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长制古树名木保护(为了古树名木枝繁叶茂)

林长制古树名木保护(为了古树名木枝繁叶茂)1.古树的理想生活环境什么样?贵州瓮安县建中镇,工作人员正在抢救复壮一株500余年的香樟。赵天恒摄/光明图片在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相传由黄帝亲手栽植的柏树枝叶葱茏。这株7人手拉手合抱不拢的古柏,沐浴5000年风雨依然遒劲挺拔。不只是这株古柏,在全国各地,大批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也在扎实开展,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当下,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状况如何?保护难度在哪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延续古树名木的枝繁叶茂?对此,光明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经济界面】

对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成为十年来我国林草资源保护成就的缩影——

守护!为了古树名木枝繁叶茂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在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相传由黄帝亲手栽植的柏树枝叶葱茏。这株7人手拉手合抱不拢的古柏,沐浴5000年风雨依然遒劲挺拔。

不只是这株古柏,在全国各地,大批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也在扎实开展,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当下,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状况如何?保护难度在哪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延续古树名木的枝繁叶茂?对此,光明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林长制古树名木保护(为了古树名木枝繁叶茂)(1)

贵州瓮安县建中镇,工作人员正在抢救复壮一株500余年的香樟。赵天恒摄/光明图片

1.古树的理想生活环境什么样?

在广西桂林灵川县谭下镇下大江田村,一棵千年古樟树陪伴着村民们世代生活。近几年,由于古树周围平整道路,且蕨类植物寄生,这株古樟的树叶大量脱落,一度“病危”;而在几百公里外的湖北咸宁,由于夏季大风大雨,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里一棵600年树龄的榔榆古树翻倒……近年来,一些古树濒危、损毁的状况牵动人心。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散生古树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古树仅有5株。

而按生长环境看,全国散生古树名木中6.85万株生长环境差,极差0.26万株;按长势情况分,正常103.73万株,衰弱15.77万株,濒危2.63万株。对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古树由于生长时间较长,一般树体的体量较大,根系分布广,造成水分与养分的疏导距离过长,运输效率降低,生长势弱则易招致病害。因此,受真菌、木腐菌等侵染,易导致树皮和树干腐烂。由于古树年老,树体褶皱、小空洞、各类破损多,也易招致虫害。”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物与古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丛日晨告诉记者。

同时,生长环境对古树长势至关重要。“足够大的土壤面积、无积涝、无严重干旱、不被人为干扰、适度自然植物群落,才是古树的理想生活环境。”丛日晨指出,然而目前在城市、乡镇遗留的古树,多在寺庙、宫殿、房屋、大院等有限空间内,且地上物常被修缮,古树的生长环境处于不理想且时时被扰动状态。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保护古树名木,势在必行。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成为国家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绿化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全国爱古树、保护古树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以前挖古树、买卖古树的现象已经很少见到,这也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成就。”丛日晨表示。

对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强,也成为我国林草资源保护成就的缩影。

十年来,我国林草保护成效显著。在重要生态区位,我国实施66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和4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5.78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

2.古树的“体检”复壮如何进行?

古树树干空腐程度如何?根系有多深?土壤是否适宜生长?……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古树名木的“体检”行动在全国多地推进。

在湖北荆门,“体检”采集了城区53株古树名木及48株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生长数据;在山东青岛,对浮山所古银杏树的全方位“体检”中,工作人员检测了古树内部中空和腐烂情况,并对古树进行了复壮;在北京中山公园的古树科普活动中,园林专家现场演示,如何通过检测设备了解树干空腐程度以及腐朽位置。

“古树的‘体检’,像人的体检一样,是对树木健康状况的全面检查,包括树体稳固性评估、地上树木生长势评估、地下根系活力以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土壤质量等。通过检测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树木的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健康隐患,更重要的是为古树高效保护与复壮提供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康永祥告诉记者。

