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全部画作图解(梵高的画作好在哪)
梵高全部画作图解(梵高的画作好在哪)Bulb FieldsA Meadow in the Mountains梵高自画像在1886年以前,梵高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时期,这时候的他狂热地钻研素描、解剖和透视。这一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吃马铃薯的人》,受到米勒的影响,他想成为一名为穷苦人民画画的画家。梵高一生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作品就是《向日葵》系列。画中的向日葵仿佛是他的自画像一般,明亮的色彩象征着他始终在追寻光明和希望。梵高最初的作品色调是低沉的,后来慢慢变为明亮的,而他将每一个不管是画面上还是身心上的微妙变化都以书信的方式传达给了他的弟弟提奥,是的,梵高一生只有一位挚友和知音,那就是他的弟弟。梵高和弟弟之间的感情感动了无数人,提奥对哥哥无私的理解和关爱支撑着梵高度过无数个难捱的黑夜。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梵高是19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荷兰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对艺术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推动了绘画色彩的大胆创新,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梵高自画像
梵高出生在荷兰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年少时的梵高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独特的艺术天赋,16岁时他才有机会接触艺术,也只是在一家美术公司当职员。梵高于1886年来到巴黎,与印象派画家相识,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但他的画比其他印象派画家的画更具有画面的表现力和冲击力。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绘画训练的梵高,就从他喜欢的艺术家身上学习绘画技巧,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画家有伦勃朗、杜米埃和米勒。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在1886年以前,梵高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时期,这时候的他狂热地钻研素描、解剖和透视。这一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吃马铃薯的人》,受到米勒的影响,他想成为一名为穷苦人民画画的画家。
梵高一生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作品就是《向日葵》系列。画中的向日葵仿佛是他的自画像一般,明亮的色彩象征着他始终在追寻光明和希望。梵高最初的作品色调是低沉的,后来慢慢变为明亮的,而他将每一个不管是画面上还是身心上的微妙变化都以书信的方式传达给了他的弟弟提奥,是的,梵高一生只有一位挚友和知音,那就是他的弟弟。梵高和弟弟之间的感情感动了无数人,提奥对哥哥无私的理解和关爱支撑着梵高度过无数个难捱的黑夜。
A Meadow in the Mountains
Bulb Fields
Farmhouse in Provence
Fishing in Spring
Impasse des Deux Frères
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
Les Alpilles Mountain Landscape near South-Reme
Sunset_at_Montmajour
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View of Arles with Irises in the Foreground
Green Wheat Fields
The siesta
Wheat Field behind Saint Paul Hospital with a Reaper
Wheat Fields at Auvers Under Clouded Sky
麦田与柏树
梵高的一生留下了很多的作品,但直到他去世之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突出的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和高度的冷静中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的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从梵高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表现方式和绘画手法。毫不夸张地说,梵高是继伦勃朗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画家。
The yellow house
悲伤的老人
森林中的女孩
圣玛丽海滩上的渔船
