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那么多印度人(在英国的印度人)
为什么英国那么多印度人(在英国的印度人)比如在普拉西之战中,英国收买了孟加拉王公西拉吉-乌德-道拉的军事长官米尔·加法尔,确保他先按兵不动,再击败孤军奋战的孟加拉王公部队。同样,英军在大举入侵印度南部迈索尔地区时,先是收买马拉特、海得拉巴等土邦,诱使他们一起出兵,联手征服这片新的地盘。所以,英国人对印度的征服与其说是靠武力,不如说是充分利用当地矛盾,招募到足够的“带路党”一起行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为起点,到1849年旁遮普正式被吞并,英国自此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在一般人印象中,英国征服印度的场面,大概是无数身穿代表英国标志性红色军服的“龙虾兵”们排列着整齐的队列,用火枪和大炮对印度人进行屠杀……但在大多情况下, 英国殖民者是利用印度本地土邦之间的矛盾,实行分化瓦解,最终实现“以印制印”的方略。苏纳克。来源/央视新闻截图实际上,历史上的一些时期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很多人想象中的紧张和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2022年10月25日,现年42岁的里希·苏纳克在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正式任命,成为英国新任首相。这位首相创造了多项纪录: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英国历史上首位亚裔首相,以及英国历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
历史似乎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曾作为英国殖民地国家子民的印度人,最后却官拜英国顶层权力职位。
苏纳克。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实际上,历史上的一些时期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很多人想象中的紧张和敌对,反之,在很多地方,英国和印度更像是相互利用。那么,在英国生活的印度人究竟过得怎么样?为何最后会诞生出一位印度裔首相?
靠印度人“征服”印度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为起点,到1849年旁遮普正式被吞并,英国自此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在一般人印象中,英国征服印度的场面,大概是无数身穿代表英国标志性红色军服的“龙虾兵”们排列着整齐的队列,用火枪和大炮对印度人进行屠杀……但在大多情况下, 英国殖民者是利用印度本地土邦之间的矛盾,实行分化瓦解,最终实现“以印制印”的方略。
比如在普拉西之战中,英国收买了孟加拉王公西拉吉-乌德-道拉的军事长官米尔·加法尔,确保他先按兵不动,再击败孤军奋战的孟加拉王公部队。同样,英军在大举入侵印度南部迈索尔地区时,先是收买马拉特、海得拉巴等土邦,诱使他们一起出兵,联手征服这片新的地盘。所以,英国人对印度的征服与其说是靠武力,不如说是充分利用当地矛盾,招募到足够的“带路党”一起行动。
英国入侵印度。来源/纪录片《世界通史》截图
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相互利用。同样,由于英国本土人口相对较少,难以完成统治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次大陆的大量人口,自然只能利用印度人维系在当地的统治。
为了让印度成为自己的仆人和打手,英国花了几百年的时间对印度进行彻底的“教化”。只是英国人恐怕自己也没想到,后来的历史进程并不完全以他们的意志进行。
培养“精英”服务自己
在如何培养代理人的问题上,英国是西方列强中水平比较高的。英国人在征服印度之初,已经充分利用了印度人。他们统治印度时,更是把印度人好好地利用了起来。
从1813年开始,英国人每年支出超过10万卢比对印度人进行教育,努力培养出“高级印度人”阶层。英国人依靠收买这一阶层的印度人,成功把印度置于自己的统治下。时至今日,这些印度精英依然是印度社会的支柱力量。英国人在印度的教育和基建,看似对印度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本质上还是在为英国服务。教育方式上,根据麦考莱的“向下渗透理论”,它提出政府应只向印度上层传授高等教育,再通过这些人使教育朝下“渗透”到民众。这一理论揭示了在殖民地时期印度教育的殖民性,即它在印度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服务于英国利益的印度上层阶级,广大印度人却无缘教育,而所谓的“向下渗透”只是一种借口,目的是推卸责任,掩盖它不愿为广大印度人发展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的用心。
孟买大学校徽。来源/维基百科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受到英国西方教育出来的印度精英们说着英语,对英国充满憧憬,幻想英国是“地上神国”,把英国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广大印度普通民众却得不到更好的教育,只能听从英国化的印度精英的调遣安排,间接被英国人统治。
这种对上层洗脑,对底层愚民的方式,让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十分顺当,可谓是长期低成本坐稳了“主人”的位置。时至今日,这种持续200多年的教育体系依然对印度有着极大影响。最为典型的是很多印度精英以说英语并能够到英美国家发展为荣。
这就造成了一个印度特有的奇怪现象——虽然印度每年培养出大量人才,但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都去了伦敦、纽约、悉尼、华盛顿等地。在世界上很多欧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印度人比比皆是,很多大公司的CEO多是印度裔。但是,这些人却不愿意留在母国效力,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教育体系带来的恶果,更主要的是,这种教育体系至今仍没有被本质上改变。
掌舵美国大企业的印度裔高管(左一刚被马斯克开除)。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如今,印度人早已是英国最大的少数族裔,约占全国人口的2.3%,根据可查询到的最新统计数据,人数在140万以上。他们很多人是从印度精英中拼杀出来,跑到英国工作和生活的。除了新晋当选的首相里希·苏纳克外,还有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卫生大臣赛义德·贾维德等人,他们全来自南亚地区。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的英国富豪榜单,排名前两位均被印度裔包揽——欣杜贾兄弟,以220亿英镑的身价位居第一;鲁本兄弟以身价186.6亿英镑排名第二。这些印度人除了外表,基本算是英国人模样。对此,印度总理莫迪在2022年7月7日召开的印度教育政策峰会开幕式上说:“我们国家一直不乏人才。但不幸的是,我们继承了一个‘教育的意义就是找到一份工作’的教育体系。英国人设计这种教育系统,是为了给自己培养一个仆人阶层,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比印度人在英国的现状,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除了“精英”,还有士兵
