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东汉和西汉五铢钱对比(南北朝之北魏五铢)

东汉和西汉五铢钱对比(南北朝之北魏五铢)永平三年(510年),铸“五铢钱”,是为“永平五铢”。其直径差距较大,基本在20㎜~25㎜之间,25㎜左右的为初铸,大都在21毫米左右,更大更小者,还需要实物去验证。 太和二十三年(449年),孝文帝病逝,宣武帝元恪即位。宣武帝在孝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版图,推进汉化教育,北魏国力达到极盛。 从上图我们就能很明显的看出继承关系,物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种继承“太和五铢”写法的被泉友们称为“太和样”或“太和手”。这种形制存在时间并不长,因为实物中许多直径25㎜左右的初铸品也是后来的写法。下面请看图片。林振崑藏 上图两边为“太和样”,中间为后来形制的“北魏五铢”,中间那枚就达到了25㎜。

《魏书》中记载:“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铸五铢钱。”这次铸币,面文只有“五铢”二字,泉界内统称为“永平五铢”。但是,永平年号只存在五年,这类“五铢”铸币比较多,延续时间广。因此,“永平五铢”这个叫法不太严谨,所以在这里我称它为“北魏五铢”。

“北魏五铢”在早期铸行的时候,其形制继承于“太和五铢”,因为我们发现了“短金”的“北魏五铢”,与“太和五铢”的“五铢”二字一致。又根据《资治通鉴•梁纪》记载:“乞并下诸方州镇,其太和与新铸五铢及古诸钱方俗所便用者,但内外全好,虽有大小之异,并得通行,贵贱之差,自依乡价”。这里记载的是太和年间的事情,这个“新铸五铢”应该是指的初铸的“北魏五铢”。

但由于史料少,时间又不准确,只是记载太和年间,也没有具体那一年,希望赶紧发掘出新文献来证实吧。下面我们看一下钱币。

东汉和西汉五铢钱对比(南北朝之北魏五铢)(1)

林振崑藏

从上图我们就能很明显的看出继承关系,物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种继承“太和五铢”写法的被泉友们称为“太和样”或“太和手”。这种形制存在时间并不长,因为实物中许多直径25㎜左右的初铸品也是后来的写法。下面请看图片。

东汉和西汉五铢钱对比(南北朝之北魏五铢)(2)

林振崑藏

上图两边为“太和样”,中间为后来形制的“北魏五铢”,中间那枚就达到了25㎜。

太和二十三年(449年),孝文帝病逝,宣武帝元恪即位。宣武帝在孝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版图,推进汉化教育,北魏国力达到极盛。

永平三年(510年),铸“五铢钱”,是为“永平五铢”。其直径差距较大,基本在20㎜~25㎜之间,25㎜左右的为初铸,大都在21毫米左右,更大更小者,还需要实物去验证。

也有许多泉友认为熙平年间也有铸币,但这时铸币应该是续铸“五铢”,并不是开炉铸造新样式。《魏书•食货志》中记载:“熙平二年(517年)冬,尚书崔亮奏:‘恒农郡铜青谷有铜矿,计一斗得铜五两四铢,苇池谷矿,计一斗,得铜五两;鸾帐山矿,计一斗得铜四两;河内郡王屋山矿,计一斗得铜八两;南青州苑烛山、齐州商山并是往昔铜官,旧迹见在。谨按铸钱方兴,用铜处广,既有治利,并宜开铸。’诏从之。”这里很多人理解错误,在此纠正一下。

并且后期的“北魏五铢”,形制薄小,与普通的有阶段性差异。我们是否能有一个想法,就是在熙平年间铸造的“五铢”,就是后期减重的薄小“五铢”。因为我们在出土中发现,后期薄小的那种,数量比较多,跟史书中的大量出铜铸造钱币相吻合,时间段上也相吻合,因此,这样推断。但是,还是要等发现文献才能一锤定音,我们只把他当做一个比较合理的观点,以便以后论证。

而后在永安二年铸造的“永安五铢”也是延续着“北魏五铢”的写法,北魏期间的铸币都是继承性很强的,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下面请看图片。

东汉和西汉五铢钱对比(南北朝之北魏五铢)(3)

林振崑藏

注:文章版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泉会所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