Tuin in Montmartre met geliefden
割耳后的自画像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画中的梵高没有耳朵,头上缠着绷带,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谁割掉了梵高的耳朵呢?是梵高自己!你一定很惊讶梵高为什么要这样伤害自己,关于割耳朵的传闻有很多故事版本,大概是因为梵高跟他同为画家的好朋友高更吵架了,高更决定要离他而去,梵高情急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故事的真假我们无从考证,梵高这样极端的行为我们也不能效仿,但是有一点不难看出,梵高一定是孤独的,他在好朋友要离开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失望和难过,他只是想让朋友留下来,不要离开他。
梵高在割了耳朵之后,被认为精神失常送进了精神病院,但其实梵高并没有精神问题,他只是在情感表达上比常人更为激烈一些,而被迫送进精神病院的梵高更需要用抽烟来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这幅画也是他平时的真实状态。
梵高这幅画的背景以红色和橘黄色为主色调,这都是代表紧张、愤怒的颜色,而他身上穿的绿色衣服和绿宝石一样的眼睛则给人一种冷静和忧伤的感觉,这两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绘画里面重要的红绿对比色。
还有一幅《割耳后的自画像》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梵高在耳朵恢复期间画了两幅自画像,这一幅画中的梵高看上去更加消瘦,眼神中也更多了一些警惕,背景不再是单一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梵高很喜欢的日本浮世绘,从这些可以看出梵高已经出院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梵高一生画了大约40幅自画像,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几幅吧。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戴着草帽,叼着烟斗的自画像
戴着黑色毡帽的自画像
献给高更的自画像
梵高一生中除了他的弟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挚友,他就是印象派画家高更。梵高和高更同为印象派画家,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但时间久了,在艺术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即使如此,他们也一直欣赏彼此。高更画过一幅梵高正在画向日葵的画像,这也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献给梵高的自画像
画向日葵的画家梵高
星月夜星月夜
在圣雷米,“星月夜”是那里有名的夜景之一。梵高在医院疗养的时候每天都看着星空发呆。突然有一天他决定要为这样的星空画一幅画,这也是梵高唯一幻觉性的作品,画中的每一笔都展现了梵高对生命不曾退减的热情。
仔细看可以看出月亮其实是月牙状的,但是梵高在它的周围用笔触环出了一个圆形,这就让月亮看上去好像太阳,这是为了和周围旋转起来一样的夜空和星星达到统一。
左边这棵树是整个画面里颜色最暗的部分,它是一棵柏树,梵高在疗养期间画了许多以柏树为主的作品。而这棵柏树像一团黑色的火焰燃烧在炫目的星空下,好像梵高心中不安的恶魔在扰乱着他生命的轨迹。它也与低平的村庄和后面的山脉形成了画面的平衡。
另一片星空
罗恩河的夜空
在这幅有名的《星月夜》之前,梵高还画过一幅夜空,那就是1888年的《罗恩河的夜空》。夜空明净,水面有微微的波纹,不难看出那时候的梵高内心还比较平静。
吃马铃薯的人吃马铃薯的人
梵高看到所有的绘画作品都在描绘当时的贵族和大富翁之类的上流社会,而那些穷苦的人们却没有画家愿意画。而就是这些穷苦的人们触动了梵高的艺术神经,所以他决定拿起笔为他们画画,这幅《吃马铃薯的人》可以说是这类画作的开端。
画中唯一的光来自一盏油灯。在当时,穷苦人家才会用这种灯。画中黄色灯光与周围的昏暗色调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幽暗低沉的气氛,体现了贫苦农民家庭的艰辛。
梵高周围的人对梵高的画都没有什么好感,认为他画的人既粗野又很脏,而且个个都怪模怪样。而这却正是梵高绘画的特点,他用粗拙的笔触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
画家的卧室在阿尔的卧室
这只是一间普通的房间,但对于梵高来说却很重要。他精心布置好了这个房间,希望这个房间可以成为“友人之家”,他在等待着他的好朋友高更的到来。
梵高用明亮的暖黄色来画房间里的家具,表达了他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心情,而用冰冷的蓝色来画墙壁,仿佛代表了这个世界对他的冷漠,这一冷一暖的对比恰当地反映了梵高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但这并不是梵高的本意,而是因为这个房间的构造本身就不是方方正正的,梵高如实地画出了房间原本的样子,可看上去却觉得房间里的一切都被夸张化了,歪歪扭扭的,也算是一种巧合,成了梵高独特的构图方式。
梵高大概很喜欢这间卧室,他一共画了5个版本。
在阿尔的卧室
