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俗语并解释(原来关于雨的谚语成语诗词这么多)
关于雨的俗语并解释(原来关于雨的谚语成语诗词这么多)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纷;风雨交加,指风雨一齐袭来,亦比喻几种灾难一起袭来;狂风骤雨、狂风暴雨、列风淫雨、震风陵雨,形容大风大雨、疾风暴雨,亦比喻声势猛烈;滂沱大雨、瓢泼大雨、银河倒泻,形容雨下得很大;风雨飘摇、风潇雨晦、风雨晦唉、风雨如晦,形容风雨交加,天色昏暗,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黑暗;八方风雨,指四面八方的急风骤雨,比喻局势变幻,激烈动荡;呼风唤雨,原指神道呼风唤雨的法力,现多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亦形容恶势力猖獗;相关雨的成语:风调雨顺、五风十雨、雨肠时若,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遂人所愿;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指春天的和风细雨,亦形容待人处事和缓不粗暴;雨后春笋,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蓬勃发展;雨过天晴,指雨霏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况由坏转好;“春雨贵如油。”(民谚)言春天正是庄稼生长最需要水的季节
纵观中国的唐诗宋词、谚语格言、史料典故或是民间传说,关于雨的描述比比皆是。在诗人的笔下,雨化身成为一种精神和希望的寄托,或表达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或借雨来褒贬时政,传达自己的观点。
中国古代有关雨的谚语格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意为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就会过去,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就会停止,比喻恶势力不会长久存在。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说明了雨形成的原因。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民谚)以破屋、漏船遭连阴雨、遇打头风形容灾祸接连发生。
“春雨贵如油。”(民谚)言春天正是庄稼生长最需要水的季节,而此时往往又是干旱少雨的时节,故称春天的降雨如同油一样宝贵。
“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礼记·乐记》)是说寒来暑往不合时令,容易使人生病,风雨调节不适,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导致饥荒。
“百谷之仰膏雨。”(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意谓犹谷物之仰望雨露润泽,比喻极其急迫的样子。雨和露能滋长万物,多用于比喻恩泽、恩情,如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
相关雨的成语:风调雨顺、五风十雨、雨肠时若,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遂人所愿;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指春天的和风细雨,亦形容待人处事和缓不粗暴;雨后春笋,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蓬勃发展;雨过天晴,指雨霏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况由坏转好;
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纷;风雨交加,指风雨一齐袭来,亦比喻几种灾难一起袭来;狂风骤雨、狂风暴雨、列风淫雨、震风陵雨,形容大风大雨、疾风暴雨,亦比喻声势猛烈;滂沱大雨、瓢泼大雨、银河倒泻,形容雨下得很大;风雨飘摇、风潇雨晦、风雨晦唉、风雨如晦,形容风雨交加,天色昏暗,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黑暗;八方风雨,指四面八方的急风骤雨,比喻局势变幻,激烈动荡;呼风唤雨,原指神道呼风唤雨的法力,现多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亦形容恶势力猖獗;
凄风苦雨,指寒冷的风,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常比喻处境悲惨凄凉;风雨剥蚀,指物体因受风雨侵蚀而损坏;雨沐风餐、栉风沐雨、雨淋日炙,形容在外奔波,历尽辛劳;亢旱不雨,指天气干旱,久不下雨;密云不雨,言乌云密布而未下雨,现比喻事件己酝酿成熟,但还没有爆发;
风雨同舟,指在风雨中同船渡河,比喻共渡难关;风雨无阻,指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住,无论天气如何都照常进行;风霜雨雪,比喻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风雨兼程,指冒着风雨加倍赶路;挥汗成雨,言洒出的汗能成为雨,形容人很多;泪如雨下、涕零如雨、涕泪谤沱,指眼泪像雨水一样往下流淌,形容悲痛欲绝。
古代文人士大夫中不凡有众多好雨者。蒋捷一辈子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一首词反映了词人深谙人生况味,将人的一生浓缩于雨声中,从少及老,听雨的环境在变化,听雨的心境也随之变化,正映衬了人生的轨迹。
杜甫春夜听雨,听出了“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面对知时的好雨,诗人用了一个“好”字赞叹春雨的应时而生,用一个“知”字赋予春雨以灵性,从而不着痕迹、轻而易举地把雨这种无知亦无情的事物写成了有情之物。对于润物的这个场景,诗人看不见,既然细无声,也肯定是听不见,可春雨滋生万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状却在诗人的脑海之中生动地展现开来。只有心中有情的诗人才能感受到春雨的风神气韵,才能为一场无声的春雨感到由衷的欣慰。诗人运用独特的黑、火对比来体现雨夜之美:一片漆黑的田野天空,春雨绵绵,江中小船上闪亮着点点渔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明后,诗人迫不及待地观赏雨后怒放的春花,花因雨而美,赞花即赞雨。在这类咏雨诗中,雨在落时创造了润物无声的境界,这是一种心理历程;雨后观花,则是雨对环境的营造,花因雨而媚,雨因花而美。
温庭绮《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夜雨”阐述了离愁之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孤寂之感顿生。
“愁”是李清照词的主调,借雨而愁,她既抒发了闺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也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愁,沉郁悲凉,这即是同人但雨不同时所带来的情感变化,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而最让人称颂的当然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以秋风、秋雁来渲染自己的愁苦,以秋雨、黄花来烘托自己的悲情,以雨滴梧桐来表达自己的愁思。