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98.玉兽面青白玉质,局部受沁白化,器表有朱砂等附著物。本件玉兽面的纹饰设计和晚商青铜器纹饰雷同,皆有一封具有震慑力量的双眼,弯折向上的双角,则以「蘑菇角」的形式设计,长直上竖的额部,上半段以「《」纹进行装饰,下半段则填饰菱格纹,此类特徵皆是商代晚期典型的设计模式。此外,外扬的双眉其实是本时期惯常使用「羽纹」单元;而双耳、下颔,乃至全器线条的琢制手法,皆具刚直方折的视觉效果,同样是商代晚期的风格特征。97.玉兽面商代晚期长4.2cm 宽3.6cm 厚0.2cm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1)

96. 龙纹玉弭

商代晚期

長4.3cm 宽0.8cm 厚0.5cm

青灰玉质,局部受沁呈黑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件玉弭的风格特征和前件作品基本一致,可知同为商代晚期的作品。商代晚期的艺术目标是要表达刚直肃穆的威慑力量,因此在处理线条的相交点时,皆尽量不进行修整,以留下砣具本身参差断续的工具痕迹,如此自然会在大脑中产生硬直的艺术感知,本件作品的纹饰细节,即以此种手法追行琢制,藉此可了解商代晚期的艺术特征。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2)

97.玉兽面

商代晚期

长4.2cm 宽3.6cm 厚0.2cm

青白玉质,局部受沁白化,器表有朱砂等附著物。本件玉兽面的纹饰设计和晚商青铜器纹饰雷同,皆有一封具有震慑力量的双眼,弯折向上的双角,则以「蘑菇角」的形式设计,长直上竖的额部,上半段以「《」纹进行装饰,下半段则填饰菱格纹,此类特徵皆是商代晚期典型的设计模式。此外,外扬的双眉其实是本时期惯常使用「羽纹」单元;而双耳、下颔,乃至全器线条的琢制手法,皆具刚直方折的视觉效果,同样是商代晚期的风格特征。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3)

98.玉兽面

商代晚期

長4.2cm 宽3.2cm 厚0.5cm

青白玉质,局部受沁呈褐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件作品的风格特怔和前件玉兽面基本相同(97),主要差异在于创作者省略了双耳并简化了双眉。本件玉兽面抛光完全,全器晶莹剔透,但若观察纹饰细节,仍可見参差交错的砣具制作痕迹;线条交接弯转处也未细致处理,而是深淡不一的粗旷手法,乍看之下显得粗略轻率,甚至如同未完工的半成品。其实这导因于艺术品味的取向,商代晚期追求威慑的视觉效果,在此原则下自然会以参差断续的手法进行琢制,乃至保留砣具原始琢磨痕迹以彰现视觉力度。由此可知,然后艺术目标和手法技巧实乃相辅相成。相似的作品在河南安阳刘家庄也曾出土。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4)

99.玉兽面

商代晚期

长3.4cm 宽3.1cm 厚1.5cm

全器受沁呈青灰色,局部附着有黑色物质。本件玉兽面的风格特怔和前述两件作品皆相同(97、98)但由于玉料造形较为方正,所以制作者变更设计稿,将鼻吻部内收减省,并以细眉方眼的形式在所剩不多的面积中进行调整,以期纹饰和造形能完全搭配。此外,上举的「蘑菇角」已不适合本件作品的玉料形制·因此创作者改以「C形角」进行设计,此皆为商代晚期艺术创作常見的组合形式。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5)

100.玉兽面

商代晚期

長4.2cm 宽3cm 厚0.3cm

青绿玉质,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纹饰隙缝处残留有朱砂等物。兽面整体造形呈扇形特怔,兽嘴弧线和双角上方的轮廓相互平行,由此可知本件作品的玉料,乃是裁截自环璧玉器而得。创作者思考玉料的先天造形特怔,设计对称圆弧的C形双角。虽然角轮廓略呈圆弧特怔,但观察斜纹接续的琢制手法,仍为参差断续的风格特怔,此为商代晚期的典型技法。另外双眼的琢制程序,是先完成眼廓,再加琢眼珠,也是商代晚期的标准手法,可知本件玉兽面的制作年代。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6)

101.玉兽面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長3.7cm 宽2.65cm 厚0.4cm

青绿色玉质,局部微微受沁白化,纹饰隙缝残留有朱砂以及泥土等附着物。本件兽面为片饰,玉料外廓特怔和前件作品相同(100),兽面左右两侧共钻磨四圆穿孔,可知是缝缀在其他器物上的组件。双角转折琢磨手法虽仍显参差方直,但已略具西周早期精致流畅的特怔;而且双眼的制作流程是先完成圆整的眼珠,再加琢外侧的眼眶· 这也有别于晚商传统,应是商、西周之际的作品·本件玉兽面出土于山東滕州前掌大119号墓中。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7)

102.玉兽面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长6.5cm 宽6cm厚0.5cm

青白玉质,局部受沁呈褐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件作品造形方正,創作者略加勾勒减损,即完成圆鼓的双颊、上斜的双耳,以及向前長伸的鼻吻·上方双角屈折内勾,占全体比例较大·藉此营造兽面震慑之势。但若仔细观察左右对称的双角,可发现造形特徵和琢制方式皆和前述玉龙的尾部相同(79),可知封当时創作者而言,皆是以纯熟的风格手法和相同的造形零件,适时调整组装在不同的部位,此即为设计学当中的「填充理论」。此外,双眼的轮廓虽然仍出刚直威慑的晚商风格,但其气势已有所减弱,主因在于双眼的工序已变为先制作圆形的眼珠,再加琢眼眶·饱满的圆形在视觉上会抵减方折线条的力度,此为西周早中期典型的手法特怔。由此可知,本件玉兽面应是商代晚期偏晚的作品,可能已过渡至西周早期。

商代玉器品种大全(商代玉器17)(8)

103.玉兽面

商代晚期

長2.7cm 宽2.6cm 厚0.6cm

全器受沁呈灰白色,白化现象相当明显,器表有朱砂以及泥土等附着物。整体造形呈梯形,右下方有一圆弧形缺口,鼻吻和下颌的纹饰沿着缺口轮廓准行调整装饰,可知此非后期残损所致,而是玉料的原始特徵,因此玉料可能来自戈、柄形器等具有穿孔的器类,通体以参差断续的手法琢磨纹饰,并以此刚折的线条勾勒兽角、双眼以及鼻颔等部,营造出整体刚直森严的艺术特征·眉心偏左处有一程具钻磨的穿孔·由于打破了角、眼等处·可能是后期加工所为·相似的玉兽面在河南安阳殷墟花园乡郭家庄160号墓中也曾出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