在阿尔的卧室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没有一个画家像梵高这样热爱向日葵,他不断地画着向日葵,像一幅幅自画像,迎着太阳,向往光明。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整幅画从向日葵到背景色都充斥着黄色。梵高热爱明亮的黄色,它像是太阳照耀着大地,让梵高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画面里的黄色是有微妙变化的,这种具有层次感的色彩处理让向日葵的厚重感凸显了出来。
画面中有的地方用的是“厚涂”画法,有的地方还露着画布,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是很短的。梵高在画的时候一定充满了激情,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潇洒的笔触完成了这幅作品。
阿尔勒小镇的阳光是非常耀眼的,梵高为了避免太阳的直射,就摘了十几朵向日葵回到室内进行创作。虽然梵高全心投入,但向日葵凋谢的速度很快,所以画到后面有些就枯萎了。
梵高顺着花瓶的弯曲弧度签上了自己的英文名Vincent,用的是湖蓝色,在色彩上与大面积的黄色形成了对比。这签名的位置称得上是别出心裁、画龙点睛的设计。
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都是他在阿尔勒小镇居住期间完成的,分别有3朵、5朵、12朵和15朵的,在区分的时候,就在名字前面加上数字。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花瓶里的六朵向日葵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
唐吉老爹唐吉老爹
梵高来到法国的蒙马特区,开始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一起画画,他们经常去唐吉老爹开的店铺聚会。唐吉老爹对梵高很好,允许他赊购商品或用实物换取画布,梵高出于对这位朋友的感激之情,为他创作了这幅肖像画。
红、黄、蓝、绿,这些颜色在这幅画中都可以找到。丰富的色彩跟梵高之前的画作大不一样,一方面,说明这一时期的梵高心情还不错;另一方面,这是梵高绘画风格转变的开始。
梵高画了很多肖像画,但像这样完全正面的却很少。画中人物被置于正中央,构图差不多是对称的,笔触坚实,人物的眼睛、上衣和脸部的轮廓都被勾勒得非常细致。这样的绘画方式非常直接,梵高应该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唐吉老爹善良、正直的秉性。
19世纪80年代末,日本艺术开始影响欧洲艺术界。仔细观察作品,画面中唐吉老爹身后的都是浮世绘版画,而且浮世绘的平涂技法在梵高的多幅油画中都有所体现,这也说明了梵高对浮世绘的喜爱,他收藏的许多日本版画也是在唐吉老爹的店铺购买的。
梵高给唐吉老爹一共画了两幅肖像画,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唐吉老爹
梵高可不只是给唐吉老爹画了肖像画,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他用画笔记录下了在他身边温暖过他、给过他帮助的很多朋友。
Portrait of a Young Peasant
Portrait of Patience Escalier
纪诺夫人画像
Dr. Paul Gachet
鲁伦夫人的肖像
邮差约瑟夫·鲁伦的画像
Portrait of Adeline Ravoux
播种者播种者
太阳在身后,走在一片麦田上,一天的劳作结束了,准备要回家了这是一个农民日常的傍晚时刻,梵高把这一刻画了下来,这是在向他的偶像——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致敬。梵高希望做劳动人民的画家也是受到米勒的影响,他们都是在用质朴的画笔歌颂劳动人民。
画是斜的!第一眼看到会忍不住脱口而出。是梵高疏忽了吗?并不是,这种平面式略带倾斜的构图方式应该是受到浮世绘的影响。把人物放在画面的右边,在中间向画面里纵伸出一条小路,这两者巧妙地平衡了画面。
梵高用暖色和冷色分割了前后景,被收割的田野染上了冷蓝色,而后面的落日以及周围的天空则是金灿灿的暖黄色。这样明显的大面积冷暖色的碰撞冲击着观者的眼睛,让人不得不赞叹梵高敏锐的艺术触角。
乌鸦群飞的麦田乌鸦群飞的麦田
关于这幅作品的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是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有人说无法确定,但这幅画是梵高生前最后一段时光里创作的作品是没错的。由于病情的加重,梵高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1890年7月27日走进画中的这片麦田,对着自己开了一枪。两天后 梵高在弟弟提奥的怀里去世了。
整幅画用了红、黄、蓝三原色做单一的辅色,远处黑压压的乌鸦布满天空,天空的颜色也不再是明亮的蓝色,而像是被乌云笼罩一般低沉,这一切都给人一种压迫感,像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在用狂乱倾斜的短笔画出的麦田上延伸出三条路,但不管哪一条都没有一个人,好像是梵高在告诉我们:从现在起,他要自己走了。孤独的梵高选择了一条不再痛苦的路。
这幅画的画幅是扁宽状的,天空被压得很低,但两边却又有无限宽广的感觉,仿佛梵高在向我们说,他要去往一个广阔的世界了。
乌云满天的麦田
乌云满天的麦田
这是梵高在最后一段时光里画的另一幅麦田,这一幅画里乌鸦消失了,只剩下乌云压顶的天空,但好像比《乌鸦群飞的麦田》中的氛围平静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