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品你们看了是不是有点搞笑(这作品也太有想法了)
这个作品你们看了是不是有点搞笑(这作品也太有想法了)老师觉得她非常有进取心,但有点烦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美美的评价也是两级分化。在公交车上刷数学题,课堂上回答问题神速,玩起乐器也是溜到没朋友,将“爱拼才会赢”这样的口头禅挂在嘴边。有着只争朝夕的学习拼劲和闯劲,这些都是作为华人的高光时刻。看到这里,突然间深有同感。不只是海外华裔这般刻苦,中国数以千万的莘莘学子都在为了优秀的分数,上好的学校,拼尽全力。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把“百善孝为先,唯有读书高”摆在家庭首位的国家了。
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动画新作《青春变形记》讲述了一位华裔少女如何平衡家庭传统和欲望自由的故事。
在华人家庭中,除了敬茶等日常的一些礼仪之外,晚辈还需要听从长辈的教诲,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故事的时间设置在2002年,家住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年仅13岁,才上初二的李美琳是一个看似规规矩矩的女孩。
在公交车上刷数学题,课堂上回答问题神速,玩起乐器也是溜到没朋友,将“爱拼才会赢”这样的口头禅挂在嘴边。
有着只争朝夕的学习拼劲和闯劲,这些都是作为华人的高光时刻。
看到这里,突然间深有同感。不只是海外华裔这般刻苦,中国数以千万的莘莘学子都在为了优秀的分数,上好的学校,拼尽全力。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美美的评价也是两级分化。
老师觉得她非常有进取心,但有点烦人。
同学认为她是一个大怪人,喜欢争强好胜,不善交际。
“进取心”,“争强好胜”等字眼在国人看来是再优秀不过的品质,但在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社区则被放大为书呆子这样刻板的形象,因为“不善交际”在西方社会则是影响未来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
但美美却对别人贴在她身上的无数标签来者不拒,对自己性格上泾渭分明的优缺点有清醒的人间认识,单从这点就足以拉近你我同这个迪士尼卡通形象之间的距离。
喜欢一个人或一个角色,除了第一印象之外,就是从不甚完美但却能引发共鸣的性格开始的。
华裔女孩李美琳长相不算漂亮,性格却很火爆,与人争执的面红耳赤,感觉除了成绩优异之外也别无其它可取之处。然而正是不愿做面具人的个性如此贴近无数渴望勇敢做自己的年轻人,这个角色才会走进你我的内心。
围绕在她身边的闺蜜团也在鼓励她活出人生真我。
白人女孩米莉亚姆,印度裔女孩浦丽雅和韩裔女孩艾碧是她各种开心难过的精神后援团。
她们相互加油打气,做最好的自己。
导演安排一群闺蜜党这类角色不单是为了烘托主角光环,也是展示加拿大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拿大除了以英法为主的欧洲文化之外,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印度,韩国等东方文化的交融。
还参考了好莱坞电影《牛仔裤的夏天》的角色配置,四位十六岁的少女在暑假到来之际都有自己的安排,不能聚在一起。即使不能见面,但承诺轮流穿同一条牛仔裤来铭记这段难忘的夏日时光,珍视当下的友情。
女孩腻在一块最常讨论的话题中一定离不开异性这个选项。
以美美为首的闺蜜团偷看在便利店打工的17岁帅气男孩戴文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美美因为小鹿乱撞的怀春心态,将暗恋戴文的心意画成漫画,被严苛的母亲知道后,直奔便利店警告戴文离她女儿远点,却被在旁的同学凯文当作笑料在校园大肆传播。
美美顿觉羞愧,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发现自己竟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小熊猫。
而且生气,喜悦等情绪过头就会让她秒变野兽。
头一次遇见这样措手不及的状况,美美根本hold不住。
但母亲告诉她这是祖传的秘密,从供奉的祖先新怡开始,为了保护家族免遭外敌侵犯,请求众神让她变成红色的小熊猫开始到如今已经延续好几代人了,美美的外婆,母亲乃至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如此,通常都是传女不传男。
