠这些文臣武将。朱元璋还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巩固淮西集团的关系。洪武六年(1373年),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又升任左丞相。胡惟庸在位期间又遍植朋党,打击异己,使得淮西集团的势力进一步膨胀。因此,胡惟庸已经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5)

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蠹害政洽,谋危社稷。”将胡惟庸等处死。之后的十年,加在胡惟庸身上的罪名越来越多,如“勾结蒙古,私通倭寇……”,而牵连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就连一直谨慎的宋濂也被牵连其中。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也可能是被朱元璋设计杀死,根据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然而朱元璋却非得赐徐达蒸鹅,使得徐达吃后就去世了。经过了10年的胡狱,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几乎被铲除。1393年,朱元璋又发动了“蓝玉案”,诛杀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功臣名将,牵连着达到了1万5000人,进一步消除了淮西集团势力名,“于是元勋宿将 相继尽矣”。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6)

三,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沿袭元朝的制度,依然设立中书省为最高的机构,丞相为百官之长。朱元璋开国之初设置丞相只不过也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考虑。在建国后,朱元璋就对处处防范丞相。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也就是大臣的奏章可以绕过中书省到达皇帝这里,试图削弱丞相的权力。

胡惟庸被杀之后,朝中无人敢反对朱元璋,于是朱元璋便趁机废除了一直沿袭的宰相制度。当年,朱元璋告谕文武百官,说“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一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然而“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盆害政治,谋危社极”。于是废除中书省,提高六部的地位;拆分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军卫。于是,中国几千前沿袭的宰相制度就被废除了。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7)

废除宰相后的权力状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又敕谕文武群臣:“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也就是从制度上断绝了宰相制度的产生,禁止后世重设宰相。宰相制度的彻底废除标志着皇权正式攀登上了历史的顶峰,这也宣告中国古代的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8)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也就为新的政务机构产生提供了条件。丞相制度废除后,大量的奏章需要朱元璋亲自处理。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经在八天内,平均每天批阅200多件奏章,处理国事400多件。朱元璋感到“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朱元璋开始启用一些殿阁大学士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这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明朝的历史上来看,内阁最初为秘书机构,但是后来权力也不断扩张,甚至成为了新的行政机构。因此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并未能彻底废除宰相制度,后来的内阁制度就如同汉朝的内朝,必然会成为新的宰相制度。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9)

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的比较

另外,没有了丞相,朱元璋必须依靠宦官来帮助自己,这也为明朝后期宦官主权埋下了隐患。朱元璋曾经镌铁牌置宫门口,有铭文:“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说明朱元璋是十分防范宦官的。然而由于皇帝政务负担大,使得后世的皇帝不得不依赖宦官。永乐帝开始重用宦官,宦官的权力也不断加强。明代宦官人数之众多、机构之庞大、职能之全面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从明初“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到晚明的“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宦官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明朝宦官专权为历代之最,这也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所带来的弊端。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10)

宦官

胡惟庸之乱有哪些人幸存了下来(牵连3万人的胡惟庸案)(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