把大量听话的印度人培养成士兵,来弥补英国自身人口不足的问题也是英国政府重点政策。早在英国尚未完全征服印度时,就已经征召了大批印度土邦士兵为自己的帝国主义战争充当炮灰。鸦片战争中,英国首次出兵4000人,其中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印度兵高达2000人。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中国军民击败的英军部队大部分是印度士兵。而在八里桥击败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的竟是旁遮普骑兵队。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最大一次惨败——阿富汗战争中,英国出动了2.1万士兵,其中80%是印度土邦士兵。到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更是征发百万计的印度士兵赶往前线填战壕,至少74187名印度士兵战死,以及数倍于这个数字的印度人受伤。可以说,这些印度炮灰为“日不落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同样,惨重的伤亡换取了英国对印度人的信任。在不断的磨合中,很多印度人被英国带回本土,这些印度人保留了之前殖民地人对宗主国的敬畏态度,他们在英国干着诸如仆人、力工等不被英国人待见的工作。英国人对他们虽然歧视,但总体上是接受了这些印度人在英国的地位。
为庆祝乔治五世登基而在印度进行的阅兵。来源/纪录片《大英帝国实录》截图
印度独立后,印度的实力一点点提升,GDP甚至刚刚超过了英国,英国怎么还如此放心地让印度裔当首相呢?
实际上,对西方国家来说,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国家,表面上发展势头不错,但根基并不深厚。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国土扩大了20多万平方公里。但西方国家对印度的行为十分放纵,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不停地炒作“龙象之争”,企图挑拨中印之间的矛盾,想利用印度来对抗中国。在实际行动上,西方对印度有很大的支持,包括对印度兜售先进军火、对印度进行各种各样军援等。
印度人强,印度国弱
表面上,印度人在西方世界风生水起,但印度在短期内也许并不具备成为一流大国的实力。首先,印度到现在一直无力建立起完整的国防体系,几乎所有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命门”,都牢牢地掌握在西方国家或俄罗斯的手中。无论是空中的战机,还是海里的军舰,甚至是陆地上的坦克,印度军队的主力装备始终走不出直接购买或来料组装的命运。这让西方国家对印度十分放心,因为这样就能时刻保持印度军队的主战装备总是比西方落后半个甚至一个时代。
印度阅兵上的武器。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英国几百年殖民下来,又把印度彻底“非工业化”了。目前,印度国内各邦之间依然保留有浓厚的英国殖民时期的影子,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很弱,激烈的内部矛盾又进一步限制了印度的国力发挥,限制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到目前为止,印度国内虽然有一批优秀的企业,比如塔塔集团,但印度难以成为制造业强国。近些年,印度制造业所占的比例甚至还在逐年下降。2006年,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下降为14%。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另一方面是印度国内薄弱的基础建设和各地之间利益纠纷以及官僚集团的拖沓等内部因素。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所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鉴于此,西方国家更不会担心印度的所谓“崛起”会影响到他们的统治地位。
可以说,印度是一头“大象”,但只是一头由他们在马戏团里“驯化”后的大象,只能用来表演马戏,威胁不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在英国的印度人才能更加“安全”,毕竟一个以立志成为优秀“英国人”的印度人不可能造成什么真正的威胁,包括这次当选为英国首相的里希·苏纳克。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角苏纳克。他的家族走过了一个印度家族在英国系统的上升之路。苏纳克的祖父拉姆达斯·苏纳克,从20世纪30年代就在英国殖民政府任职,先到所谓的“英属东非”谋生,在肯尼亚的内罗毕担任税务官。这可是一个肥差,为家族打下了不错的经济基础。英国人很喜欢让这种完全被同化的印度人去担任其他殖民地的官员,因为非常“听话”。
二战结束后,在世界各殖民地的独立浪潮下,苏纳克一家的祖上跟随英国人一起回到英国。到了英国后,父亲做起了全科医生,母亲则经营药房。苏纳克本人在少年时期,接受了英国的精英式教育。从温切斯特公学毕业后,他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和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又到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不久,苏纳克就投身政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成为如今的英国首相。
实际上,印度人在英国参政也是一步步探索而来的。早在1841年,有印度裔血统的索布雷当选为英国议会议员,开启了印度裔在英国参政的历史。二战后,更有大批印度人进入英国政坛。所以,苏纳克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在印度裔多年的努力下,英国政坛诞生印度裔首相只是时间问题。
远征南极的英国印度裔女军官香蒂。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政界之外,印度人在跨国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大公司早已过关斩将当上CEO,这其实也与印度人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印度人口基数大,重视教育,又普遍讲英语,虽然有点口音,但他们善于沟通和交际,身在异国特别抱团,这些综合在一起,使得印度人在欧美国家发展得风生水起。虽然印度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超过英国,但人均水平依旧与英国存在巨大的差距。
普通印度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相对富庶的英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实属不易,通过几代人努力当上英国首相更是难上加难。即使凭借个人的努力和历史的进程身居英国社会高位,印度人自身及其家庭与母国的关系已经很淡了,甚至会划清界限,以示“忠诚”。
未来,苏纳克将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又能取得什么样的执政成绩?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END
作者 | 郭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