为什么选择变成小熊猫而不是其它动物,导演石之予是从四川移民到加拿大的中国人,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这会让她记起小时候在祖国生活的片段。即使远在异国他乡,依旧还是她血液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抹不去的浓浓乡愁和身份传承。
这也不是石之予首次执导动画作品,早在2019年,她就因执导同为迪士尼旗下皮克斯的动画短片《包宝宝》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殊荣,实力可见一斑。
美美跟母亲小心谨慎地相处点滴照进了大多数中国家庭父母同子女的沟通模式中。
以优等生为目标,母亲时时刻刻监督她的学习,以自己的做人方式来驯化孩子,这其实就是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的虎妈狼爸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孩子要培养端正克制的生活态度,尊重传统文化和习俗,不要做任何越俎代庖,破坏规则的事情。
但对于生活在加拿大这样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国度,美美想要在坚守传统和向往自由的天秤中保持微妙的平衡实属不易。
一方面,她不愿完全丢弃作为中国人需要谨记的美德,有对父母的依恋和尊崇,另一方面,她要适应西方的社会规则和文化,要跟同龄人处理好关系,也有自己的各种欲望需要满足。
说到因文化冲突而产生撕裂的故事,该片不是孤例,它常见于许多优秀的华裔影人作品中。
华裔导演李安是处理此类题材的最佳诠释者。
他执导的饮食三部曲《推手》,《饮食男女》和《喜宴》将中西方文化的二元冲突完整且详尽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让人感同身受。毕竟他来自保守的台湾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反对他学习电影,认为他就应该安分守己的读完大学就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但李安却对大银幕情有独钟,远赴美国求学也是先斩后奏。
影片中的美美和闺蜜们心中有诗,更有远方。
这个远方就是想要去看她们崇拜已久的四城乐队在多伦多举办的演唱会。
青少年追星是美美和同龄人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人接纳和认同的一种情感宣泄和表达。
演唱会的门票太贵,寄希望于父母掏钱是不可能了,尤其是一个厌恶和拒斥流行文化的传统家庭而言,她是无法得到父母的一致拍板同意的,美美需要做的就是寻找筹钱的途径。
令美美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变成野兽居然深受同学欣赏和追捧。
美美变形为野兽暗示了少年对不循规蹈矩的破格行为的集体无意识赞同和崇拜,做乖乖仔和乖乖女的孩子在同龄人看来是乏味无趣的,也是行不通的,要么被集体霸凌,要么被边缘孤立,而不走寻常路的触碰规则底线则成为了叛逆少年追求流行和时髦的风尚。
利用变形这个优势,她和闺蜜想到了出售合影和周边的绝妙想法,筹集到差不多可以入场的费用。
巧合又不幸的是演唱会的日期正好是她参加法式驱除内心野兽的日子。
家族成员请来法师,见证美美摆脱野兽的仪式,但关键时刻美美却不愿意放弃自我,挣脱家族成员的阻拦直奔演唱会现场。
母亲被美美临时变卦的操作给激怒了,与其说是颠覆自己的教育方式,倒不如说是母亲年轻时叛逆的投射,她小时候为了追求卓越和完美而跟外婆闹得不可开交,有了家庭后,她把追求完美的态度和作风也灌输给了美美,然而,这种一尘不变的教育方法同样在美美这一代身上也彻底失效了。
当美美和闺蜜在演唱会上手舞足蹈时,母亲变成了自己满满负能量的野兽,大闹演唱会现场,破坏演唱会的一切设施,跟美美正面刚,试图驯服孩子,却事与愿违。这是一次代际间的价值观博弈,父母想要重夺话语权,孩子则希望获得自由权。
当两代人通过撕逼的方式相互拉扯时,最终两败俱伤。
通过这场战斗,父母与孩子重新划定了界限,达成了和解,竹林中的一场戏,身处竹林空间的美美和另一层空间的母亲两两相望,母亲认可并默许孩子做自己,孩子也体谅父母的不易。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美美可以开心做自己,跟闺蜜谈天说地,美美的母亲也对家庭有了新的思考,积极拥抱变化。
这部电影再次将华人社会中最常见的家庭和教育冲突用一种近似荒诞但却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也难怪该片目前的豆瓣评分稳稳落在8.2分,这是一部适合全年龄观众欣赏的真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