全面“体检”后,对存在问题的树木,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救护与复壮。康永祥说,第一,要改善它的土壤环境,创造适宜的根系生长条件,提高根系活力;第二,保护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古树足够的营养空间,避免人们在古树的营养范围(树冠外缘线5米内地面和地上空间)内开展各种活动,如人为踩踏、地面过度铺装、地面积水、垃圾堆放等;第三,监测病虫害发生,争取做到“早防早治”。

从2019年1月至今,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已组织开展4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工作,涉及北京、山西、江苏、湖南、海南等23个省(区、市)。通过及时科学的抢救复壮,一批濒危古树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推动了全国范围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快速开展。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还制定出台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等一系列行业规范。北京、山西、江西、福建、云南等省份出台了系列地方标准,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2015年至2021年年底,全国绿化委员会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开展并完成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绿委办)司长张炜表示,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本底状况,建立了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档案和数据库。下一步,将积极运用本次普查成果,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推进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加快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法治建设,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宣传,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切实保护好中华大地上的古树名木资源。

3.古树保护的薄弱环节怎么改善?

在北京顺义牛栏山镇北孙各庄村,新建成的银杏公园拆除了古树周边的硬质铺装,扩大了古树保护范围,并增设游憩设施和文化景观;在陕西渭南白水县仓颉庙景区,除常态化浇水、施肥、生物防虫害外,扩大树盘范围促进植物根系呼吸、设置木质防护围栏等措施,为仓颉手植柏提供了有效保护。

“目前,在一些景区、公园、重点文物地区,古树名木保护较好,专业化程度较高。”康永祥说,虽然不少地方针对古树名木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为古树加装保护性围栏、设立标牌等,但是仍不到位。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保护资金渠道不畅,对古树名木保护还停留在简单的“被动保护”,有些地区甚至仍未落实为古树加装保护性围栏等基本保护措施。

此外,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救护费用较高等,也是古树名木保护中面临的薄弱环节。

丛日晨表示:“古树复壮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工程。古树的特殊性,就像人需要去医院的疑难杂症科或老年科就诊,要求一线实操人员具备综合技能、丰富知识。同时,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养护复壮措施。目前,古树复壮工程一般由园林公司进行操作,一线实操人员多而不精、不专等问题仍是制约。”

在古树救治费用方面,山东青岛崂山区的一株濒危白皮松,仅第一阶段的救治费用已超6万元;浙江温州龙湾区的两棵古树因台风受损,仅施救和加固就花费了27万元……丛日晨分析,古树名木救治费用较高的原因在于,一是古树复壮需要动用较多技术人员以及工程设备,工程量较大;二是古树修复分项工程量较难量化,如树洞仿真修补等,包含雕塑等艺术活动;三是目前古树修复仍未设定专类工程定额,导致概预算缺少依据。后续应把制作工程清单、量化工程内容、制定省级定额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为古树名木救治减轻资金压力。

康永祥同样建议,各地应设立古树保护专项资金,同时,也要培养一批地方古树保护技术人员。

如何为古树名木提供更好的保护?“除了不断改善各类薄弱环节外,各地还推出了不少积极举措,值得倡导、借鉴。”丛日晨介绍,部分省份已经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而国家层面上,古树名木的相关保护法规方面仍为空白,应当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保护条例,提高古树名木统筹保护力度。一些省市推出建设项目“多规合一”协同信息平台,工程建设涉及古树时,在规划审批阶段就会给予规避;园林部门也应提供全市古树地理坐标,供规划部门审批项目时参考。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绿委办)副司长刘丽莉表示,为了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古树名木资源,下一步将加强保护管理,建立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确定管护主体,压紧压实管护责任。加大日常巡查巡护力度,坚决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将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推出古树游线、打造古树公园等形式,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增强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意识和热情,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的合力。

数据

十年来,美丽中国绿色本底不断夯实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34.60亿亩,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完成种草改良草原5.14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近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

全面推行林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近120万名,全国有421名省级领导干部担任林长。

2021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油茶面积达6800万亩,带动近200万人增收致富。

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500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53%。

(姚亚奇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3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